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她容貌俏丽,擅长诗文,因家庭变故而寄住荣国府,与公子哥儿贾宝玉相识、相恋、相爱,演绎出一幕幕生离死别的爱情剧。因其身体娇弱、多愁善感,最终在贾宝玉娶薛宝钗的事件打击下。患病而亡。她是一个心地纯洁、富有才情的年轻女子。毛泽东称其与贾宝玉、丫环是一派,“是好的”。
《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
1.林黛玉评传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与其说曹雪芹的这首诗生动地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外貌形象和其性格特征;倒不如说是林黛玉短暂一生的写照。她的孱弱多病、多愁善感;她的悱恻爱情,超尘脱俗;她的忧郁孤寂,不入潮流……这一切,共同铸就了她悲剧性的一生。
林黛玉原籍姑苏,自小聪明,多愁善感,能诗善文,乖觉懂事。她幼年失母,外祖母贾母怜其无人照管,遂将黛玉接入荣国府。不久,其父因病也别她而去,追随其母于九泉之下。从此开始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的寄人篱下的生活。《红楼梦》第三回,写到林黛玉头一回进荣国府:众人见她“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但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仅如此,《红楼梦》还对林黛玉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元宵节闹了一夜,几天还没歇过来,浑身酸疼……”;“早晨在潮地里站一会儿,就觉得腿酸……”;“螃蟹、鹿肉虽爱吃,却不敢多吃甚至不敢吃,缺乏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十几岁的少女,竟是个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身体的常年不适,使黛玉习惯地爱皱双眉,因而宝玉一见便送了她一个表字:“颦颦。”也只因她这样感情脆弱,才会在听到伶官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时,心痛神摇,簌簌泪下;也只有她才能深切领会句中所包含着的生命之悲哀,岁月之无痕,人生之短暂。
如此一个娇弱身躯,再加一副“风露清愁”的性格,因病生愁,因愁病重,也许只有遁入空门,真的能“早慧福薄”,安然度过一生。但命运偏偏让她与贾宝玉相逢,并一见成知己,演绎出一阙凄美的爱情绝唱。这正是: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黛玉初进荣府,外祖母的怜爱、姐妹们的陪伴,亭台水榭、山石竹影等如诗如画的风景展现在她的眼前,这一切,倒也让她自在安然,渐渐眉舒愁消。再加上她与宝玉的两小无猜,志同道合,纵心中偶有小结,总亦被宝玉解得“渐渐回转过来。”“就是宝玉黛玉二人的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差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再加上“识大体、谙礼教、且富贵的宝钗在荣府一干人心目中,生生将黛玉给比下去了。黛玉本就是个心思比常人敏感、细腻之人,大家的言行,她更是记在心上,纵然不是说她的,她也保不住人家不是在指桑骂槐,有什么伤心,也不愿向人说,只一味闷在心里,暗处垂泪。
黛玉和宝钗,虽都是寄居在贾府的亲戚,所不同的是,宝钗是一家人在此,只借住了贾府的房舍,一应日常开销,都是自家打理,并另有门户出入,除了串门往来,与贾府倒也没多少牵扯,宝钗自是不觉客居之不安。而黛玉连日常生活都要依靠贾府,她同宝钗最大的异处在于:宝钗循礼遵矩,深黯人情事故,长于虚意逢迎,出言先留三分;黛玉却是心口如一,做人处世凭天然,不合俗流。凡是她看不过的,总要出言相讥,不留情面,而对功名利禄,更是看得开,不恋于心。这也正是宝玉在众佳丽中单对她独有情钟、魂牵梦萦的缘故。第三回写道:“两人初次见面,便都恍惚若隔世相识:这个人我曾是见过的。”在往后同吃同住同玩的日子里,黛玉与宝玉愈发性情相投,志趣一致,在精神上视彼此为知己,在生活上也互相体贴照顾。即便是常常争一回,怄一回,却是彼此向彼此心灵更走近了一程。然而,纵有千般情,万分爱,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两人也只能将对对方的爱深深埋在心底,偶有流露,竟也是阴错阳差。
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黛玉因故去怡红院看宝玉,正碰上宝玉同湘云、袭人就宝钗与黛玉的不同性情引起争议,无意中听到了宝玉的肺腑之言:“林姑娘从未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黛玉想到这些,心痛如绞,黯然离去。宝玉从身后追上,黛玉忍不住拿宝钗和湘云对他一通抢白。宝玉情急之下,道出肺腑之言:“好妹妹,你别哄我;你真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白用了心,且连你素日待我的心也都辜负了。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黛玉闻言,就如出自己口。如遭电击一般,怔怔地瞅着宝玉,只是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宝玉也爽性说个痛快:“好妹妹,我的这个心,从来不敢说,今日胆大说出来。就是死了也是甘心的!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挨着。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梦里也忘不了你!”奈何黛玉亦去得远了,这正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术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终身误》见第五回)。宝玉为黛玉发痴发呆,黛玉因宝玉为依消得人憔悴。而两人见面,“满腔心事,只是说不出来”。后来,黛玉眼见宝玉每每吞吞吐吐,加上病中又误听传言,以为宝玉另结良缘,便万念俱灰,药也不喝,饭也不吃,夜里也故意蹬开被子,如此这般糟践身子,只求速死。剩得游丝一缕,却又恍惚听得丫环们传凤姐的话:“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凭谁来说亲,横竖不中用。”心想“非自己而谁?”一喜,病竟去了大半。
在第九十六回中,宝玉失“玉”后,又犯了疯癫。贾母等人不顾宝玉与黛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瞒着黛玉,骗过宝玉,为他张罗着明娶黛玉,暗娶宝钗进门“冲喜”的婚事。从一个丫头嘴里,黛玉这才得知这“亲上作亲”的人,原是宝钗。黛玉顿觉身子有千百斤重,脚下却如踩了棉花。只道是宝玉负了她,至此一病不起。临死前,黛玉拉着丫环紫娟的手说:“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随即口内叫着“宝玉!宝玉!”而去,年仅十六岁。正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空留余恨伴幽魂。
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是超脱了尘俗的爱,追求的是心灵共振,如莲之清洁,如云之缠绵,如星月之永恒,既如莲之于水的亲近,又如云之于山的隔绝,星月之间的远距,竟是前世、今生、来世不能跨越。林黛玉短暂的一生,除了与宝玉一场哀婉动人的爱情,更让人难忘的,便是她空灵、幽远、清丽、脱俗的诗人气质。大观园中写诗的人比比皆是:宝玉、宝钗、湘云、妙玉、宝琴、探春……但他们多是为赋诗而吟诗,真正触物及情、发自肺腑、诗人合一的写诗之人只有黛玉一人。从数量上看,创作最多的也是林黛玉。各种诗词、小令共有二十三首之多,《葬花诗》、《秋窗风雨夕》、《问菊》是其代表作。黛玉初展诗才,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之时。元妃令众姊妹各赋五言律诗一首,以题匾额。黛玉即兴咏得一首《世外仙源》: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元妃听毕,称赏不已。她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这首诗虽只是一首应景之作,但亦体现出清新自然、独出心裁的黛玉式创作风格。尤其是她替宝玉作的一首《杏帘在望》更令人击节: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的诗,从内容上来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自然、真切、充满田园气息和归隐含意,如她的《问菊》、《菊梦》等。从这一类诗中亦可窥见王维、陶渊明等归隐诗人对她的影响;一类是哀怨、凄然,字字含悲,行行带泪,与她寄人篱下、情感蹉跎、忧郁不乐的失意情绪相吻合。如她的《题帕诗》、《唐多令·咏柳絮》、《葬花诗》等。第二十七回《葬花诗》云: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春尽、花落、人老、岁月轮回,人生无常。诗人借花自喻,叹己伤春。而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又深切地表达出了诗人自尊自爱的高贵人格。诗中所营造的缠绵悱恻、悲切凄惶的意境催人泪下,不忍卒读。难怪宝玉听后竟恸倒在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写诗,除了天赋,旨在情真,但作为一个将写诗自觉地当作毕生的理想来追求,黛玉从理论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曾向香菱传授写诗要点:“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对于前辈诗人,她更是将李、杜、陶、王、应、刘、谢、阮等等一干人的诗研究了个透彻。崇前人而别于前人,林黛玉的诗自成一家,也与其“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个人气质相吻合,真正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实不负“逸才仙品”、“世外仙姝”之美誉。
《红楼梦》正是有了林黛玉,才使整部《红楼梦》凭空蒙上了隔纱赏月、隔岸观花的如烟似雾、如痴如醉的朦胧感伤氛围和悲剧美的深切意蕴。
2.作者点评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花费笔墨最多的女主人公。她鲜明的个性,出众的才华倾倒了无数读者。“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理,在读者和专家的心目中,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林黛玉,大概不会有异议的。长期以来,红学界普遍认为她同贾宝玉之间的知心默契和以共同人生理想为基础的爱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寄寓着作家的美学理想。甚至称她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用她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追求个性解放和美满爱情婚姻的新生活的颂歌。伟大的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十分喜爱《红楼梦》,并称贾宝玉、林黛玉这一派是好的,从根本上肯定了这两个人物。然而我们的领袖却不大喜欢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多次要年青人不要学她,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其原因在于毛泽东是一个历经坎坷、不折不挠的具有乐观主义的革命者。但不管如何,很多读者还是很喜欢和同情林黛玉的,可以肯定地说,曹雪芹的《红楼梦》要是缺少了林黛玉,那这部现实主义巨作将因此而逊色,甚至无法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