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祎
【摘要】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南,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关键字】邓小平理论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广泛而深刻,从提出发展现代教育的新方针、发展中国教育的全面构想,到主张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从提出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到倡导教学改革,主张让学生生动、轻松、和谐地全面发展。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指明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前两个“面向”从空间上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构建了教育发展模式;后一个“面向”从时间上着眼于未来,构建了教育发展的跨世纪目标模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也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点是“两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早在1958年,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就曾指出:“教育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只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也都需要文化。教育普及了,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发明创造就会多起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做到‘两条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二十年后,他重提“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即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就当前而言,我们的大中专教育跟中学教育一样,仍然是要素质教育的问题,也仍然是解决普及和提高的问题,即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使受教育者都受到教育,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将教育与就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发挥最大的潜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
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方面,应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德、智、体几方面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德”是方向。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大中专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就好比我们要从甲地到乙地去,如果方向不正确,乱走一气,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的。但是,光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美好愿望,而没有服务的实际本领,服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智育在全面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会文明进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为其他各育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可以促进其他各育的发展。有智而缺德是坏才,有德而无智是庸才,德才兼备是人才。要发展德育、智育离不开健康的身体。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可见,德、智、体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整体。我们的政治课教育就要认真贯彻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质、体质发展为目标,决不能“单打一”。
二、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编好、用好教材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组织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材)。邓小平同志尤其重视教材的建设和改革。他指出:“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以足够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教材要反映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育部要管教材……要出主意,提方案,还要注意抓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加以推广。这样做,就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想对于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教材紧跟时代发展变化步伐,不断更新。新教材体现了思想性与科学性、稳定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可接受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无疑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大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用好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地方实际、学生实际、重大国际国内时事、新科技成果结合起来。
(二)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要在学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大力发展计算机教育。这就是说,学校要采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一点,我们电大走在了前面,并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当然,我们也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推广使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还要在政治课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电视机、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要时事,用所学理论分析国内外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适时适当的组织学生座谈、讨论时事热点,以拓宽教学内容,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当代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更准确、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三)改进考试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对没有考好的学生,要帮助和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并不否定考试,但它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又有本质的区别。“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一种目的,而素质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手段,而且不是唯一手段。在实施中要注意政治课考试的质和量,对考试结果要做全面的、辨证的、客观的分析,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手段、方法之一,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和精神负担。
三、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规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求是性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主、客观条件,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二)整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性原则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二是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改革应协调发展,不能单打一;三是思想政治课内各部分要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如各年级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既要相互衔接,又要相对完整,更不能简单重复,同一课程中,如中专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课,更要把握知识间的内容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构筑知识的整体框架。
(三)科学性、时代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和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确保培养“四有”新人。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就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及其方法、过程都应当是科学的、正确无误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教材,选择补充教学内容,适时反映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还要结合实际进行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高举科学大旗,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封建、愚昧、落后及腐朽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实现知识、能力、思想素质三者统一的原则
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这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是前提和基础,能力是桥梁和关键,思想品德是目的和归宿,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从知识上看,思想政治课是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从能力上看,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品德修养能力、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参与政治活动能力等;从思想品德素质看,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行为表现等。
可见,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三者全面发展。只有思想素质没有知识的人是脆弱的,但没有好的品德单有知识的人是危险的,会对社会构成潜在的威胁。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不但有文凭、学历,而且要有水平、能力,能为社会发展起推进作用。
(本文曾发表于《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论丛》2008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