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2600000058

第58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4)

如果说罗钦顺对于陆九渊的批评仍有疏漏的话,他对陆九渊弟子杨简的批评则是抓住了要领。杨简的思想虽来源于陆九渊,但与陆九渊有很大的不同。陆九渊是以心中之理化约宇宙之理,杨简则是用心识包容宇宙。陆九渊侧重于伦理,杨简侧重于认识。罗钦顺批评杨简《己易》类似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是深有见地的。罗钦顺对于杨简的批评,远比对陆九渊的批评严厉。《困知记续》卷下,大多因《慈湖遗书》而作,对他的批评几乎各条都有。这些批评归结为一点,即“心之精神之谓圣”一句。杨简的心学思想,集中体现于《己易》一篇。罗钦顺指出:慈湖之志于道,不为不笃,然终蔽于所见。直以虚灵知觉为道心,夫安得不谬乎!集中《己易》一篇,乃其最所用意以诱进学徒者。……然徐究其指归,不出乎虚灵知觉而已,于四圣之《易》绝不相干。参之佛氏之书,则真如符节之合。(《困知记》第79页)

罗钦顺指出,《己易》之“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就是释迦牟尼所谓“自觉圣智境界”。“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所为”,即《楞严经》所谓“山河大地皆吾妙明真心中物”。其“天非大,地非小,昼非明,夜非晦”诸语,即《金刚经》所谓“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杨简的出发点在“己”,而此“己”,其根本内容是“心”。心的本质是能生起万象的虚明灵觉。他以人心中的景象必以虚明灵觉的认识能力的参与为根据,将天地万物归之吾心的起造,所以杨简是“以心法起灭天地,又任情牵合,必欲混儒佛于一途”(《困知记》第80页)。罗钦顺指出,杨简所据的“心之精神是谓圣”一语,此“心”有两个方面,能通者为心之神,所通者为理或道。儒释之异,在对理或道的解释不同。儒家所谓理,如天道运行的次序,天地万物上所体现的宇宙法则,社会中善恶的标准,这些都是存在着的。遵循它、完成它,就是尽理尽性。杨简的“其心通者,洞见天地人物,皆在吾性量之中;天地万物之变化,皆吾性之变化”,是以心吞噬实在之物,是佛家的“以心法起灭天地”。他说:“慈湖误矣!藐然数尺之躯,乃欲私造化以为己物,何其不知量哉!”(《困知记》第81页)并且提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人的地位与作用,应是《易传》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即是说,掌握天地之道而后参赞其化育。

杨简之学与罗钦顺属于不同的学术系统。他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说,把它推向极端。杨简的学说有一点是可贵的,即他要破除人对外在的道理格式的执著,对世俗成规的拘泥,自信自立,不昧己媚俗,保持心灵的贞操。比如杨简曾说:“近世学者,沉溺于义理之意说,胸中常存一理不能忘舍,舍是则豁然无所凭依,故必置理字于其中,不知圣人胸中,初无如许意度。”(《困知记》第84页)初无意度,即无先入之义理范式,理从心出。这是杨简的本意。而因此意生发出的本体论上的见解“天地万物之变化,皆吾性之变化”,则是以主体吞噬

外在之物。罗钦顺就这方面所作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

四格物论及与王阳明的争论

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宋明重要的哲学家无不对格物致知有自己的解释,有些思想家所发生的决定性转变,是因为对格物致知的全新解释而起。罗钦顺也有自己的格物致知说,并同他认为背离了儒家根本立场的王阳明、湛若水进行辩论。程颐、朱熹训格物为至物而穷其理,王阳明训格物为“正念头”,宋代理学家吕祖谦释格物为“通彻三极而无间”,罗钦顺认为,比之程朱,吕祖谦的格物说更明白、全面,他说:

吕东莱释“天寿平格”之格,又以为“通彻三极而无间”。愚按,“通彻无间”亦至字之义,然比之至字,其意味犹为明白而深长。试以训“格于上下”曰“通彻上下无间”,其孰曰不然?格物之格,正是“通彻无间”之意。盖工夫至到,则通彻无间,物即我,我即物,浑然一致,虽合字亦不必用矣。(《困知记》第4页)

他认为,“通彻三极而无间”可包括格物诸义,而更有深切的意味。因为程朱陆王对格物的定义,只是说明了它的行为义,没有连带包括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的目标。没有把物和我连成一有机整体。而“通彻三极而无间”,把格物解作行为及其结果,客体被施以影响同时主体境界得到提升这样一个整体。罗钦顺这里的深意在于,格物应物我兼照,内外俱融,察之于物理与照之于身心融为一体。他说:夫此理之在天下,由一以至万,初匪安排之力;会万而归一,岂容牵合之私?是故察之于身,宜莫先于性情;即有见焉,推之于物而不通,非至理也。察之于物,固无分于鸟兽草木;即有见焉,反之于心而不合,非至理也。必灼热有见乎一致之妙,了无彼此之殊,而其分之殊者自森然其不可乱,斯为格致之极功。然非真积

力久,何以及此。(《困知记》第3页)

这是他对通彻三极而无间的完整解释。三极即天地人,通彻即通贯无滞碍。于所格物理中求与人之性理合,于格人之性理中求与物理合,于物理性理中求与宇宙根本之理合。理一分殊,天人物我,全体莹彻。罗钦顺接过吕祖谦的命题所进行的这一番解说,表明了他贯通《大学》与《中庸》,修正理学纷纷之说,返回儒家合天地人为一、合心与理为一的本来面目的意图。

罗钦顺认为,他的格物之说,包贯始与终、知与行、理与心诸方面,格物即是他的修养功夫的全部,他说:“格物致知,学之始也。克己复礼,学之终也。……物格则无我,惟理之是见;己克则无我,惟理之是由。沛然天理之流行,此其所以为仁也。始终条理,自不容紊。”(《困知记》第10页)格物是始、是物的方面,克己是终、是我的方面。

格物致知是行为的过程,克己复礼是行为的结果,最后达到的境界是物我皆泯,惟有“沛然天理之流行”,而这种境界,正是朱熹所谓“胸次悠然,上下与天理同流”的境界,是仁的境界。得此境界,存养、省察、知言、养气、尽性、知天,所有理学修养功夫,一时完具。这种境界的达到须自具体格物功夫做起,须真积力久。

罗钦顺据自己的格物论,与王阳明致书辩论。王阳明将他新刻的《大学古本》和《朱子晚年定论》寄罗钦顺,罗钦顺在给王阳明的复信中,讨论了格物及《朱子晚年定论》若干篇的年代问题。出于维护朱子学的立场,罗钦顺对王阳明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王阳明作《答罗整庵

少宰书》申辩。罗钦顺又作书往复,书未及寄而闻阳明之讣。罗钦顺与王阳明的辩论,涉及理学与心学的根本分歧所在,也涉及明代朱子学的时代特点,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罗钦顺恪守朱熹理一分殊之说,认为天下事物,其理本一,人亦万物中一物,人物之理,浑然一致。《大学》提出格物,目的在于由分殊见理一。格物的最后目的,所获得的境界,是“无彼无此,无欠无余,而实有所统会”(《与王阳明书》,《困知记》第109页)。只有达到“理一”,

才算达到格物致知的极处;孟子所谓大本、达道,才可立可行,《大学》

所谓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才可以一以贯之。但人之资禀不齐,功夫不一,或浅或深,或迟或速,其中必有不同的等差,所谓“阶级较然”。并且所谓格物,必就具体事物而求其理,这是向外的活动。到豁然贯通,才能内外合一,才能三纲八目一时并了。罗钦顺这里奉行的,仍是传统的格物说。

而王阳明则认为:“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答罗整庵少宰书》,《传习录》中)物即“意之所在”,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行为,主要是有伦理意义的行为,如忠君、孝父之类。这类行为必有主体的伦理意志贯彻其中,所以王阳明说:“物者,事也。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在事君,即事君为一物。”(《传习录》上)他所谓“格”,就是改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意思是,格物就是纠正主体的错误意志使之合于天理。而这一过程是推致吾心良知的结果。格物致知同时就是诚意正心。王阳明解释自己的格物说:“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以用力实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传习录》中)阳明此说,欲纠正朱熹“支离”之失,立论多就宇宙根本之理处着眼,体现此根本之理的个别概念皆可融通。所以他说:“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

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以穷理以尽性也。”(《传习录》中)阳明以格致诚正为一事,心意知物为一物,具体物上处处体现“理一”,处处有伦理原则贯彻其中,非如朱熹和罗钦顺,“理一”在格物既多的豁然贯通后。罗钦顺的心、意、知、物诸概念各有分界而不可乱。王阳明以心意知物为一事的不同方面,而此事可视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罗钦顺,格物至修身层次历然。在王阳明,这些步骤无层次可循,《大学》之三纲八目融通为一,功夫亦一时并了。他们之间的分歧,皆由思维方式的不同而起。所以罗钦顺在答书中说王阳明此论“自有《大学》以来,无此议论”。阳明的格物定义,以物为“意之所在”,格物在“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如意在事君事亲之类,其念头可正。而许多意念是自由驰骋,拘执无方的,如鸢飞鱼跃,这类“意所在之物”是不发生价值判断的。这样的“物”无意念可正。

《与阳明书》又说,《大学》之“致知格物”在阳明为“格物在致知”,《大学》之“物格而后知至”在阳明为“知止而后物格”,阳明之论,与圣训不合。此书阳明未及见。但据阳明一贯思想,这两个问题当不难回答。第一个问题,据王阳明的学说,伦理价值可体现在所有格物活动中,不发生价值判断的,经由价值的投射,使之皆具伦理意味。如观鸢飞鱼跃而得宇宙生机盎然,整体和谐和心体活泼无方,物各付物之意,观川水之流而兴“逝者如斯”之叹。任何事物都可以做映现心体美善的工具。第二个问题,指责阳明叛圣训。阳明“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传习录》中)。早已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关于《朱子晚年定论》,阳明承认“中间年岁,诚有未考”,但认为此类疵病对于他的学术大旨无伤。阳明还指出,他的格物论并非是内非外,并非专在反观内省上下工夫,遗弃物理。他的格物说包括朱熹格物致知论的全部内容而有提纲挈领、直究道德本体的优点。

罗钦顺的“通彻无间”及“格物为始,克己为终”,仍然走的是“由明致诚,诚明两进”的道路,与王阳明致良知中致知与涵养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诚即明,明即诚,时时统道德与知识为一的途径是不同的。罗钦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条分缕析一路,功夫论也笃实易行。但由于他笃信朱子学,主张先格物,后诚意,仍然无法避免二者间疏离的可能。所以信守王学的黄宗羲说他的理气心性诸说纵然一字不错,也只是理论上分析得精细,与当下的道德修养无关。因此他一生德性深纯,如璞玉浑金,也只是气禀粹美,非由他自己的学术宗旨而得。这些评论代表了王学对于朱子学的批评,有很强的门户之见。

罗钦顺是明代中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克服了理气二元论的趋向,上承张载,下开王夫之、戴震。虽说他的心性论与理气论不能归一,但在心性诸概念的准确界定与彼此间关系的清晰分析上,仍有其不可及处。他站在朱子学立场对陆九渊、杨简的批评及与王阳明的辩论,可以看做明代中后期王学逐渐兴起,学术趋向笼统、浑沦的时代风气之下朱子学的一次反击。罗钦顺的思想对他之后倾向于朱子学的学者有一定影响,这在东林学派表现得尤为清楚。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 哲学沉思录

    哲学沉思录

    《哲学沉思录》是何新多年来哲学研究与思考的集成之作,本书论及哲学基本概念、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康德、存在主义、《易经》、老子、佛教哲学等,真正打通了中西古典哲学的界限,通过对中西典籍的比较以及大量的实证,将二者做了纵深研究和参照互解,考证、质疑了我们以往对西方哲学的固有观念,可以说是一次从哲学视角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尝试。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哲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我们对世界、历史、人生、命运等命题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何新的哲学研究,涉及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扩及数学史、科学哲学、现代宇宙理论等诸多领域。他通过对黑格尔辩证逻辑体系的研究与阐释,由此创生了独立于古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两大系统之外的新型逻辑学——泛演化逻辑学,在哲学领域研究导出了“新逻辑主义哲学”。这一新逻辑体系构想,曾受到钱学森先生的关注和重视。何新的哲学体系,指导了他在经济、政治、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做出验证率极高的前瞻性预测。
  • 大学全鉴(第2版)

    大学全鉴(第2版)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 爱灵魂自我教程

    爱灵魂自我教程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哲学的基础教程。爱的“理论”像水的化学式H2O,抽象、看不到尽头,但对于我们理解行为中的爱十分关键。“性”像灼热的水,持续的时候很美妙,却无法持久。“婚姻”犹如冰块,是爱的最稳定的呈现形式,却潜伏着丧失激情和活力的危险。“友谊”是爱的最普通、最高的表达,它像液态的水,时时变化却长久持续,又像河流蜿蜒穿行、回归大海,是爱的真正的目的地。全书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每周的课程后面都列出了八本书(“推荐读物”)和八个问题(“供深入思考/辩论的问题”)。全书末尾附有“术语表”。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热门推荐
  • 邪魂老祖快穿后的那些事

    邪魂老祖快穿后的那些事

    夕日叱咤七界的邪魂老祖被迫快穿,亚欢流着泪表示作恶多了,总会遭殃。
  • 寻找八仙之旅:龙战

    寻找八仙之旅:龙战

    来自于异界的主人公“紫薇”在天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的帮助下,来到天空界在神州大陆寻找八仙,为了将传说中的诅咒之物“水魔珠”封印,避免天崩地裂的浩劫。天空界是一个山海经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与考验,在生与死、爱与恨的边缘徘徊过,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也失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懂得珍惜,学会爱护,有爱情、友情与亲情的悲欢离合,有人心的险恶与奸诈,有刀光剑影,有唇枪舌战,终究是一场探险、权谋、战争以及毁灭的神话……
  • 大唐之卧龙军师

    大唐之卧龙军师

    躺在床上就能变强?能!至少李在古做到了!穿越回大唐贞观年间,成为将门张家赘婿,李在古本想过着吃饱就睡,睡饿就吃的日子,怎奈遇上突厥犯境侵扰!甘州城危,媳妇遇险!百姓受罪,疆土被侵!为情为义为节,文弱书生的他挺身而出,召唤出令胡人惧怕的燕云十八骑……那一夜,他一骑战八方,于数千兵马中直取敌将首级!谁道华夏无忠骨,谁道书生本无义?挥枪上马敌胆寒,运筹帷幄胜千里!(本人物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凤飞凰仪之最后的神族

    凤飞凰仪之最后的神族

    一千年前,镇守金乌的上古神兽凤凰来仪消失在郯渊,随之消失的还有熠灵族的大长老熠修。十六年后,熠灵族诞生了一个女婴,族长取名淳雪
  • 仇乱天下

    仇乱天下

    江湖是他穿越的根本,亦是他复仇的利器,秦墨阳为一己私仇在两个世界里掀了个天翻地覆,江湖浩劫,帝国动荡的身后是他在黑暗中伸出的利爪,扰乱朝堂,败坏纲纪,屠戮武林,搅乱天下的背后是他无处不在的身影。屠正道,灭魔门,系统在手,任务加身,秦墨阳14岁习武,然当立大志,败尽天下群豪,阅遍江湖武学,举天下之地,群雄束手,武林独尊。秦墨阳呆滞的看着系统帮他立下的宏达志愿,他看起来像是那种疯子变态么?然后,秦墨阳悍然举起屠刀。。。(友情提示:本书主角极度自私,冷酷,奸诈,无恶不作,卫道士慎入。)
  • 末日起始录

    末日起始录

    在这末世下男主是否能活下,取决于屏幕前的你了。
  • 白手创富大全集

    白手创富大全集

    本书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告诉你创富的精神、创富的方式和方法,旨在培养你创富的胆量、敏锐的眼光、灵活的经营思路、过人的财技和对经营方式的巧妙运作能力。所以,在我们羡慕那些成功创富的人的同时,更要注意吸取他们创业的精神、闪光的智慧、娴熟的手段和独特的创新创意。另外,本书不只是面对渴望创富的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者都可以从中受益。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不只企业的创始人是创业者,在企业面临生死考验和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是创业者。因为创业精神是共同的财富,是永远都可以激励人心的力量。每一个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每时每刻都需要这种创业精神。
  •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叶木涵爱安嘉焱爱了整整三年,在订婚宴的前夕,却和他的亲哥哥走在了一起!
  • 情人法则

    情人法则

    十六岁,她正式从女孩变成女人,而占有她的人,是她的叔叔,那夜,是她的生日,也是他的订婚夜,那双挽着婶婶的手,将她推入堕落的深渊。宠她上天,踩她下地狱,这就是她的叔叔夏灏夜。避他如蛇恨他无奈何,她跌入堕落地狱夏初初。
  • 马多的前半生

    马多的前半生

    本书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90后男青年马多的故事,小时候他是父母眼中的老实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高中时变成了网瘾少年,他进入社会后,又是什么样工作和婚姻在等待着他呢,在他平凡的半生里,也许你能看到熟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