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030

第30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1)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

净土,“净”是清净、洁净的意思,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与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净土和佛土(佛国、佛界、佛刹)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首先,佛土有两层意义,一是佛所居住的地方,一是佛教化的国土——凡夫居住的世界(秽土),只有第一层意义的佛土才是净土。其次,净土并不就是佛土,如佛典上讲的弥勒菩萨的兜率天、观音菩萨的补陀洛山(在中国有以补陀洛命名的普陀山)等都是净土,但不是佛土。

净土思想是涅盘学说的必然发展。涅盘作为佛教的人和理想,重在解脱对生命的执迷与贪恋,净土则是众生解脱后的一个去处,是一个来生享受幸福安乐的理想空间。净土思想也和大乘佛教佛身说的演变、多佛观念以及菩萨信仰直接相关,这种关联推动了不同派别、不同经典提出各自的净土、佛土的思想,其中重要的有极乐净土、弥勒净土、净琉璃净土、华藏世界和三种佛土等学说。

(1)极乐净土。大乘佛教宣说,西方有无数的净土,极乐净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也称西方净土。这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国土,据说是本于过去世的法藏比丘所发的誓愿而建立的,因位于我们所在的西方,中间相隔十万亿佛国土,故称。“极乐”是安乐、安养、快乐的意思,极乐净土是充满安乐、祥和的清净世界。《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宣扬,极乐世界的自然环境优越非凡,理想宜人。这个世界以七重护栏、七宝行树、七重罗网围绕四周,坚固无比。到处是闪光耀眼的金、银、琉璃、水晶这四种宝石,又有由这四宝和珊瑚、玛瑙、琥珀即七宝砌成的七宝水池。池中荡漾着清净、甘美的功德水,里面的荷花闪耀出青、黄、赤、白等各种华光。殿堂、楼阁、精舍也都用七宝建成,庄严而华贵。天上有由阿弥陀佛化作的百鸟,啾啾而鸣,发出弘扬佛法的声音。地上的树木随风摇曳,也发出美妙的沙沙声,大家闻听此声就会生起念佛、法、僧 三宝的愿望。往生在极乐世界的佛弟子享受这种种快乐,外表形相如佛一般美好且具神通,心中清凉愉悦,闻法即得开悟。极乐净土信仰对于北传佛教影响很大,极乐世界成为中国、日本等国民间信仰的普遍归趣。

(2)弥勒净土。《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阐扬弥勒信仰,谓弥勒菩萨的住处为弥勒净土。经称,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皈依释迦牟尼,先于释尊逝世,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弥勒菩萨将秉承释尊的嘱托,于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下降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并代释迦牟尼说法。兜率天即弥勒净土,为欲界六天[注释:欲界六天为:四大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和他自在天。]中的第四天。兜率是梵语Tusita的译音,意译为满足、妙足。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所居。兜率的内院是即将成佛的菩萨的住所,过去释迦牟尼身为菩萨时,也是从此天下降人间而成佛的,现在是弥勒菩萨住此宣说佛法。随着弥勒菩萨成佛观念的流传,印度古代兜率信仰也日益盛行。

(3)净琉璃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对应,同样庄严美妙的东方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国土。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载,净琉璃净土是药师佛居住教化的国土,这里所有的地面都由琉璃铺成,而城阙、梁柱、斗拱、周匝罗网则都以金、银等七宝所成。药师的身体也如琉璃一样,内外明彻,光明广大。在这国土里没有女人形,也没有贪欲、恶道,清净而无秽。据经载,药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引导众生获得解脱,后依此愿而成佛,住琉璃世界。又载,药师佛的誓愿是不可思议的,若有人患重病,将临死亡,其眷属在病人临终时昼夜尽心供养成礼拜药师佛,念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点燃四十九盏灯,供奉四十九天的五色彩幡,病人就会起死回生。若众生平日经常持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不断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善行,死后就可往生净琉璃净土。

(4)华藏世界。《华严经》宣扬,毗卢遮那佛修菩萨行时所成就的净土为华藏世界,简称“华藏”,全称“莲花藏世界”。因其是自莲花中生出或含藏于莲花中的世界,也即莲花所象征的世界,故称。据载,华严世界是由无数风轮所支撑,最上面的风轮能持香水海,海中有大莲花,莲花中就含藏着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四周有金刚轮山环绕,大地由金刚所成,坚固、清净、平坦。大地中又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又有无数世界。华藏世界中央的香水海中又有大莲花,莲花上有无数世界,佛就居于其中,众生也住在里面。《华严经》称,由于整个华严世界庄严美妙,光明灿烂,所有居住在里面的人都有佛性,只要勤于修习,一旦张显本性(佛性),就会成佛。

(5)三种佛土。如上所述,唯识学派主张佛有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三身,相应地佛身也各有所居;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是为三种佛土。法性土,指法身所住的真如法性土,“法性”就是理,真理,也就是以真如理为佛土,真如理或理就是土。自性身以真如自性为身,法性土以真如理为土,实际上法性土和自性身的体性毫无差别,都是非物质、非实体的,也是无处所、无形量的,同时又遍于一切,无所不在的。自性身与法性土的区别是,前者是指佛能体证的觉悟,后者是指体证的内容,两者的角度不同,佛的觉悟与觉悟的内容不可分离,并非自性身以外另有法性土。受用土指的是受用身所居之土,也就是佛或菩萨受用法乐的净土,也称为报土、报地。佛变化身所居之土,称为变化土,略称化土。这是佛以大慈悲力随诸菩萨、声闻、缘觉和六道众生的机宜,化为或大或小,或净或秽等各种佛土。

印度佛教的净土说,描绘了诸佛、菩萨所在的庄严美妙的清净世界,与众生所在的现实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的典范。从人类的本性来考察,人总是祈求幸福、渴望永生的,与早期涅盘说的灰身灭智的寂灭境界不同,净土说为人们描绘了未来的幸福美景,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之火。净土世界成为人们内心渴盼的对象、追求的目标,从而也成为了民间佛教信仰的基本内容。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

如上所述,净土观念与佛身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佛教学者的净土观念也是随着佛身观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最初盛行的是弥勒信仰,后来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发生论争,并取而代之,逐渐成为主流。由于天台、禅等宗派与弥陀信仰结合,约自中唐以来,唯心净土观念又日益流行,并成为此后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主导观念。迄至近代,则衍化出人间净土的思想。

中国佛教的弥勒净土信仰始于晋代有关佛典的传译。南北朝时,弥勒信仰就在上层社会和民间流传开来,弥勒菩萨成为先于阿弥陀佛的信奉对象。弥勒净土信仰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是弥勒身份及其境界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弥勒具有两重身份,一是现今还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弥勒菩萨,一是将来下生人间的弥勒佛。与这两种身份相应也有两种胜境,一是上生兜率天的天上胜境,一是下生成佛的人间胜境。

如前所述,弥勒菩萨居住的妙圣而庄严的兜率天,是早期中国佛教学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据载,最早提倡弥勒上生信仰的典型人物是东晋名僧道安(312-385),在他的倡导下至少有包括昙戒在内的八位弟子也都专修弥勒兜率净土。此后在北方地区和江南一带,又都相继有不少追随者。迄至隋唐时代,天台宗人智顗、灌顶,法相唯识宗人玄奘、窥基等著名佛教学者也仍然奉持死后上生弥勒兜率净土的信仰。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就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描绘说:

其地平净如琉璃镜。……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干果美妙,极大茂盛。……城邑次比,鸡飞相及。……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稳),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苦恼(即九种灾难),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注释:《大正藏》第14卷,429页上。]

这是说,弥勒未来降生的人间世界,大地平整,花果飘香,人们健康长寿,快乐安稳。没有水火、刀兵、饥馑等各种天灾人祸。该经还说,当弥勒佛从兜率天下生人间时,大地一派光明,处处五谷丰登,百姓康乐幸福。弥勒将在华严树下三次说法,使广大民众得以解脱。弥勒下生信仰给人们带来了福音,不仅在佛教界,而且还在统治者和下层民众中引发出强烈的反响。如武则天就利用这种信仰,俨然以弥勒化身自居,在改唐为周时,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就是弥勒。下层民众则利用弥勒下生信仰来造统治阶级的反,他们打着“弥勒下生”的旗号反对隋唐王朝。弥勒信仰的特殊魅力使它得以在当时兴盛一时。弥勒信仰的发展,也使最高统治者敏锐地感觉到了它对自身统治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他们的高度警觉和关注。唐玄宗就颁发了《禁断妖讹敕》,明令禁止“假托弥勒下生”的名义从事各种不利于王朝统治的活动。这一举措给了弥勒下生信仰以沉重的打击。此外,弥勒信仰还遭到佛教内部弥陀信仰思想的不断冲击,在这内外双重压力之下,弥勒信仰也就渐趋衰落了。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随着弥陀信仰经典的译出,弥陀净土学说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同时在解释说明上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据史载,东晋慧远与其师释道安不同,他转而信奉阿弥陀佛,他曾率弟子、同道多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同时代的僧肇、竺道生因深受鸠摩罗什传授的般若学说等影响,却不讲远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僧肇说:“夫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故令杂行众生同视异见。异见,故净秽所以生;无方,故真土所能形。若夫取其净秽,众生之报也;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岂曰殊域异处,凡圣二土,然后辨其净秽哉?”[注释:《佛国品第一》,《注维摩诘经》卷1,《大正藏》第38卷,334页中。]“无方”,无确定的方所。“杂行”,泛指修习三学、六度等善行。“异见”,指因烦恼而生起的见解。僧肇在这里说,佛的净土是无确定方所的,众生因修习的结果不同而有净秽的区别,净秽是众生的不同报应,是心的不同影响,并不是真正有净秽二土或凡圣二土的对立和区别。僧肇又说:“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注释:《佛国品第一》,《注维摩诘经》卷1,《大正藏》第38卷,335页中。]“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注释:同上书,337页中。]这都是说他不赞成离开众生的修持去另求佛国净土。竺道生著《佛无净土论》更明确地宣布佛无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如前所述,竺道生认为法身是无色的,既然法身无色无形,自然也是无土的:“无秽之净,乃是无土之义。寄土无言,故言净土。无土之净,岂非法身之所托哉?”[注释:《妙法莲华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10页中。]意思是说,净就是无土,是无所谓净土。就土来讲,姑且称为净土。其实法身并不是寄托在净土上面的。竺道生认为,佛经上讲净土,完全是为了教化众生的需要:“净土不毁且令(原作‘今’,改)人情欣美尚好。若闻净土不毁,则生企慕意深。借事通玄,所益多矣。”[注释:《妙法莲华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10页中。]净土说只是一种教化众生的方便说法,并不是真正的佛理。

隋代的慧远、智顗、吉藏也都在佛身观的基础上,纷纷提出对净土的具体看法。慧远在《大乘义章》卷19《净土义》中解释说,净土里住有佛,也住有众生,他把净土分为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三种。事净土为凡夫所住,相净土为声闻、缘觉、菩萨所住,真净土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和诸佛所住。慧远又把真净土分为真土和应土两种,真土又分为法性土和实报土两种,应土则又称为圆应土。他认为法性土、实报土和圆应土分别与佛的法、报、应三身对应。慧远认为阿弥陀佛并不是寿命无量,而是应身佛。阿弥陀佛的净土,一方面是凡夫于烦恼中发菩提心,藉修行感得的世界,是事净土;一方面是佛藉大悲愿力及其修行而得的世界,是真净土。[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4卷,834页上~837页下。]

天台宗创始者智顗进一步提出四净土说:一是法身土,是常寂光土,又作寂光土,是成佛者所住的国土;二是报身土,是实报无碍土,又作实报土,是实地以上的菩萨所生的国土;三是有余方便土,是应身土的一中,为声闻、缘觉及菩萨方便道者所住;四是凡圣同居士,也是应身土的一种,它又分为秽土和净土两种,秽土是娑婆世界,净土是极乐世界,这二者都是凡夫和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居住的国土。[注释:详见《维摩经略疏》卷1,《大正藏》第38卷,564页中。]智顗与慧远的观点相同,也认为阿弥陀佛是法、报、应三身中的应身,阿弥陀佛净土是凡圣同居土。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549-623)与慧远、智顗的净土思想一致,认为阿弥陀佛净土,既是修行后得的报土,又是为众生而应现的应土,是凡圣同居的净土。[注释:详见《观无量寿经义疏·明净土第五》,《大正藏》第37卷,235页。]

自北魏昙鸾(476-542),经隋代的道绰到唐代的善导,净土一系都把阿弥陀佛看作是法、报、应三身中的报身,视净土为超越世俗世界的报土。道绰和善导不仅强烈反对阿弥陀佛净土是应土(化土)的说法,甚至还主张弥陀净土优于弥勒净土。这都构成为净土宗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于阿弥陀佛净土,道绰是这样说的:“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注释:《安乐集》卷上,《大正藏》第47卷,6页中、下。]“上下”,指圣人凡夫。道绰认为,阿弥陀佛净土是报土,由于阿弥陀佛愿力之强大,圣人凡夫都得以往生,尤其是凡夫往生报土更离不开佛的愿力。凡夫智慧浅薄,是求有相净土而得往生的。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哲学导引

    中国传统哲学导引

    本书是面向理工科类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而专门撰写的哲学类教科书,是作者在开设“中国传统哲学”选修课近十年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八章,概要叙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历史,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儒、释、道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一一进行梳理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就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力图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梗概和脉络全面了解和把握,并体会其中的辩证智慧和人生智慧。
  •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旨在针对当代人的精神境遇,有侧重地选择思想大师孔子的言论,阐释他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人文思想。
  •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内心的丰盈富足会成为一种能量,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本书以佛门智慧为指引,引领人们从做人、做事、行善、经营财富和名利、经营情感等方面平衡身心,迎接富足,并在富足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财富观和爱情观的引导下,用智慧处理生活,让内心达到健康、充实的状态,让幸福不请自来。
  •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论述的核心是历史事实的特殊性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两者间的复杂关系。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之间,有其互相渗透性,历史思维更是深刻地浸润在儒家人文精神之中;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其内在紧张性。这种互相渗透性与内在紧张性尤其表现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以及史家所研究的历史事实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universality)之间。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热门推荐
  • 夏水欲满君山青

    夏水欲满君山青

    这世界分天地人三界,三界众生里,人想修仙,仙想历劫,妖又想修炼成人,奈何就算你是天王老子也会一不留神就成为人人喊打为祸一方的怪物。
  • 重生之甜如蜜

    重生之甜如蜜

    重生一世,苏朵儿记得前世那个人用生命换来的承诺,他说“苏朵儿,如果有来世,你爱我好不好?”重生了的苏朵儿应该何去何从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修仙不长生

    修仙不长生

    众人皆知修仙长生大道,可是永生却更像是一个诅咒,所谓的完美大道又是什么?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天地也不知道......
  • 花锦

    花锦

    重生后的康妍发现有些人和事并非自己上辈子所认为的那样单纯,比如父母的双亡,比如她的昙花中困住的魂魄。女:这位爷,虽说你借我的花重生,但我们已经两清了好不?这辈子我只想好好养花,烦请您不要这么黏糊好嘛?男:不行,爷从你的花中来,定然要还你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其实,这就是一个以花为媒,一对重生男女并肩奋斗的故事!
  • 当权不过如此

    当权不过如此

    本书是一本评史、讲史的“历史故事”书,内容围绕著名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写透了明朝官场的权力博弈。作者学历史出身以轻松诙谐的文笔写了他心目中的张居正,比较客观、精彩地描述了那段历史:关于张居正的权力之路,他的宦海沉浮、政策得失,他的失败与伟大。
  • 追寻另一个自己

    追寻另一个自己

    富家女但是坏脾气的全慧琳转学第一天结识两个好朋友并因意外认识三个美男,得到了爱情,却要因为种种原因而分手,一起站上了舞台后却发现自己还爱着对方,最后终于永远的在一起。
  • 重生女帝在线修仙

    重生女帝在线修仙

    昔日红莲女帝沈梦月被迫与众仙家鱼死网破,当日旷世奇才赵泽楚前往战场从此杳无音讯,十年的风平浪静一晃而过仙门大比上,两人相继归来,这一次,他们将会带来怎样的腥风血雨……沈梦月:你们不给我希望,我又何必给你们光明赵泽楚:灯下挥墨,伞下挥情★双强重生文
  • 星群猎手

    星群猎手

    来自地球的方步文不幸转世在异世的一个奴隶身上,辗转多次被人转卖,直到被一个竞技场的老板买下,偶然的机会下打伤了一个初级竞技手,从此开启了竞技场的玩命生涯。经过无数场晋级赛,夺得自由的方步文有幸脱离竞技场,加入了一个神秘组织“圣手兄弟会”,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以及沦落为奴的原因,至此开始了漫长的复仇之路。
  • 顾先生,夫人又跑了

    顾先生,夫人又跑了

    婚前:我有一双儿女,大瑾小尹,是上天给予我的恩惠,孩子的爸爸也不能抢走。婚后:我大喊,大瑾小尹有人欺负妈妈。大瑾小尹冲上去疯狂揍不亲的爸爸,顾涑渊眼神投过去,宁蔚,晚上你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