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2600000044

第44章 罗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学(1)

泰州之学的开创者王艮“良知现成自在”的思想,经王襞、徐樾等人推阐发挥,至罗汝芳,融合易与禅,提出“赤子良心,不学不虑”的宗旨,将良知现成的思想发展到极端。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太湖知县,刑部主事,宁国、东昌知府,云南副使、参政。因讲学结怨张居正,被劾以“事毕不行,潜住京师”的罪名,勒令致仕。归家后与弟子往来苏浙闽广间讲学,有《近溪子集》传世。

罗汝芳生于儒学之家,少时,由母亲授读儒书。十五岁学举业,遇新城张玑指示道学,奋然以道自任。喜薛瑄《读书录》。十八岁,闭关临田寺,置水与镜于几案之上,对之默坐,使心像水镜一般清明,久之生心火之病,父授以《传习录》,循其中所言,病渐愈。二十六岁,入省城乡试,听缙绅讲会。偶过僧寺,见有榜言能救心火,以为名医,访之,则颜山农讲学寺中。罗汝芳听后甚契其旨,说“此真能救我心火”。自述其不动心的修养方法,颜山农说这是强禁制欲念不起,非体认孟子恻隐之仁。罗汝芳听后如大梦初醒,次日清晨即往纳拜称弟子。以颜山农启蒙之恩,待之如父母。后颜山农以事系狱,罗汝芳尽卖田产脱之出狱。年三十四,闻胡宗正精于易学,往师之,三月尽得其传。年四十六,得重病,病中悟不学不虑、自然天成的赤子良心之旨。自证悟此学后,终生持守。另外,罗汝芳自早年即交游佛子、道士,对其学颇多涉猎。江右王门学者王时槐说他“早岁于释典玄宗,无不探讨,缁流羽客,延纳弗拒”(《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三》),可见其源流之杂。

一大道只在此身

罗汝芳的学术以《周易》“生生之谓易”融合《大学》、《中庸》,以生生之仁为宇宙法则,以人为宇宙大道的根本体现,以孝弟慈为此生生法则的具体应用,以浑沉顺适为功夫要领。他自叙其学问根底说:

予自三十登第,六十归山,中间侍养二亲,敦睦九族,入朝而遍友贤良,远仕而躬御魑魅,以至年载多深,经历久远,乃叹孔门《学》、《庸》,全从《周易》“生生”一语化将出来。盖天命不已,方是生而又生;生而又生,方是父母而己身,己身而子,子而又孙,以至曾而且玄也。故父母兄弟子孙,是替天命生生不已显现个肤皮;天命生生不已,是替孝父母、弟兄长、慈子孙通透个骨髓。直竖起来,便成上下今古;横亘将去,便作家国天下。(《近溪子续集》乾编第16页)

在他看来,孔子所谓仁、孟子所谓性善、《中庸》所谓天命之性、《大学》所谓明德亲民,《周易》之“生生不已”就可包括无余。生生之仁统摄宇宙,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生之仁的体现。而其中最切近的,莫过于人的生命传衍,而人的赤子状态,最好地体现了这种生生法则。他说:

《中庸》性道,首之天命,故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又曰“圣希天”。天则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者也,圣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者也。故求希圣希天,不寻思自己有甚东西可与他打得对同,不差毫发,却如何希得他?天初生我,只是个赤子;赤子之心,浑然天理。(《近溪子集》射编第6页)

赤子之心,尚未接受人世间物欲的熏染,其心最直接、最完全地体现了宇宙法则,所以“浑然天理”。赤子出胎,便表现出爱恋母亲。这个爱根即是仁,自觉这个爱根,将之贯彻于人伦日用,便是圣人。他说:

天性之知,原不容昧,但能尽心求之,明觉通透,其机自显而无蔽矣。故圣贤之学,本之赤子之心以为根源,又征诸庶人之心以为日用。(《明儒学案》第771页)

人性的内容,就是天之生生之仁;圣贤之学,即以赤子之心为基础。罗汝芳所体认的天地之道,是蓬勃的宇宙生机;在人心中,便是赤子生来本具的爱根。生机爱根本来为一,天与人非割裂为二。此蓬勃生机,既是宇宙法则,也是人心本体,这是赤子之心的第一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赤子之心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当下即是,不用假借。因为赤子一任本心,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虚假和矫饰,他说:

人初生,则视听言动思浑而为一。人而既长,则视听言动思分而为二。故要存今日既长时的心,须先知原日初生时的心。子观人之初生,目虽能视,而所视只在爹娘哥哥;耳虽能听,而所听只在爹娘哥哥;口虽能啼,手足虽能摸索,而所啼所摸也只在爹娘哥哥。据他认得爹娘哥哥,虽是有个心思,而心思显露,只在耳目视听身口动叫也。于此看心,方见浑然无二之真体,方识纯然至善之天机。(《近溪子集》乐编第10页)

这段话,很能说明罗汝芳的学术宗旨和特点:赤子之心,有无合一。赤子初生,其心直接是天命之性的表现,其耳目视听,只在爱亲敬长,此是“有”;而赤子之爱亲,非由思虑而得,非由积习而能;无功利计度,无外在逼迫;开口即是,不用假借,此是“无”。就是说,赤子良心,表现为一种不学而知、不虑而能、当下即是的本能。这是人心未受染污的原始状态。赤子良心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罗汝芳着重提揭的就是赤子之心浑沦顺适、当下即得、自然平常、出于天成这个方面。天命之性已作为一种内在的包蕴,藏于不学不虑的本能中。人能觉知到的,反而是一片虚明澄湛。罗汝芳说:

赤子孩提,欣欣常是欢笑,盖其时身心犹相凝聚。及少少长成,心思杂乱,便愁苦难当了。……惟是有根器的人,自然会寻转路,憬然有个悟处。方信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浑是赤子,赤子浑解知能,知能本非学虑。至是精神自是体贴,方寸顿觉虚明,天心道脉,信为洁净精微也已。(《近溪子集》乐编第3页)

到赤子状态,精神凝聚,方寸虚明,“有”隐而“无”显。只见其不思而动,不虑而能,不用安排,自然合于事物的律则。罗汝芳常借童子捧茶一类行为来说明赤子之心的自然天成,指示修养应达到的境界:问:“吾侪或言观心,或言行己,或言博学,或言守静,先生皆未见许,然则谁人方可以言道耶?”曰:“此捧茶童子却是道也。”众皆默然。有顷,一友率尔曰:“岂童子亦能戒慎恐惧耶?”罗子曰:“茶房到此,几层厅事?”对曰:“三层。”曰:“童子过许多门限阶级,不曾打破一个茶瓯。”其友省悟曰:“如此童子果知戒惧,只是日用不知。”罗子难之曰:“他若不是知,如何会捧茶?捧茶又会戒惧?”其友语塞。徐为之解曰:“知有二样。童子日用捧茶是一个知,此则不虑而知,其知属之天也。觉得是知能捧茶,又是一个知,此则以虑而知,其知属之人也。天之知是顺而出之,人之知却是返而求之。……人能以觉悟之窍而妙合不虑之良,使浑然为一而纯然无间,方是睿以通微,神明不测也。”(《近溪子集》乐编第12页)

这是说,童子的不虑而知是天然,觉知这种不虑而知然后以修养功夫求与它相应,这是人为。人为应以天然为效法。童子捧茶,穿厅过堂,进退升降,安稳妥帖,不用思虑安排。修养功夫就在于达到这种自然天成,不用安排。罗汝芳与门人的另一段问答说明了这一点:问:“因戒慎恐惧,不免为吾心宁静之累。”罗子曰:“戒慎恐惧姑置之,今且请言子心之宁静作何状。”其友漫应以“天命本然,原是太虚无物”。罗子谓:“此说汝原来事,与今时心体不切。”诸士子沉默半晌,适郡邑命执事供茶,循序周旋,略无差僭。罗子目以告生曰:“谛观群胥此际供事,心则宁静否?”诸士忻然起曰:“群胥进退恭肃,内固不出,而外亦不入,虽欲不谓其心宁静,不可得也。”曰:“如是,宁静正与戒慎相合,而又何相妨耶?”曰:“戒慎恐惧相似。用功之意,或不应如是现成也。”曰:“诸生可言适才童冠歌诗之时与胥吏进茶之时,全不戒慎耶?其戒慎又全不用功耶?盖说做工夫,是指道体之精详处;说个道体,是指功夫之贯彻处。”(《明儒学案》第784页)

执事供茶之自然天成,是宁静,内即包含戒惧,不过戒惧已转化为当下之自然合律则,道体之精微表现为功夫之现成。罗汝芳将王阳明敬畏与洒落的理论进行了改造,大大突出了洒落一面,洒落即自然。在出自本体的自然中,一切都是恰当的,宁静、戒惧、中和、精一皆包含在当下即是中。

二顺适当下

罗汝芳既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宗旨,则他的功夫便是顺适当下。他认为,人心思虑憧憧,不是对已有事件的追忆,就是对未来境况的逆臆,这样就堕入孟子所谓“忘”、“助”,他提出顺适当下的功夫途径。《近溪语录》载:

一友执持恳切,久觉过苦,求一脱洒功夫。曰:“汝且莫求工夫,同在讲会,随时卧起,再作商量。”旬日,其友跃然喜曰:“近觉中心生意勃勃,虽未用力而明白洞达,自可爱乐。”曰:“汝信得当下即是工夫否?”曰:“亦能信得。不知何如乃可不忘失?”曰:“忘原与助对。汝欲不忘,即必有忘时。不追心之既往,不逆心之将来,任他宽洪活泼,涵蓄熏陶。真是水流物生,任天机之自然而充之,至于恒久不息而无难矣。”(《近溪子集》数编第35页)

随众起坐,忘怀一切,外在的戒律和束缚已渐渐消除,能感觉到的只是勃勃生意,这生意就是本体之心。此当下显现的本体之心,天机活泼。只顺适当下,不作别求,即与赤子良心为一。在罗汝芳看来,赤子良心本是《大学》所谓“明德”,它是有无合一的。越能虚则越灵;顺适当下,就是求一最大限度的虚,从而得一最大限度的灵。《近溪语录》载:问:“‘知得良知却是谁?’今欲知良知,从何下手?”罗子曰:“明德者虚灵不昧。虚灵虽是一言,却有二义。今若说良知是个灵的,便苦苦地去求它精明。殊不知要它精,则愈不精;要它明,则愈不明。岂惟不得精明,且反致座下昏睡沉沉,更支持不过了。若肯反转头来,将一切都且放下,到得坦坦荡荡,更无戚戚之怀,也无憧憧之扰,此却是从虚上用功了。世岂有其体既虚而其用不灵者哉?”(《近溪子集》御编第10页)

求良知精明,便是有意去做功夫,有意便不能一切放下;不能一切放下,本心便不能顺畅流行。所以罗汝芳主张:“一切醒转,更不去此等去处计较寻觅,却得本心浑沦,只不合分别,便自无间断,真是坦坦荡荡而悠然顺适也。”(《明儒学案》第770页)顺适当下,即得本性流行,有物横于心中,则反为心障。他概括他顺适当下的功夫说:若果然有大襟期,有大力气,有大识见,就此安心乐意而居天下之广居,明目张胆而行天下之达道。工夫难得凑泊,即以不屑凑泊为工夫;胸次茫无畔岸,便以不依畔岸为胸次。解缆放船,顺风张棹,则巨浸汪洋,纵横任我,岂不一大快事也哉!(《近溪子集》乐编第40页)

认取当下,浑沦顺适,就是孟子所谓“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达道”。觉功夫难做,就以不做功夫为功夫;无特定的目标,无预期的希望,也无准则、规范、格式,只顺适当下,纵横自在。

王阳明之学到王龙溪这里进入一种高朗放任的路径,泰州之学至罗汝芳进入更加主体化的境界。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此道还有律则、规范等外在强制性内容,不过这种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所呈现的节奏与规律是一致的。而“庄敬”、“持养”、“变化气质”等以人从天的概念还常见于王艮语录中。罗汝芳与之不同,他把王艮从王阳明那里接过来的良知现成、当下即是的一面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的宇宙本体是生意、生机等涌动着蓬勃生命意味的东西。他的人心本体是赤子良心,功夫是顺适当下。道的外在律则、节奏、规范等意思在他这里褪色了。庄敬持养等把捉自己的涵养功夫被融释在浑沦顺适、不学不虑的修养形式中,直觉的东西所占的位置大大上升。事上磨炼、扩充推致等等渐修功夫处在极次要的地位。所以黄宗羲说罗汝芳“真得祖师禅之精者”。

三天明与光景

罗汝芳既以认取当下、浑沦顺适为功夫路径,则在在现成,无粘无滞,体验或追求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是多余的。在他这里,道德修养是自然的,不是预期的;是不知其进而自无不进的,不是汲汲然常提不放的。不用思索安排,当下呈现的心之本体,叫“天明”。强力把捉自己,通过涵养功夫体验、观照到的心中景况,他称为“光景”。如陈献章“静中养出端倪”,所谓“端倪”,就是光景。体验、观照到此种光景,以为是修养所得而欣喜留恋、执持不放,是对顺适当下的妨碍。《近溪语录》记:

一友用功,每坐便闭目观心,罗子问之曰:“君今相对,见得心中何如?”曰:“炯炯然也。但常恐不能保守,奈何?”曰:“且莫论保守,只恐或未是耳。”曰:“此处更无虚假,安得不是?且大家俱在此坐,而心中炯炯,至此未之有改也。”罗子谓:“天性之知,原不容昧,但能尽心求之,明觉通透,其机自显而无蔽矣。若坐下心中炯炯,却赤子原未带来,而与大众亦不一般也。须知炯炯浑非天性,而出自人为。今日天人之分,便是将来鬼神之关也。今在生前能以天明为明,则言动条畅,意气舒展,比至殁身,不为神者无几。若今不以天明为明,只沉滞襟膈,留恋景光,幽阴既久,殁不为鬼者亦无几矣。(《近溪子续集》坤编第28页)

同类推荐
  • 范畴篇

    范畴篇

    在《范畴篇》里,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了范畴这个术语的,他规定出十个范畴,作为基本概念,它们是:实体、数量、关系、性质、活动、遭受、姿态、时间、地点、状态。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前面四个范畴,特别是性质,尤为重要。
  •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

    人被称作能思考的存在者,确实如此。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就包含在思中。作为理性的动物,人必须是能思的——假如他真想思的话。可是,情况也许会是这样:他想思,却不能思。更有甚者,当他想思时,由于所欲太多,反而所思甚少。人是在具有去思的可能性的意义上是能思的,但光有这种可能性还不能保证我们能思……
  • 墨韵三闲

    墨韵三闲

    本书记录的是作者自己所学习、所经历、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与其延伸出的对人生的感悟。也算是作者对其个人成长经历的总结和学习他人收获的小结。其中涉及对事物的看法、对自身的修炼、对心态的控制等。对年轻人思考人生提供了参考。
  • 浩然孟子:重塑中国人的阴阳精神

    浩然孟子:重塑中国人的阴阳精神

    中国人最宝贵的是阳刚精神,最缺乏的也是阳刚精神!孟子说的“刚”不是硬梆梆的刚,而是指仁爱,先天的一股浩然之气,它是刚中柔,也是柔中刚。究其本质而言,孟子说的“刚”与老子说的“柔”,与孔子说的“仁义”,与庄子说的“逍遥游”是一致的。孟子说的“刚”,指内圣之道,不是指外王。圣人之学,不是常人讲的“内圣外王”,君须记取:只有内圣,没有外王。孟子日:“收其放心”,如君心放任为所谓“外王”,则不可救也。梁漱溟最得孟子真传。这里不是说他学问好,而是说他有骨气。梁漱溟之与冯友兰,好比鲁迅之与胡适,不是一个档次。人得自然之道,当然浩淼如星空,浩瀚如海洋,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就是从这里来的。
  • 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

    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

    本书认为,当今我们就心灵哲学而言所需要做的工作,根本不是“把心灵哲学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乃至研究结论推广运用到社会哲学研究领域”,而是完全相反——只有通过逐步实现对惟理智主义的基本立场、思维方式、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变革,把人当作在现实生活之中不断生存繁衍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把心灵当作这样的人实际上所具有的、不断生成发展的主观精神世界来看待,心灵哲学的研究者才有可能真正从其各种各样的“科学的迷梦”之中醒来,通过尽可能恰当地理解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个体所实际拥有的主观精神世界,逐步开辟并走上能够使心灵哲学研究得以健康发展的坦途。此一思路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大千金

    大千金

    一个小萝莉怎样能够在都市里愉快的成长,生活,玩耍呢。
  •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屡爱不改

    屡爱不改

    兜转十年,鸢尾陷在一个怪圈里:不能遇见叶罄,只消遇见,必定沦陷。
  • 暗戒无双

    暗戒无双

    宅女一枚,不爱与人交流,所以没事就随便写写
  • 月幕下的葬灵曲

    月幕下的葬灵曲

    故事围绕一个名叫洪月的普通人展开,战争结束后,他带着他的结拜妹妹叶雨奚来到外230省,本想找间旅馆落脚,并打算长居于此,过上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但刚租下两个房间,房间内就发生了一起命案,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被牵扯进去。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协助破案,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一举动居然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仙姑

    仙姑

    花季少女林美妹被人无辜毁容,在生命弥留之际,被地府档案馆馆长的小女儿附身,成为通晓阴阳事的仙姑。又得地府母亲偷送给她的《媚术》修炼秘笈,经过苦心修炼,成为绝世美人!白天青纱裹面,帮助世人与亡灵互通信息,了却人鬼未了的心愿。晚上揭下面纱,做一个自由奔放地美丽女人。白天拯救世人,晚上拯救男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装逼小能手——我的鬼夫君

    装逼小能手——我的鬼夫君

    可恶~~明明说好了,嫁给一个鬼谁知道,这只鬼不仅霸道还专横~新婚竟然还上了我的床,吃了我?叔可忍,婶不可忍我要把“失去的”双倍夺回来
  • 只欲成魔

    只欲成魔

    从洪荒走出的孤儿身负魔族血脉他会做出什么选择
  • 独眼妖王的盛宠

    独眼妖王的盛宠

    当朝乱世,小小除妖师凭靠着几张除妖符和一把生了锈的破剑横穿天下,总横四海。除妖,是她的本职,从小就一直认定妖怪是无心的,冷血的。却没想到在一次除妖过程中掉进冰天雪地的山崖里。睁开眼后,却发现自己已经沦为妖怪们的争抢之物...还非常抢手!“是沦为妖怪的点心,还是做我的新娘,自己选择。”这个站在自己居高临下看着自己的妖怪竟然是.....是只巨大无比长着翅膀的......雪豹?!等等!新娘?啊咧?谁能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