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乘车,其实也是有“代沟”的。
正在读高二的侄女颖听说我回老家了,从远在荣家湾的县一中赶回来。她平时学习紧张,几个星期才能回一趟家,从荣家湾到岳阳坐车要20分钟,每次她都是打的来往,一是坐公车她会晕车,二是打的更安全些。虽然每次打的来回要花60元钱左右,她父母还是支持她这样做,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宝贝女儿,安全最重要。
我这次回岳阳,难免要经常出门,交通工具只有一个:的士。我甚至不想了解岳阳的公交线路,打的是最省心也是最快捷的交通方式。还好岳阳的的士费比深圳便宜多了,起步价才5块,打的到市内任何地方,一般也不会超过12元。比起深圳昂贵的的士费,在我看来,在岳阳打的真的是一种幸福,涮涮水而已。
这些天,又该到妈妈换膏药的时候了。一年多来,母亲因腰椎肩盘突出经常脚疼,上半年在我那住,经常去医院做针灸理疗,左脚好了,右脚又开始疼。回到岳阳,采取的是中医疗法,每隔十天要去贴一次膏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走路时右脚还是有点疼,医生也建议她不要多走路,好好休养。
早上,母亲准备出门去换膏药,换药的地方在制药三厂,在市内的另一头。我问她怎么去,她说坐公共汽车。我让她打的去,她说坐的士要十多块,坐公交车才一块钱,她每次都是坐公交车去。后来无论我怎么坚持,母亲还是选择了坐公交车前往。而公交车站离家里还有不小的一段路程需要步行,在汽车上也要坐大半个小时,这对六十多岁的母亲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便是我们三代人的坐车观,反映的实际是三代人的消费观。母亲并没有要求后辈也非得跟她一样节俭,也理解和接受年轻人喜欢舒适的选择,但轮到她们自己,则无论如何还是会选择最便宜最节俭的消费方式。这是一个观念,是一种习惯。
对此我虽有所察觉,也有所沉思,但好象并不省悟,下次出行我还是会打的,而母亲,还是会选择她的公共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