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不喜欢什么“福”、“详”之类字的,觉得俗。但自从有了家庭后,这个观念改变了。
自从有了自己的小家,便不再是一个人过日子,而是一种“集体生活”。以前是两个人的小集体,后来孩子出生了,变成了三人小集体,再后来岳父岳母过来带孙子,有时自己的家人也会过来,于是小集体变成了“大集体”。但这个大集体与***时的“大集体”不同,这是我的家、我的家人、我的窝、我的港湾。
正是因为不再是一个人生活,才开始对一个字看得越来越重,那便是“福”。不光是心里有“福”,家里也到处是“福”。以前单身宿舍里从来没出现过什么“福”字,如今则不同了,我大略数了一下,我们家象模象样的“福”字总共有14个之多!真的可以说是“福满家门”了。且听我如数家珍的为你道来。
从进门开始,大门上贴着一个斗大的“福”字,这还是春节过年时贴的,许多人家都有贴。走进来,鞋柜上方贴着一个大钱袋形状的贴纸,上书一个“福”字。客厅和餐厅的两盏大红灯上,各有4个“福”字,这就占了8个,可谓“八方来福”。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挂历,也是一个大“福”字。电视机两旁,各摆一个金猪储蓄罐,猪肚子上各镶一个“福”字。走向卧室,卧室门上贴着一个圆“福”,是从去年的挂历上剪下来,舍不得扔而贴上的。
这样算来,整整14个“福”,还没算上中国结和其它小饰品上的“福”,以及书柜上贴着的五个“福”娃,否则早超过了20个,可以跟我们家的绿色植物有得一拼了。也因此,我们完全生活在“福”的包围之中,整天沉浸在“福”的海洋,真是“福如东海”了。
我也惊讶于自己家里有这么多“福”,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其实这么多福,完全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无形中多年累积的,可以说是“积福”了。这也正反映了我及家人对“福”的喜欢、心中对福的祈愿。也难怪,“福”字太吉利了,太贴近于我们的生活,更贴近我们的梦想。
关于“福”的含义,我追根溯源了一把。“福”字,最早在甲骨文就有了,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其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特指祭祀用的酒肉。再后来,伴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变迁,福的含义被逐渐延伸、扩展。在《左传》里,福是护佑的意思。《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是:“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
《礼记》记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意思是福即事事顺利。《韩非子》里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这里的福就是福运、福气的意思了。对福的含义,《尚书》上讲得最为透彻:“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就是说,福包括五个方面,即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
现代人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还有人形象的解析说,“福”字的右边,“一”代表房屋的梁;“口”代表人丁兴旺;“田”代表土地,连起来就是说,一个人有房住有田种且人丁兴旺就是有福。这也算作现代人对福的一种“说文解字”吧。总之,不论是哪种诠释,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它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而我最推崇的,是“健康是福”、“平安是福”。试想,没有健康,何以谈福?没有平安,福从何来?还有人认为“开心是福”、“吃亏是福”,而我对开心未必那么奢求,要让我一直开心可能还不习惯。至于“吃亏”,我则认为未必非要吃亏,如果一个人老吃亏、吃白亏,还觉得是一种福气,我看他就活该吃亏。我觉得该吃的亏要吃,不该吃的亏绝不吃,对于“吃亏是福”,我更愿意理解为是“谦让是福”、“理解是福”、“和谐是福”。看,已将传统福文化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了。
我还觉得,人不白活、活得有意义,才是“福”。如果只图享乐、只图快活,那不叫福,那叫乐,叫享乐,不叫享福。当然“善良是福”、“真诚是福”、“进步是福”、“奉献是福”,有爱好能满足是福,不愁吃穿不愁房住是福。按最流利的说法,幸福是福,这实在是一种较高的境界。想开一点,活着就是福,能活个寿终正寝那就是福。
不能光祈福,还要造福。“造福者有福”,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去给自己和家人创造幸福。说实在点,让全家人健康平安、和睦相处、相互支撑,才是福中之福、福上之福。当然,给身边的其他人甚至是陌生人带来帮助,也是一种造福,所谓“福往者福来”。如果能耐更大一点,能做到造福百姓、造福一方,那是善之善也。
不光享福,还要惜福。如果不惜福,就是没有真正懂福,因为福原本就在身边,福原本就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