对于孝明天皇一心攘夷的精神,世间并非没有人认为是一种不识时务的顽固。
然而,这种“攘夷”的精神,正是将政权转交武家之后,日本的皇室及其周围磨砺出的、可在全世界引以为豪的日本民族重要“个性”和“良心”的体现……
当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更多的人是在由中国传来的中华思想的支配下,对异邦存有蔑视和畏惧的矛盾情感。
而田中河内介则难得地准确把握住了这中间的区别。如果不能把握这一区别,那么日本的“神国”观念,以及“神州之民”的荣耀,则全都会化为有名无实的大话和空想。
“日本为什么是神国?日本人为什么是神州之民?”
很多人在被问及上述问题时无法作答。然而现实中,既存在“神国”也存在“神州之民”
很早之前的事姑且不论,但自德川幕府建立以来,原本祭政一体、以神政为自身理想的日本皇室,却将政权交给了幕府,而只专心于祭祀。于是形成了如此的观念:
“政治在幕府,祭祀在皇室!”
出于时势需要,祭政一体的思想不得不被一分为二。
这种情形之下的祭祀,视宇宙本来之态为神,意在专心祭奉其神。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具有尊重真理、一生信奉真理的精神。
正因为如此,近300年的岁月之中,皇室清心寡欲,一心祭神。由此磨炼出的良心的明镜在主上心中高悬……
这面明镜一旦被现实政治的污泥所染而变得混浊不清,就会连欧洲文明的本质也无法映衬出来。
然而,越磨越亮之日本皇室的真理之镜,却能够映射出他们丑陋的一面。他们所拥有的文明的本质,是建立在“侵略”和“征服”这些牺牲其他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的。这些绝非宇宙的本来之态。屈服于此,只能是与狼为伍,蔑视真理……
因此,信奉真理,同时以自身为真理的孝明天皇,是绝不会扭曲以“攘夷”这两个字表现出来的日本民族的良心的……
田中河内介对此刻骨铭心。只有不丢失这样的良心和勇气,神国”的内容才能得以充实;只有在那些决心终生辅佐“神国”的神州之民身上,才能体现日本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中山家公子们年幼时起,他就对其这样谆谆教诲;而他自己,也是终生钻研着奉公之道……
河内介之所以采取此次行动,是因为他意识到,若不以此面良心的明镜为中心来约束日本人的一切言行,那么将无法拯救国难。也就是说,他希望重新在地上构筑起祭政一体的新日本。此次行动仅仅是作为救国的一场前哨战,而心灵深处最能辉映河内介如此心愿的,便是忠光侍从。
忠光是中山忠能与身为平户藩主松浦清之女的正夫人生下的第五个儿子。
祐宫5岁时离开中山家回到宫中那年,忠光12岁。两年之后,也就是他14岁那年作为侍从被允许“元服升殿”,以后一直侍奉在主上身边,直到今天。
元服升殿:元服,奈良时代之后男子的成人仪式。元服升殿,即着成人服饰上殿。
成为侍从后,他也没有断绝与河内介的往来。河内介之所以对祐宫的动静了如指掌,正是由于忠光侍从的经常通报。
忠光引起志士们的注意是从去年开始:性格刚烈、年轻气盛的17岁侍从,在前来造访其身居议奏要职的父亲忠能的志士们的眼中是这样的形象:
“不像是殿上之人,倒像是位锋芒毕露的贵公子。”
这一说法转瞬之间流传开去。
忠能卿在接见志士的时候,也总是让忠光陪侍一旁。
“他不是一只普通的鹰,而是一只出色的雕!”
他的身躯原来不算伟岸,不过自上一年起,他却一天一个样地“嗖嗖”长着个子,今年尽管只有18岁,却已结实得不亚于任何一个武士了。
从土佐的吉村寅太郎那里听说河内介父子可能已被杀害的消息后,忠光拍着自己的胸膛,发誓要奋起。
“不,河内介一定还活着!”
从这点意义而言,萨藩虽然杀害了河内介父子,却点燃了更具威力的炸药的导火线。
“好吧,这里不行,都到学习院集中,我一定要干起来!”
忠光目光炯炯地说道。他擦了擦刚刚长出的胸毛上的汗,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