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琳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笔者强调随着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交互、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要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领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拓展教学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育的发展早已在教育界中达成了共识。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网络信息资源成了教师和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资源的共享和成果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股“清新、醉人的风”。下面笔者试就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的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要精挑细选地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多媒体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现在的网络资源空间巨大,免费的、收费的语文课件应有尽有。有些教师把从网上下载的课件直接用于教学,先不说这课件的优劣,单说一个质量高的课件也不一定会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呀。大家知道,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班教、不同的老师教,都会有不同的教法。同一篇课文同一个老师教,上期这样教,这期可能那样教,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怎么能照搬无误呢?何况所教的对象也完全不同。
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问:难道这网上资源不是给我们用的吗?其实笔者的意思是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可利用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对待源源不断的网络资源,我们必须睁大眼睛,精挑细选,对下载的课件要做适当修剪、增减,变为己用。所以要精挑细选地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笔者在此提出离心发散拓展式和向心聚敛呼应式两种方法来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二、要发挥计算机的“工具”作用来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的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越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三、要讲究实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学习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为宗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必须有多媒体,尤其是公开课非用多媒体不可,并为了表现所谓的美感在课件中大量使用音乐,每点一次鼠标还发出一种刺耳的提醒声,在学生冥思一个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影视欣赏。在一堂课里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那么如何做才恰当呢?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可以适当选用声学媒体。如教《春》一文时,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声情并茂、丝丝入扣的朗读,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景美情。然后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这样既训练了语感,又纠正了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还达到了当堂成诵的目的。还有《安塞腰鼓》、《黄河颂》、《雷电颂》等震撼人心、大气磅礴的文学作品也适合于选用声学媒体。
教读远离当今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适当放映有关影像,引起学生的阅读情感。纵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程,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反映的是现当代时期的事情,也不乏新中成立前、古代、外国的作品。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可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50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不是教师的一张嘴在讲台上就能说清楚的,更不要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了。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一定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课前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播放《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后,本文的教学就很容易进行了。
拓展迁移训练时,可以恰当地使用投影手段。语文学科教学不像数学教学,一个证明题目的出现用一个小黑板就可以解决了,语文课堂的容量大得惊人。有人说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精心制作幻灯片,充分发挥投影仪的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出示相关语段信息。在出示语段的同时,若能配以合适的字体,字形,字色,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激发灵感,求得最佳的学习状态。当然,课堂教学还有很多时候需要多媒体的辅助,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时候,目的都要明确,要讲究实效,否则就弄巧成拙了,感觉花里胡哨、不伦不类。
四、要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课堂时空的宽泛,即是说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新课改强调拓展学科的学习领域,但笔者在此要提醒各位老师在无限拓展的语文课堂上要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毕竟是语文,它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师生双方要在课堂上研究语言媒体所传递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语文媒体本身。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有些老师上古诗词《天净沙·秋思》时就把课件设计中心放在画一幅“夕阳西下”的画上,把语文课变成美术课。这些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简直就是在滥用。所以要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大放异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交互、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1992(7)
[2]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家浚.树立新型的远程教育质量观[J].中国远程教育.2003(3)
[4]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曾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年6月刊。本书对摘要和关键词有所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