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因此,决不能降低党的理论水平,用原则来做交易。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随函寄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威·白拉克等人。这就是后来以《哥达纲领批判》著称的文献。
在书中,马克思系统地驳斥了拉萨尔主义的经济观点、政治观点和策略思想等,同时,再一次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哥达纲领草案》中,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6]。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里的‘劳动所得’是拉萨尔为了代替明确的经济概念而提出的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所谓的“‘平等的权利’仍然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对无产阶级而言“显然只是空话”。[7]
马克思指出,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的总产品在分配给劳动者个人之前,首先要扣除如下三部分: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部分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用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只有在这之后,“才谈得上纲领在拉萨尔的影响下褊狭地专门注意的那种‘分配’,就是说,才谈得上在集体的个人生产之间进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费资料”[8]。此时,“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有折有扣的”了。并且,“正如‘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一话消失了一样,‘劳动所得’一词现在也在整个地消失”[9]。
为了科学地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已经被消灭,每个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的大小,向社会领取相应的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这一点来看,每一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各人的天赋和工作能力等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各人的家庭负担等不可能没有差别,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将会比另一个人多些。“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的影响。”[10]劳动者富裕程度上的差别,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这种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进入一个更高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和第一阶段虽然同属一种生产方式,但在发展程度上又存在重大差别。从前者发展到后者,是一个不断清除旧社会“痕迹”的过程,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增长、道德思想水平极大提高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进入后一阶段,在各个生活领域将实行完全共产主义的原则,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将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
因此,马克思指出,把“所谓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11]。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概括地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况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展,能够生产出数量、品种都极丰富的产品;不仅不存在阶级差别,而且社会成员已不再受社会分工的束缚,不存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对立;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才能都能获得全面发展;每个劳动者都能自觉地、尽其所能地劳动,而社会也为每个成员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了充分条件,以尽其所能;人们已不再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哥达纲领批判》没有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作具体分析,不过它既已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也就为高级阶段和第一阶段的区分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哥达纲领草案》关于超阶级国家的极端庸俗和反科学的观点时,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指出,在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筑在资本主义多少已经发展了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指望通过这种国家的帮助,和平地实现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幻想。宣扬这类对国家的忠实信仰,或者对民主奇迹的信仰,是背离社会主义的对奇迹信仰的妥协。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要进行巨大的革命的社会改造,以实现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就必须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还提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国家制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那时有哪些同现代国家职能相类似的社会职能保留下来呢?这表明国家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在新的社会制度胜利后,一切国家制度立即简单地消失。某些同现代国家职能相类似的社会职能将保留下来。但是,它没有谈到国家消亡的期限和具体形式等问题。因为当时还没有也不可能有掌握回答这些问题的材料。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还总结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做出经典性的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3]在这里,把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看做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把无产阶级专政看做是同这个过渡时期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这就说明,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经济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并不能立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要用自己的阶级专政作为主要杠杆,来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创造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物质财富。这也说明,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指的是包括“第一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因为过渡时期既然还需要无产阶级专政,那就意味着还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还必须以阶级专政为手段来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
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中,虽然论战部分占据了主导,遮盖了正面论述的部分,但是,依然不能掩盖该书所具有的辉煌的历史意义。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指出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并系统论述了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作用等问题。从而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终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献之一。
[1]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75年3月18-2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页。
[2]同上书,第9页。
[3]同上书,第8页。
[4]马克思:《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5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4页。
[5]同上书,第13页。
[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5页。
[7]同上书,第19页。
[8]同上书,第20页。
[9]同上。
[10]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2页。
[11]同上书,第23页。
[12]同上。
[1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