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86100000006

第6章 孩子“带我们长大”了吗?

父母应当把孩子在自己心中触发的反应视为精神成长的机会。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迅速获得释放。

如果父母放下抵触情绪与主观臆测,平和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不会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

孩子的吸收能力强,他们会像海绵一样浸泡在我们的愚蠢和狂乱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所经历的情感提高警惕,以免不恰当地在孩子面前宣泄出来。我们只应告诉孩子那些自己反复经历后得出的感悟。如果孩子看到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或者由于别人缺乏我们具有的经验而责怪对方,那么孩子也会重蹈我们的覆辙。反之,如果孩子发现我们勤于创造自省的机会,随时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他们也将学着勇于面对错误,并且有能力纠正错误、逾越障碍。

要成为觉醒的父母,意味着我们在同儿女的互动中要勤于自问:“我是否在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我是否受到过去经历的左右?”我们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作为父母的自己:“我此刻的所作所为对长幼关系有何影响?我的一言一行是不是自己经历的流露,而不是孩子该听该看的?”

尤其是在养育孩子的最初几年里,父母的表现犹如一面镜子。如果我们自己找不到通向快乐之路,自然就无法映照出孩子的快乐。于是,他们犹如面对着一道栅栏,同某些最本真的天性隔离开来。如果孩子不能依着天性享有那份原始的快乐,该是多么悲伤啊!

我们的觉醒和不觉醒不仅能通过深藏不露的内在痛苦表达出来,也能通过外在的仪态流露出来;即使我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我们在清晨如何拥抱孩子?当他们打破了我们心爱的花瓶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我们如何坐下来同他们聊天?当他们向我们展示一件东西时,我们是否在认真观看?我们是否真的对他们的话感兴趣?……这一切都对孩子影响巨大。当我们向他们提出不正当的要求或问题时,他们不仅能注意到,而且能感觉到我们什么时候在发难,什么时候在退却。他们会由于受到我们的赞美而感动,也会因为受到责备而伤心。他们能感受到我们出现时无言的气场,也能感受到获得接纳或遭遇拒绝时无形的能量。所有这些交流的传递方式只有两种:觉醒或不觉醒的交流。

如果我们自己的井里空空如也,怎么能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水源呢?如果我们自己得不到充实满足,将会利用孩子来填补空虚。我们会无意识地教导他们如何与我们未曾解决的恐惧、我们对空虚的抵触以及我们忘却的谎言相处。这就是未曾解决的失落感带来的影响。

直面自身的消极反应

通过孩子,我们可以听到丰富的交响--源于我们自身的不成熟。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唤起我们强烈的情感,使我们感觉对事物失去了掌控,与这种感觉相伴的是挫败、不安、焦虑。

当然,我们的孩子不会“使”我们有这种感觉。他们仅仅是唤醒了我们童年时遗留下的不曾解决的情感问题。然而,由于我们的孩子既容易受伤又比较弱小,我们自觉可以由着自己的反应随意地责备他们。要想获得转变,我们就必须认识到,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不觉醒。

我们怎么会对孩子有那么多过分的反应?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从家庭背景中继承了自负感和角色意识,也是因为我们继承了一种情感“签名”。在我们的角色意识和情感特征背后,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情感烙印。这是由于在幼儿时期,我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发展起来,自我防卫机制也没有形成,所以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会积极地同父母的情绪状态相互作用,吸收他们的情感烙印,直到将它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烙印。除非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能量来自于父母,否则我们注定会将这种烙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因为社会或父母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感知内心的宁静,也不曾帮我们发现痛苦与快乐的根源,所以我们只能对外部的影响作出反应。由于我们没有学习过如何观察自己的情感,尊重它们,与它们相处,并与它们共同成长;所以我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就变得愈来愈恶化,也为日后的情感风暴埋下了伏笔。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压抑自己负面的情感,久而久之它们就会形成阴影。一旦我们的情感同觉醒分离开来,情感会暂时变得沉寂,但随时都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这也正是许多父母会出乎意料爆发的原因。一旦这些情感在另一个人的影子下受到刺激,我们会发现自己对这个人心怀忐忑。我要在此强调,只有那些在我们心底投下影子的人才能够刺激这些情感。在无意识的情形下,为了让自己感到舒服,我们会在面对这道阴影时将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也会把对方当作坏人。由于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压抑的情感,所以每当我们看见他人表达了这些情感,心里就会产生厌憎,进而形成抗拒、怨怼,甚至还会引起个体仇杀。

为什么父母会在孩子青春期到来时与他们发生冲突呢?婚姻为什么会破裂呢?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种族情感或走上犯罪道路呢?这些事情会在我们释放内心痛苦的时候发生,也就是当我们同心里那道阴影分开的时候。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小时候受了欺负,成年后就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再受欺负,除非我们能化解自己心里的痛楚。如此一来,我们或者会使自己的孩子缺乏情绪处理能力,或者会要求他们不论面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表现出脆弱。当他们确信自己必须表现得坚强而又自控,他们就得学会一副男子气概,哪怕心里一点也不坚强。我们自身关于坚强和自控的问题,会通过无数种微妙的形式转嫁到孩子身上。

一旦周围的人或事触动了我们的开关,我们就会轻易认定生活在与我们为敌。我们想象着生活在“背叛我们”或“欺骗我们”,虽然生活本身是客观中立的。我们误以为生活一向都是残忍的。

现实中往往没有“敌人”的存在。那些刺激我们恶性反应的人只是普通人,当时的情境也只是普通的情境。我们把他们当作敌人,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理解与掌控自己心里的阴影,所以将其投射在他人身上。

当我们的情感受到刺激,更为有益的回应是将情感冲动视为一种信号--它标志着我们自身所缺乏的东西。换句话说,情绪反应性是对内心成长的一种关注。一旦我们认识到现实中并不存在敌人,存在的只有内心成长的向导,这些向导是生活中的一面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我们心里被遗忘的“自己”;那么,生命中的挑战就变成了获得重生的机会。我们如果在生活道路上遭遇障碍,无论是某个人还是某种状况,与其把它们当作敌人对待,还不如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从中看到自己缺少的东西了吗?”我们会认识到,外在的缺失是由内心的缺失引起的。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对那些构成障碍的人与事心存感激,感谢它们善意地映照出了我们内在的缺失感。于是,我们同他人的割裂状态便不复存在;因为他人不再是与我们无关的人,而变成了我们内心状态的一面镜子。我们将精神的课堂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因为我们内在的本真渴望改变我们的日常行为。

任何经历都不会比为人父母更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应当把孩子在我们心中触发的反应视为精神成长的机会。当我们将从来不曾见光的情感阴影置于聚光灯下,就获得了绝好的机会来克服自己反应过度的防卫心理。其实,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教养之路都有可能成为一场焕发生机的旅程。在这个历程中,精神和精神相互交流,长幼双方都能乐在其中地享受每一场精神之舞。一旦获得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彼此的回应就会充满创造力,而不再有破坏性。

发现自身情绪化的本质

我们每天都会受到外界的刺激。身为父母,我们更加容易受到刺激,因为孩子时刻在我们身边,而且随时会需要我们。

不过,等孩子下一次激起我们情绪的时候,与其带着挫败感作出回应,我们不妨问自己: “我们被什么刺激到了?”这好似一种反观自省的愿望,这种自省不需要你反思情绪的源头,只需要你认识到:情绪来自于你本身,而不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这将使我们获得充分的时间以延缓思索,避免过激的反应,从而作出更恰当的反馈。

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在浅层次上认清: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受到刺激而闹情绪。比如,“孩子对我无礼,我就会生气。”“孩子不做功课,我就会发作。”或“孩子染发了,我就会受刺激。”这些都是表层的原因,那我们真正受刺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说,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体验呢?

一触即发的状态说明我们对生活中的事充满了抵触。反应过度其实是在说:“我不想要这种状况,我不喜欢这个样子。”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对孩子、伴侣或朋友身上表现出来的生活现状抱有抵触,是因为我们拒绝接受生活的形态。这是因为我们心里的理想形态--我们的自负感--遭到了撼动,这让我们感觉到了威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应对便失去了智慧与创造性,而只能消极地抵触。而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状态、性格、人格决定了我们消极抵触的方式。

“觉醒”的意思就是保持清醒,真正的清醒,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都保持清醒。其中包括能够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现实也许同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不同,然而现实就是现实。

保持觉醒的状态意味着,我们在面对现实时,要清楚地了解它的固有状态。我们因势利导,清醒地作出选择,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我们会念诵经文:“现实就是现实。”也就是说,我们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而不是一味让他们依从我们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接纳孩子固有的本真。

此前我提到过,当我们拒绝接受现实的时候,比如不接受孩子的本来面目或某些具体状况;我们会想象着,如果自己足够气愤、足够悲伤、足够开心或足够强势,事情就会随着我们的心意而改变。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由于没有能力面对真正的现实,我们会不断碰壁。因此,接受现实而不是抗拒它,就成了我们实现转变的第一步。

放弃控制欲能够使我们更加渴望学习。对真实的生活作出回应,确实是我们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一课。关键就是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它的对立面出发。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对他们作出回应,而不是迫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

要接受真实朴素的教养方法其实很简单。即使孩子正遭受痛苦、陷入紧张或怒气冲冲,我们是否也能以平常心彻底地接受他们?我们能否完整地认清这一切,最真实的一切?一旦我们接受了自己的孩子,接受了他们的真实状态;那么即使在闹情绪时,他们也会在我们接纳的态度面前缓和下来。当这种缓和出现时,我们也就能理解该如何正确应对而不是消极抵触了。

如果在暴戾、不悦、疏远中成长,或是伴随着情绪化的父母,孩子就会误认为生活里充满了对立。所有的情景都变得需要“应对”,我们的潜台词就成了:“你怎么敢这样?”“情况怎么会是这样?”和“他们怎么敢这样?”

人们一旦陷入这种情绪之中,就会带有沉重的权力感,结果他们会反复告诉自己:“我应该得到更好的。”他们认为生活应当为自己提供快乐的经历,所以他们不惜代价地避免痛苦。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他们很快就归咎于他人,宣称:“都是他们的错。”这样他们便可以安慰自己:“我有权利急躁不安!”

携带如此情感烙印的孩子一旦变成了家长,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的表现同父母的计划有出入,没有遵守父母的命令,而是按着自己的步调发展,那么父母也许会用暴怒的方式对其施加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从中学会了恐惧,而不是尊敬。他们相信,改变事物的唯一方式就是对他人施加凌人的威权;结果,他们依样画葫芦地教养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这些孩子也将变成小独裁者;他们会带着敌意回应周围的世界,甚至会变得暴力。

如同之前提到过的,一个孩子如果完全被笼罩在父母的盛怒之下,那么多年以后当他自己变成了家长,就很有可能将受辱的童年阴影复制一遍。连表示尊重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的家长,只能导致孩子变得自恋,并最终变成一个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无力无助的家长。

如何善待自身的痛楚?

如果不加阻碍,孩子会很自然地体验到自己的各种情感。他们会自发地顺从自己的感情,随性地释放它们。如此,他们的情感律动便如潮起潮落,一派自然。

我们成年人往往害怕屈从于自己的感情。我们发现自己对一些感情很难容忍,比如嫌弃、恐惧、焦虑、犹豫、怀疑、悲伤等。因此,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感情,不是逃避抗拒它们,就是将其转嫁给他人,或者通过情绪化的反应将其发泄出来。很多父母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逃避自己的感情,比如学习新知、努力赚钱、做整容手术、扩大社交圈等。或者我们会采取一些方法转移自己的痛苦:确信某些人是造成自己痛苦的罪魁,然后责备、憎恨他们,向他们宣泄怒火。

一个觉醒的人不仅有能力容忍情绪的波澜,还能接纳这些情绪--所有的情绪。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尊重、欣赏自己的感觉时,也就不会尊重、欣赏孩子的感觉。如果我们生活在虚伪的状态之中,孩子也会学着扭曲情感,同样程度地陷入虚伪的状态。如果我们鼓励孩子自然而然地表现真实的自我,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制止他们;那么他们就不会否定自己的感情,也不会把自己的情绪转嫁给他人。因此,如果我们想教会孩子怎样拥有完整的生活,怎样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我们就要尊重、欣赏他们的全副感情,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人为地制造自己的影子。这样他们就能享有相对完满的生活--一切行为和人际关系都充满活力地相互联系。

不过需要强调一点,体验自己的真实感觉同情绪化的反应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认为,当我们气愤或悲伤时,就表明我们在感受自己的真实感觉。但正好相反,它们往往只是我们流露出的一种消极反应而已。真正地感受一种情感,意味着我们能够冷静地坐下来面对不和谐的体验,既不宣泄也不忽视它们,而是容纳和面对它们。

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却不作反应,后果可能很严重。平静地面对情绪就等于承受孤寂,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有了念头,我们就会受到触动;一旦有了情绪波动,我们就会作出反应……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机制。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就会依靠饮食或其他自我医治的手段。当我们生气时,则会寻找宣泄点或迁怒于他人。坐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波澜而无动于衷,会显得很没有道理;但恰恰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学会觉醒。平静地见证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就能学会接受它们的本来面目,允许它们在体内潮起潮落,而不会作出消极的反应。

一旦学会了同自己的情绪共处,它们就不会再让我们手足无措。一旦我们毫无保留地接纳而不是简单地放弃它们,我们就会发现,痛苦仅仅是痛苦,没有附加的意义。是的,痛苦不是好滋味,这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给自己的痛苦添加抵触和抗拒,而是泰然处之,那么痛苦就会转化为智慧。我们越是能够容纳各种感情,智慧就越能随之得到提升--不管你包容的是什么样的感情。随着智慧的提升,同情心也随之增长。

一旦我们学会了接受自己的全副感情,就可以与生活共舞。这意味着我们明白了,生活不总是按照计划进行,而有它自己的规律。当孩子看到我们的“舞蹈”,他们也会跟着理解:真实地感受一切情感,才是生活与成长之道。他们也将学会克服对自己情感--哪怕是不安甚至痛苦--的恐惧。于是,他们将不会遭受任何形式的扭曲。

如何应对孩子的痛楚?

当孩子受到身体或心理的伤害时,父母可能觉得难以忍受。当孩子情感受伤时,我们想要解救他们,部分源于我们自己无法直接缓解他们内心的痛苦。于是,我们会给校长打电话,对老师吼叫,或对其他孩子的家长发出抱怨;但我们却不曾意识到,这样做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痛苦,还会使他们自己(和他人)减弱承受痛苦的能力。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驾驭自己的情感,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先向自己的情感缴械。当然,这与沉溺于情感或消极抵触是不同的。缴械的意思是接受这些情感的真实面目,我们的痛苦也就随之确定了。如此一来,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真实地体验自己的感受。我们邀请他们进入一个开放的空间,将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安放其间。

在桑德拉的例子里,她的父母没有允许她将痛苦引入开放的空间。桑德拉是个8岁的女孩,略微有些发胖,戴着高度近视镜。她常常被班里的同学取笑、排斥。她对自己的外表极为敏感,竭力想融入人群,所以她尽可能要求母亲为她买最时髦的衣服、包包和鞋。她的母亲是个时髦的年轻妇女,对女儿有求必应。有时候,桑德拉回家后长时间地哭闹,不做功课,让母亲感到难以忍受。她的母亲对女儿的外表也感到羞耻,于是便为桑德拉买了跑步机,并聘请了一名营养师,逼着女儿做运动,调整膳食,控制热量摄入。母亲还定期带桑德拉去做头发,还给她买了隐形眼镜。这位母亲还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同老师们开会,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被同学孤立。她不仅请了理疗师为自己和女儿做治疗,还使用药物缓解焦虑。

这位母亲没有能力处理女儿的痛苦,更不用说帮助女儿独立应对痛苦了。于是,她也就无法让孩子抓住机会去感受自己的情感。在母亲的影响下,桑德拉没有直面受伤与被孤立的现实,反而认为只要改变外在形象,同伴们就会接受自己。结果她会认为,应对痛苦是太恼人的事情,应该彻底不予考虑或用各种招数来掩饰,比如归咎于他人或是修饰外表。由于桑德拉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扭曲和掩盖痛苦,而不是面对它,所以她越来越认为外在表象比内在感受更有意义。当然,她最需要的是一种帮她解决逃避与抵触情绪的手段。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获得释放。他们会脱离痛苦,因为他们明白痛苦仅仅是另一种情绪的体现。对痛苦的预期、提防往往比痛苦本身还要令人难以忍受。一旦我们的孩子体验到痛苦最纯粹的形式,而没有为其徒增抗拒或反应,痛苦本身就会转化为智慧与希望。

一旦他们的情绪经过妥善处理,孩子就不需要像成人那样长久地把它们闷在心里。孩子凭着悟性会了解到,情感如潮汐,痛苦如波涛,有来有往,有起有落。我们这些成年人之所以会放不下,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受到了纷扰,受到了过往烙印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误以为痛苦的感觉会永远存在,实际却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放下。

我们的问题部分源于我们不习惯独自应对与化解痛苦。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痛苦转嫁于他人,用内疚、责备、愤怒捆绑住他们。或者我们会养成一些不良嗜好,比如贪食、酗酒、工作狂、吸毒、药物依赖等。我们试图运用外在手段来控制痛苦,从长远看,这样做只能加深痛苦的印记。真正的良方是直面自己的感受,见证自己的痛楚,清楚地认识到痛苦的源头其实来自我们的自负感。

一旦孩子了解到痛苦是生命中自然固有的一部分,就不会如此惧怕它,只会坦然承认:“我正在痛苦中。”无需诉诸理论、无需判断、无需抵触,他们只需面对它。趁孩子年轻时,我们就要教会他们淡然面对痛苦。如果他们想谈论这些经历,那就去谈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点点头或淡淡说一句:“我懂了。”无需逻辑、殷勤鼓舞,抑或任何揠苗助长的手段,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还有,如果痛苦延续得较久,我们也该将其视为生活中的必然遭遇,无需大惊小怪。也许我们该把它看作是一件拥有自己的颜色、好恶、情绪的东西。说到底,我们不该奢望孩子顶着痛苦而变得“快乐”。相反,我们应该期望他们经历与表现真实。

一步一个脚印地做

要想不再消极抵触,首先要认清:我们一直以来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并非真实自我的反应,而是不觉醒的产物。一旦觉醒获得深化,我们的消极反应就会越来越快地退却。也许我们依然会对孩子大吼大叫,但时间却从10分钟变成了8分钟。这是因为在吼叫的过程中,我们也突然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多么地不觉醒。也许我们还会为孩子所做的一些事焦急,但我们不再精神紧张、急火攻心,整日上演情绪化的戏码;我们能够花一两个小时让自己安静下来,摒弃消极的反应,与焦虑共处,并冷静地观察它。

有些家长告诉我,他们曾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希望我作出评判或责备他们。我没有那样做,反而向他们道贺。我说: “现在我们看清了你的‘不觉醒’是什么样子,这是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这的确是前进的重要一步,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明白,他们的消极抵触和过度反应正是不觉醒的表现。能对自己有这样的认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我们需要时刻释放自己的不觉醒,毫不含糊地接受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觉醒的父母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不觉醒,使它们最终成为医治心病的良方。他们懂得如何识别自己的消极反应,即便是在事后;他们不会惧怕直面自己的不觉醒。他们会在心里默念: “如果我受了刺激或泥足深陷,抑或被某种自负感羁绊,那么我可以把这些经验转化为有益的参照或帮助我的孩子转变。”

身为父母,我们总是凭借自己的本能、盲目地对孩子的言行作出反应,而不是先冷静一阵再选定最恰当的应对措施。往往还没等自己明白过来,我们就已将冲突升级了,不知不觉就在自己和孩子之间造成了负面循环。

我在工作中接触过一名单身父亲彼得,他曾同15岁的儿子安德鲁有过一段极难相处的时光。当时,这对父子的关系陷入了失调状态。安德鲁的表现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症:疏远父亲,只喜欢同朋友出去晃荡,上网聊天直到深夜,不做功课,功课不及格,吸大麻。

彼得对此大为恼火。在安德鲁更小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很亲密;然而最近几年,他们之间的交流只剩下了激烈的争吵。安德鲁一度要求搬到另一个州的祖父母家去住,但彼得不允许,因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日复一日,父子二人为了家庭事务和安德鲁的功课争吵不休。安德鲁每每谎称功课都做完了,其实他连碰也没碰过。

在一个格外不安的夜晚,彼得怒不可遏。他威胁说再也不同儿子说一句话了,随后便冲出了家门。当时,他躁怒地绕着自家的房子走着,并打电话给我:“我没辙了。这孩子完全不把我放在眼里,不尊重我的言行。瞧瞧,我什么事都替他着想,他对我却只有厌恶和挑衅。他丝毫不愿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我再也受不了他这样对我了。如果他不想做我的儿子,那就随他去。我将停止一切努力,我也可以像他那样什么都不在乎。从今往后,我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体贴耐心了,我不干了。”

彼得没有察觉自己正处于一种消极抵触的状态,他变得更加焦躁不安。当我们结束通话后,他直奔安德鲁的房间,一把拔掉电脑插头,将电脑摔在地上。安德鲁表示抗议,彼得打了他的脸,并说自己简直后悔把他生出来。

彼得的经历是无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曾遭遇过的。也许在当时的情况下,父母做出这样的举动情有可原。可是别忘了,冲突的种子其实在多年以前就埋下了。最初,父子二人只是存在意见的冲突;后来,父亲的掌控欲升级了,演变成了父子关系的一道创伤。

情绪的波澜、对儿子动机的主观判断,以及对自己权力的缺失感,这一切让彼得深深困扰,终于借着一个导火线爆发了。出于自身的权力或控制欲,我们爆发了出来。我们事先没有问过自己:“我的孩子需要些什么?哪些是迄今为止我还没能给予他的?”这位父亲长久以来都没有倾听过儿子的心声,所以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安德鲁有可能使彼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多年努力却无法克服的不足。也许彼得太执著于自己的控制欲,所以儿子一旦同他的期望有所偏离,他就不能忍受。也许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不能容忍安德鲁的缺点。也许他发现安德鲁是自己身为人父的一面镜子,让他想起多年前与安德鲁的母亲离婚,所以心怀愧疚。无论潜藏着什么样的动机,彼得显然认为这一切都是针对他自己的,于是作出了自负感驱使下的举动。安德鲁同其他孩子一样,不费力地继承了父亲的问题--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联系。

彼得对儿子的言行作了许多解释,但所有的解释都是主观的。其中包括:“我儿子不在乎我的感受。”“我儿子不尊重我。”“我儿子存心挑衅。”这些都无益于提升彼得和安德鲁的精神状态,然而我们对不良状况的反应往往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带着抵触情绪主观地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很可能陷入气恼之中而无法自拔。如果我们平和客观地解释事物,就不会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彼得的解释缺乏客观,对儿子行为的关注也缺乏公允的态度。他对儿子的解读完全不包括:“我儿子在遭受痛苦,需要帮助。”“我儿子其实是在呼喊求助,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或“我儿子正在经历身份感的疑惑,此时他需要我的耐心帮助以渡过难关。”相反,彼得的解释使他对儿子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心理,从而无法抓住本质、就事论事地去应对。如果我们能抓住本质应对问题,那么不仅会带来接纳心,而且会真切地对个体的生命历程产生尊敬之心。

对他人言行的解释发生在一瞬间,那一刻我们会决定某件事是否同我们的自负感相一致。只要生活能满足我们的自负感,一切就都没有问题了。而一旦事情不合己意,自负感受到深层的挑战,我们就没法泰然自若了。所有的问题都涉及我们对事物的解释。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有可能对周围的事物作出主观的、抵触的解释。最糟糕的副产品就是,孩子会认为我们的情绪是他们造成的,因此他们会产生负疚感,甚至会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接下来,他们会对我们消极地抵触。有一点很关键,我们得认识到,这个公式的源头来自我们对他们行为的解读。

我们的孩子并不打算刺激我们,他们只是表现出了真实的自我。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某一方受到刺激而发作是很自然的事,所以不要责怪自己或他人。然而,我们有责任检查自己的不觉醒,从而阻断这种消极反应。我们之所以会进入盲目的不觉醒状态,是因为我们没有控制好情绪,于是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也变得像个孩子。

受刺激而发作的现象同我们在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息息相关。比如,也许我们会告诉自己:“我应当享有更多尊敬。”如果我们将孩子的行为解读为不敬,我们就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发作一番了。那些对我们表现不敬的人立即会招致我们自恋式的愤怒。我们会对自己说:“我比他认为的强多了,这家伙怎么敢这样对待我?”

要是我们能理解自我解读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就好了。

想知道我们的观点可能扭曲到什么程度吗?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吧。一位年轻美丽的妇人15年来一直远离家人。最后,家人决定安排一次聚会。在聚会的前夜,这个妇人做了一个生动鲜活的梦,梦见家人正在进行一场决斗,这显然把她吓坏了。在决斗过程中,她缓缓地靠近。突然,她意识到他们都没有拿刀剑。“哦,”她想,“他们不是在决斗,而是在跳舞!”从梦中醒来,她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渴望着和解。那一刻,她发觉如何解读现实其实可以由自己选择。家庭团聚成了关键的契机,她可以借此医治自己的精神世界。

自负感作祟的第一个诱因是:我们用主观、抵触的心理去解读一件事。拿孩子来说,一旦他们“不按计划”行事,我们首先作出的解读是:他们错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忽视我们的权威。但我们却看不到,恰恰是我们的解读导致了事情的不和谐发展;我们也看不到,事实上是我们自己感受到了某种威胁。

我们之所以会身陷此类冲突之中,是因为我们拒绝面对真实的现实。我们把过去经历的阴影投射到当前的情境中,导致内心生出巨大的焦虑和恶性的恐惧。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下,我们会忙不迭地作出评判。因为我们想要安慰自己,让自己觉得好歹还能做些什么,殊不知在此情形下作出的决断只会损害所有的人。因此,由于弄不清狂躁和“有针对性”之间的区别,我们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戏剧冲突。

再回头看看彼得和安德鲁的例子。对于儿子的叛逆,彼得如果能认清其本质,那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他不对儿子的行为作任何判断和解读--最关键的一点是让自己置身事外--就能化解僵局,获得更多的内心空间,在应对儿子的时候也会更加灵活而有创造性。当我们腾出内心空间的时候,就能发现鼓励孩子的新方法;比起以往的“战斗”,它们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需要“做点什么”的想法,把我们同创造力割裂开来。结果,生活就变成了父母同孩子之间的对垒,这是自负感作祟的产物。

只有在面对现实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开放、坦然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状况。一旦冲破了沉闷的主观判断,我们就能够就事论事地判断事物,而不再依靠不觉醒的臆测。我们越是客观地接受现实的本来面目,少将自己遇到的事情归结为“善与恶”,就越不会去事事解读、事事担心。如此一来,孩子即使发脾气,我们也不会由于受刺激而发作;即使我们纠正他们的行为,也不至于将自己以往的愧疚、恐惧、不信任宣泄给他们。

当我们允许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抱有各自的情绪,而且能做到同他人的情绪和平共处,也就实现了对情感、情绪的接纳。因为我们已经明白,情绪仅仅是情绪而已。这样我们就看清了生命光谱中的每一种颜色。我们身在其中,再也不需要狭隘地规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或者哪些是“我”、哪些是相对立的“你”。生活太丰富也太复杂,所以很难套用那些条条框框。人本身也是复杂难测的。

如何驯服自身的焦虑?

在彼得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他进入了一个焦虑而紧张的状态。他从心底感到紧张,认为儿子会找他的茬儿,害得自己变得好斗起来。当我们内心作出主观的判断时,相对的反应就是焦虑。要想使长幼关系永葆新鲜,认清自己何时焦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焦虑,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当我们身处焦虑之中时,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会受到刺激。如果我们时刻保持警觉,就会问自己:“此刻我为什么会一触即发?”问完之后,我们要让自己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焦虑影响到他人。焦虑往往来自内心某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无论当下有没有诱发的事件或人物,这些问题始终存在。也许某些情况不会刺激到我们,但另一些情况则会刺激我们发作。

焦虑是一种无可回避的自然的情绪。与其把它看作是需要加以控制的东西,还不如把它作为一项自然属性予以接受,并且安静地观察它。允许情绪的产生,与之和平共处,是此次历程中核心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不学着观察它,就会承受不住内心的负荷,继而盲目应对起来。接下来,我们就很可能牵扯上他人,让大家都经历消极甚至是躁动的反应,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大家都遭受抑郁之苦。无论哪一种可能都会造成原本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只有获得觉醒,我们才能不受焦虑的折磨,也不会迁怒于他人。

生命本身是朴素而简单的。无论我们打算如何打理它,它都具有一种超越逻辑和条理的自然力量。在大海中游泳时,我们只能任凭水流推动自己的身体,而不会提出抗议:“这波浪好大胆!它不该翻滚得这么高。”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无法支配大海。事实上,无法预测的海浪会让我们感到兴奋。既然如此,为何我们对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或其他事情就不能泰然处之呢?生活不是板上钉钉般好或坏,而是像海浪一样自来自去。如果真的热爱生活,那就接受它的本来面目。如果我们能与生命的本真状态和谐共存,那就会像对待海浪一样对待自己心中的焦虑。只有当我们消极反应的时候,海浪才会变成海啸。

彼得的焦虑造成了自己同儿子日复一日的对立。这样的对立演变为斗争,最后的结果令人遗憾,但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彼得能客观地接受安德鲁,顺其自然地寻找同儿子的契合点,那么安德鲁的反应将会是另外一番样子。那将会使彼得处在一个有利的境地去施加一些影响,也许就可以缓和他的一些负面行为。然而,他却把安德鲁逼到了没有选择的死角里,最终只能激烈抵抗。

如果我们抱有抵触的、不觉醒的状态,那谁也成不了赢家。我们的不少痛苦都是“自找”的。除非我们打破自己消极解读的心理,否则将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好消息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位优雅的旅伴,她会在我们走向觉醒的途中随时伸出接纳之手,在各个层面上帮助我们。我们只需敞开怀抱接受便是。何况我们的孩子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他们将是我们重要的旅伴。这条觉醒之路纵然充满艰辛,但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旅伴们会一路相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走上这条路,义无反顾,并坚信一切终将会为我们和孩子带来积极的帮助。

同类推荐
  • 超级分析力训练

    超级分析力训练

    本书介绍分析力的培养方法,并且附有测试题,使人提高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力,使人提升素质,丰富自己生活。
  • 美国本科申请“十话十说”

    美国本科申请“十话十说”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美国留学的教育用书,包含进入美国名校所需的必备知识,内容涉及自我认知、申请步骤、申请规划、考试、选校、申请文书、课外活动、奖学金、大学专业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自我定位,并以“十话”(10个话题)形式依次予以解答。
  • 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研究

    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研究

    从对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剖析,且着重从负面的剖析着手,引向对这一问题的正面思考。在转型期这一有限时段内,探求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趋势,以期优化、提高电视新闻媒介的生态质量和信息传播效果,继而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范围内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博物馆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日益紧密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在传播先进文化、提高整体社会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则显得尤为迫切。
热门推荐
  • 从斗罗开局之签到礼包系统

    从斗罗开局之签到礼包系统

    唐千(唐雨晴),意外穿越到斗罗大陆,穿越时间是唐三等人同时,穿越斗罗大陆,看林千如何在斗罗大陆无敌,与坑唐三(本书,作者实在不会写简介)提示:作者是扑街作者,对了,那个主角性别保密(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吧?????????)主角嫁不嫁人?看心情????
  • 新女驸马

    新女驸马

    一个多情的李公子,为了她娶了别人,只因爱她就是要成全她;一个儒雅的将军,为了她宁愿抛弃爵位,只为陪她浪迹天涯;一个狂霸天下的君王,为了她甘愿废弃后宫,只为留住她;一个敌国的太子,只为了她的一句话,化干戈为玉帛;究竟她的心归何处?她是皇帝最为器重的朝中重臣,她是引发两国战争的主因之一,她是众人竞相追逐的绝代佳人。她的结局是生是死,还是留下一段传奇,然后华丽的转身回到原本属于她的世界,正如一首诗所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南橘北枳

    南橘北枳

    姜橘生一直期盼着,遇见自己的那个淮南。后来,她就真的遇见了。她对他一见倾心。而他,爱了她整整十年。后来,她被卷入他家族利益的斗争中。在被唐淮北囚禁的时候,她心心念念的,都是他。“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唐淮南,我拼尽全力也要告诉你:我爱你,你知道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诸天之独步仙武

    诸天之独步仙武

    仙武世界,谁能触及非凡?迷团之中,又是谁在低语不断?我从必死之局中醒来,但也必将陷入一个又一个无尽的轮回之中难以自拔。睁眼看见这个世界,穿过笑傲,天龙,风云,白蛇,仙剑,蜀山,八仙,封神,西游......我既向死而生,便将从今开始守望,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至死方休。这是一段从平凡到不朽,在诸天的道路上寻觅尽头的传说。一切,先由一本辟邪剑法和黑玉断续膏说起。PS∶本书慢热偏古风,非一波流,看官各有各好,不喜勿怪!若是有心,群号58058211,可来吐糟。
  • 武动天元

    武动天元

    杀戮与争斗,一直是天元大陆亘古不变的主题。这是一个实力为尊的血腥世界,他虽表面贵为将军之子,背后却被人称为“废物”针对他的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不想却成为了他改天换命的起点。拥有逆天神通千年剑灵成了他的修炼加速器。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当血染青天时,他必踏剑而来,以绝世之武撼动天元,老天顺他老天昌,老天逆他老天亡。
  • 邪恶计划:过招美男团

    邪恶计划:过招美男团

    他说:女人是这世界上最麻烦的生物。她说:前面的那个男人在放屁。校园轻松斗,斗智斗勇斗美男。神秘学生会,美男成灾,她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一个活口……
  • 奈何不唱白雪歌

    奈何不唱白雪歌

    李还歌以为逃出李家,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可命运之所以称之为命运,就是因为其不可逆,最终,为了肖河,她还是重新迈进了李家的大门。肖河有他的命运,即使他现在不知道,可有些东西早就已经注定,若是没有遇见李还歌,他宁可输掉一切也要.......可,只要能和你在一起,何管从前云起........相爱,就是,拥有你,不遗憾。
  • 疯狂大剑士

    疯狂大剑士

    这是一个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当了强盗的苦命孤儿在机缘巧合之下成长为非主流英雄人物的故事……
  • 大地惊鸿

    大地惊鸿

    一天我上班,诡异的是公司所有同事突然变得没有谁认识我。我以为同事们开玩笑,漫不经心,却渐次变得惊奇、张慌、恐惧、绝望。我始终不放弃,最终脱身,但仍迷雾重重。?大地惊鸿?由此展开惊悚、神秘、壮阔的故事,我和伙伴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奋战不息。每个人得以成长,可我却越来越怅惘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