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翻越一座山,不是苦差,而是乐事。
自从搬了家后,以前上班只需步行五分钟,如今则要十五分钟。因为,以前住在燕晗山山前,与办公楼在同一边,现在搬到了山后,每天上班得翻越这座山。
说是山,其实也就海拨50米。对于我这个上过海拔4500多米高的雪山的人来说,燕晗山真的不能算山,那点海拔也不能叫海拔。它是南方典型的丘陵地带的产物,跟我们老家一样,只能算是一个土丘、一个大山包。
但这个土丘不一般,它翠绿、清新、让人陶醉,尤其是在钢筋森林的繁华都市里,能有这么一方净土,真的算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用我们的话来说,它是华侨城的“肺”——过滤尘埃,过滤心情。
正因为这个“肺”,让我发自肺腑的陶醉。上班不愿坐车、不愿骑车,而宁愿“翻山越岭”步行去上班。早上8点30,准时从家门出发,来到山脚,沿着山间小路拾级而上。这“山路”并不崎岖、不蜿蜒,有文人取名为“荔秀径”,因为两旁都是荔枝。
不光是路两旁,满山皆是荔枝树,这是深圳的特产,是我们一年一度的盛宴。山并不高,很容易便到了“山顶”,虽说不会让你累得直喘粗气,但也会引发你做深呼吸。正好,这里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氧吧,你不做深呼吸那是你不识趣。
山上,是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每天早上都有不少人在这里“早练”。有老人,有妇女,有小孩,有人跑步,有人散步,有人遛狗,好一派和谐景象,这也许就是生活。从双峰间经过,便来到山的另一边,就此走上了下山路。
这里是一处平缓的山坡,坡上种满了簕杜鹃,还有各色叫不出名的花花草草。深圳已是冬天,而这里看到的全是春天的景象,也难怪,南国海滨的深圳,即使冬天也难免有春天的影子,或者说这里根本没有冬天。
沿阶而下,是一汪清水,“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上面是一泉瀑布,活水是从山上而来。池中有一些白色或红色的莲花,点缀其间。在池边伸向水中的大石块上,每天都能见到一个女孩坐在上面读书,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的脸,但我知道应该是同一个人。
沿着水流而下,便到了山脚。这是一座大学学府的外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刚才那看书的女生便出自这里。忆当年我曾在这里住过一些时日,让毕业之后的我又生活在校园里。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也几乎是每天,都能看到有学生站在池边大声朗读英文。这里,既是公园,也是校园,还是居民的后花园,这种默契与配合真是别具一格,让人心仪。
走过水上的“浮桥”,来到另一处胜地——生态广场,这是请欧洲顶尖设计公司规划设计的,如今我已越来越离不开它了。也许,刚才走过的整个燕晗山,便是生态广场的一部分,是生态与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这里人略多一些,介乎城市与自然之间。
我会选一条更幽静的路前行,这里一边是竹林,一边是长着红花的灌木,地下是大理石板铺成的路,人在此中行走,如在林中穿行。不一会儿,眼前豁然开朗,来到了一处玻璃桥边。有兴致的时候,我会绕一小段弯路,从玻璃桥上通过,桥下的金鱼和水草一目了然,有如“凌波微步”。
接下来,是一段我最喜欢的路——栈道。说是栈道,也可以说是木头铺成的广场,整齐的长条原木,铺成一处又宽又阔的平地。人走在上面,如脚下装了弹簧,有腾云驾雾之感。有人坐在长木凳上拉二胡、看报,远处还有人在练瑜珈。
再下来,是一条鹅卵石铺成的石路,接着,便到了人间繁华地——沃尔玛旁边的一条商业街,此时已到人间。这里人立刻多了起来,人们摩肩接踵、行色勿勿,有人赶着上班,有人赶着开店、有人赶着购物,让人顿时回到都市的快节奏和无形的压力之中。这时我会选择快速通过,好在不到一分钟的路程。进到办公室,从些开始一天的上班族生活。
忘了说,整个步行的早晨,耳畔一直是鸟鸣,这里的鸟儿非常多,是都市中难得的“珍稀”动物,比狗更让人觉得亲切。早晨的阳光,透过树丛照在身上,给人温暖,又不热烈。经过这十五分钟的过滤,我的心情和身体变得无比清爽、充满活力,崭新的一天由此开始。
每天早上,我会翻越一座山。既是自然之山,也是心灵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