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144

第144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5)

「二十五有」,「有」,此指生命存在的样态,也即众生流转轮回的二十五个界域。所谓有谛,是依凡夫所见而言,真谛是依三乘所见无(空)而言,中道第一义谛,是就佛所见不有不无而言。智顗在《四教义》中所言有、无、中三谛,与智顗惯称的空、假、中三谛略有不同:一是假谛与有谛内容有异,假谛侧重于万物是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是假名施设而立;有谛则是针对凡夫不明因缘法、视法为实有的情况而言,两者是有差异的。二是有、无、中三谛的有、无二谛,「有」代表实有、实性,「无」表示空无、无自性,两者是对立的;而空、假、中三谛的「假」、「空」、「中」是非对立的,互为一体的。

空、假、中三谛是透过不同层面、角度来描述缘起法,这与龙树《中论》著名偈文直接相关。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注释:《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偈文的原义是说因缘生法,并将因缘生法与空、假名、中道等同起来,从多种角度看因缘生法。智顗发挥此偈的思想,说:

《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也。此偈即是中摩诃衍诠三谛之理。〔注释:《四教义》卷2,《大正藏》第46卷,728页上。又智顗在《维摩经玄疏》卷3也有相同文字的论述,见《大正藏》第38卷,535页上。〕

我们认为上述《中论》的偈文蕴含着二谛或三谛两种可能:若认为「假名」和「中道」是表示「空」的,即只有「因缘所生法」和「空」二谛;若视空、假、中三者并列相即,则可解为三谛。智顗继承慧文的「三谛一心」观,以真、俗、中三谛解说偈文。他还在《摩诃止观》卷3上说:「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注释:《大正藏》第46卷,24页中。〕「萨婆若海」,智慧大海。这里,智顗把大乘中观思想中的真谛变成为「方便道」,真谛沦为与俗谛同等的方便法门,并且在空、假二谛之上,加上一个更高的「中道」,这一更高的「中道」,是不离两边、不即两边的,是综合的超越的真理。智顗的三谛说自觉地发展了大乘中观的真理观,是佛教真理观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创造与贡献。

(二)三谛的类别

智顗通过「七种二谛」的论述,提出了「五种三谛」说,《法华玄义》卷2下云:

却前两种二谛,以不明中道故。就五种二谛得论中道,即有五种三谛。约别入通,点非有漏非无漏,三谛义成:有漏是俗,无漏是真,非有漏非无漏是中;当教论中,但异空而已,中无功用,不备诸法。圆入通三谛者,二谛不异前,点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与前中异也。别三谛者,开彼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云云。圆入别三谛者,二谛不异前,点真中道具足佛法也。圆三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注释:《大正藏》第33卷,704页下~705页上。〕

这是说,藏、通二教只有二谛,不明中道之理,不成三谛。其余五种都讲中道,得五种三谛。别入通和圆入通是通过对二谛的双非或双非双照,设为中谛,而立三谛义。别、圆入别和圆三者则开二谛说的俗谛为俗、真,以二谛说的真谛为中谛,成三谛义。展开说是:

别入通三谛,指通教的人接入别教,听闻非有漏非无漏的说法,进而以有漏为俗谛,以无漏为真谛,以非有漏非无漏为中道。这个中道是从通教所说的真俗二谛来领悟的中谛,是理论的推演,仅具「双非」之义,不具备诸法,是为「但中」。

圆入通三谛,指通教的人接入圆教,了知真俗二谛与「别入通」无异,但听闻非有漏非无漏的说法时,进一步领悟到中道谛具足一切法,即兼具「双非」、「双照」之义,是为与「但中」不同的「不但中」的中道。

别教三谛,别教的人从二谛中的俗谛开出真俗二谛——以幻有为俗谛、幻有即空为真谛,以二谛中的真谛为中谛,这个真谛只是「理」而已,不具备诸法。

圆入别三谛,别教的人接入圆接,所了解的真俗二谛与别教三谛的真俗二谛是相同的,然其所领悟的中道具足诸法。

圆教三谛,此圆教的人既了解中谛具佛法,又了解所领悟的真俗二谛也都具有佛法,三谛圆融,开为三谛,实为一谛,虽是一谛,不妨开为三谛,一即三,三即一。

五种三谛是别入通至圆教五种由浅而深的修行阶段的三谛。虽分为五种,实际上只有「别三谛」和「圆三谛」两种,别三谛也称「隔别三谛」,圆三谛也称「圆融三谛」。此两种三谛的最大区别是,别三谛的中谛只是「理」而已,不具足诸法,也即与诸法是隔别的,「理」与诸法即本体界与现象界隔别,是不圆融的三谛。圆教三谛不仅中谛具足诸法,而且真俗两谛也具足诸法,换句话是,万有的每一法都具足空、假、中三谛,三谛相即,融通无碍。

(三)三谛的圆融

在智顗的真理论系统中,圆融三谛是最殊胜、最圆满、最高的真理,是宇宙诸法实相的根本内容,也是天台宗整个教观的基本宗旨。智顗是如何提出与论证圆融三谛的?圆融三谛的内涵是什么?有何特点?又有什么理论价值?这些是我们要探讨和论述的问题。

如前所述,圆融三谛说是天台宗先驱慧文的「一心三观」说〔注释:参见本书第二十八章第三节。〕的继承与发展。智顗继承慧文的「一心三观」说,又吸收鸠摩罗什所传的三论一系思想,尤其是《中论》三是偈和僧肇的《不真空论》的「立处即真」思想,进一步提出「圆融三谛」说。在智顗看来,《中论》的三是偈就包含着空、假、中相即的精神,因为因缘所生法而无自性,即是「空」;诸法虽空,但有显现的相状,这是「假」;这些都不待造作,而是本来如此,又成为「中」〔注释:详见《摩诃止观》卷1下,《大正藏》第46卷,7页中、8页下。〕从一切法存在的意义上说,诸法是「立处即真」,所立之处都表现真理,都不离开空,空、假、中三层义理在任何境界上都是相即存在的,所以三谛是圆融的。

智顗还提出「三轨」说来呼应和论证圆融三谛说。「三轨」,三种规范,是理解事物的三种意义,也即事物实相的三个方面,故也称「三法」。三轨是真性轨(法的本质)、观照轨(法的认识)、资成轨(法的作用),分别与中、空、假相配合。《妙法莲华经玄义》卷5下云:

圆教三法者,以真性轨为乘体。不伪名真,不改名性,即正因常住,诸佛所师谓此法也。……观照者,只点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观照,即是第一义空。资成者,只点真性,法界含藏诸行无量众具,即如来藏。三法不一异……亦一亦非一,亦非一非非一,不可思议之三法也。〔注释:《大正藏》第33卷,742页中、下。〕

这是联系修持实践来讲三轨,指出「真性」是本体,即「中」,「观照」是认识「空」,「资成」是「假」,即通过无量法门发挥作用,以认识法的本质(真性),获得解脱。「观照」和「资成」都以「真性」为对象和归宿,三法不异,互不相碍。三轨是诸法实相同时存在的三个方面,空、假、中三者也并非次第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相即无碍的。

天台宗宗经《法华经》的《方便品》宣扬「诸法实相」是佛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有佛与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龙树在《大智度论》卷32中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时,又称广说有四法印(加「一切皆苦」),略说则是一种实相印。〔注释:详见《大正藏》第25卷,297页下。〕探究「诸法实相」,深受大乘中观学派的重视。智顗的师父慧思认为《法华经》所列的十项都用「如是」来形容,又概括了诸法的一切相,所以,他就明确地提出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实相就是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共十项。这「十如是相」说是在慧文「一心三观」的基础上的重大发展。智顗又进一步在慧思「十如是相」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转读法」,从空、假、中三个方面对《法华经》的「十如是」经文进行了崭新的诠释,宣扬《法华经》是讲三谛圆融,最得大自在的,藉以论证自己提出的「圆融三谛」理论。《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上云:

今经用十法摄一切法,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天台师智顗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相性,名字设施,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注释:《大正藏》第33卷,693页中。〕

智顗的三转读有两层意思:一是分别从空、假、中三方面解释「十如是」经文,意为诸法实相的内涵有空、假、中三个层面,而经文「如是相、如是性」,只是空的名字施设,只是假的一层意义。同时,对空、假、中的意义也作了明确的界定,空是就「如」的「不异」而言,假是就空的假名施设而言,中是就「如于中道实相之是」而言,如此三分说是为了令人易于理解。二是更为重要的,要「得意为言」,了解空、假、中三者的关系,三者只是认识角度不同,其实是同时具有的。若约「如」而言空,如即不异,也即空,故一切皆空,假、中也是空。若约「相」而言,则一切事相都是假名施设,故一切皆假,空、中也是假。若约「是」而言中,是为中道之理,则一切皆是,故一切皆中,空、假也是中。空、假、中三者的关系,是三者皆无自性(「非一二三」),三者都是因缘法的显现(「而一二三」),既不偏于空,也不偏于假(「不纵不横」),此即是中道。也就是以「即空即假即中」的方式认识、理解诸法,就是真正悟得实相。智顗对经文读法的变化,是一种新的诠释方式,新的诠释方式意味着新的思想创造。

智顗还通过对「十如是」中「本末究竟等」的新解说来论证圆融三谛说。他说:「若作『如』义,初后皆空为『等』;若作『性』、『相』义,初后相在为『等』;若作『中』义,初后皆实相为『等』。今不依此『等』,三法具足为『究竟等』。」〔注释:同上书,694页上。〕这是说,《法华经》所说的「本末究竟等」是,从起初的「相」至末后的「报」都是究竟平等的。从智顗的解说来看,他不仅把「如」、「性」、「相」等义分别阐释为空、假、中三者从起初至末后的平等,而且认为只有空、假、中三谛圆满具足,相即无碍,才是真正的究竟平等。也就是说,只有三谛圆融,才是最高真理。

从上可知,智顗圆融三谛说的内涵有两个要点:

一是空、假、中是每一法的德用差别,即每一认识对象都有空、假、中三个面相或三重意义,也就是说三谛不外是从三方面诠显一法,所以一切诸法,皆具三谛。《摩诃止观》卷5上云:

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注释:《大正藏》第46卷,55页上、中。〕

「阴」、「入」、「界」,即五阴(五蕴)、十二入(十二处)、十八界。「究竟」,最高境界。「不可思议」,不可思虑、不可言说。这里列举了心、五阴,乃至最高境界,以说明一切诸法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不可思议境就表现为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如,「一心一切心」是假谛,「一切心一心」是空谛,「非一非一切」为中谛,三谛同为心的三个方面,心的三重意义,三谛是心的不可思虑言说的最高境界。

二是空、假、中三谛是相即互具、圆融无碍的。《摩诃止观》卷1下云:「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三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三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但以空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余亦如是。」〔注释:《大正藏》第46卷,7页中。〕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三谛不离、互具、相即。「即空即假即中」的「即」是不可分离的意思,空、假、中三谛是不可分地关联着的。所谓空,不离假、中,所谓假,不离空、中,中也如此。所谓空,即具假、中,所谓假,即具空、中,中也如此。三谛互具互融,空谛即假谛、中谛,假谛即空谛、中谛,中谛即空谛、假谛。即三各具三,三三相即。三谛而一谛,一谛而三谛,互不相碍。第二,从断绝语言思维方面说,空、假、中皆空。空、假、中三者是观照、诠释的角度不同而已,实际上是同为实相,是互不相异的。第三,悟空即悟假、中,悟假即悟空、中,悟中即悟空、假。

智顗还把三谛束为「一实谛」,他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8下说:「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注释:《大正藏》第33卷,781页中。〕「一实谛」的「一」非数目义,而是绝对义。「一实谛」意为唯一真实之理,绝对真理。「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三谛圆融就是「一实谛」。

如何证悟「一实谛」,进入圆融三谛的境界?智顗竭力强调心的宗教实践的功能、作用,宣扬心是使人远离邪见、契接正见,进而悟入最高真理的根本。他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8上说:「心是绳墨,若观心得正语,离邪倒说。观心正,则勉邪行。心无见着,则入正理。」〔注释:同上书,778页中。〕认为若心正没有知见上的执着,就能悟入「正理」(佛教真理)。又说:

心是法本者,释论云: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无心无思觉,无思觉无言语。当知心即语本。心是行本者,《大集》云:心行大行遍行。心是思数,思数属行阴。诸行由思心而立,故心为行本。心是理本者,若无心,理与谁含?以初心研理,恍恍将悟,稍入相似,则证真实,是为理本。〔注释:《大正藏》第33卷,778页中。〕

「法」,存在。「语」,言语。「行」,念虑。「理」,正理。这是从心是存在的根本、言说的根本、念虑的根本,最后一直说到心是真理的根本,因为真理只能包含在心中,心能探寻真理,证悟真理,故心为理本。心又怎样契证悟入真理呢?同上书卷5上说:「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注释:同上书,733页上。〕「寂」,寂静。「照」,观照。寂与照是心的两种状态。所谓「常寂常照」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心能破除对诸法的封执,直觉对象的本质,同时照见一切诸法的空、假、中相即互融的性格。智顗在《摩诃止观》卷1下也说:「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者,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并是毕竟空,并是如来藏,并是中道。」〔注释:《大正藏》第46卷,8页下。〕这是说,一念心起就直入证悟三谛圆融,若如此,「法界」、「毕竟空」、「如来藏」、「中道」就都相即互具,圆融无碍。总之,心是证悟三谛圆融的枢纽和关键。

(四)圆融三谛说的特点与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似可以把圆融三谛说的思想特点与理论价值概括为以下四项:

同类推荐
  •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遍看《论语》《道德经》《菜根谭》《资治通鉴》《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古籍,其中不乏关于为人、交友、读书、治家等人生重要问题的精彩智慧点拨,虽远隔千年,但置于当下,随时读来,仍如醍醐灌顶。弱水三千,取其一瓢,本书撷取老祖宗一代代人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的实用智慧,加以深入解读,为当代人提供立身做人的正能量。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典浩如烟海,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鬟》,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经典,寓言通俗自默,充满了哲理,又枉具讽剌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为则。
  • 原则:极简孟子

    原则:极简孟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孟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孟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孟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十大章,以“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开篇,从做人原则、学习方法、理性奋斗、得意戒骄、失意坚守、管理格局、社交态度、家庭责任八大方面切入,以“实现弘扬义理的高尚人生”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10条《孟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 读懂孔子

    读懂孔子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春秋末年,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新旧制度交替。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仁”的思想。其核心是关于人性、人道、人生价值等问题探讨,从而建立起人学的思想体系。孔子注重教育,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还体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本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广大朋友解读中国的历史文化,介绍孔子的著作及其思想学说。
热门推荐
  • 跌入黑夜的光

    跌入黑夜的光

    一场意外,她彻底地跌入了黑暗,谁会是她的救赎?谁又会成为她渴望抓住的那一束光?
  • 许久未见安知是你

    许久未见安知是你

    一个是失婚少妇,一个是前途光明的公司高管,一次被迫的相亲让两人有了交集,本以为后面不会有结果,但一次又一次的偶然,让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最远的距离不是海角天涯,也不是跋山涉水的征途,而是在同一座城市那么多年,你依然是你,我却已认不出。
  • 舞蹈少年之青春

    舞蹈少年之青春

    一群逗比少年,因为梦想,而坚持,因为舞蹈梦,他们踏上了一条没有终点的旅途。创造了不一样的青春。青春无限!我们不老...
  • 剑藏庐轩

    剑藏庐轩

    《剑系列》作品第一部,讲述少年杨歌离的传奇经历,一段大明盛世下,隐藏的故事。
  • 逃厄之人

    逃厄之人

    故事发生在一位刚刚年满十七岁的少年身上。高中生古攀本过着平淡无奇的剧本式生活,但身边接二连三的诡异事件让他不得不接受:周围的一切在发生无法解释的异变。从此,无法继续正常生活的古攀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无尽旅程……
  • 穿书后我现在很方

    穿书后我现在很方

    宋明倾死了。宋明倾又活了。但宋明倾却恨不得自己死了才好,因为她穿书了。为什么别人穿书都是男主女主,她却穿成了一个炮灰女配啊?这本书的男主宋瑾和炮灰女配宋明倾小时候在一个孤儿院,结果等管家来认领六年前被自家老爷夫人弄丢的孩子时抱错了人,把宋瑾给弄回去了。宋夫人好吃好喝地养了宋瑾两年后孤儿院却把宋明倾送来了,还说当年抱错了人。结果宋瑾就惨了,活活被养母和宋明倾虐待到死。然后他又活了,发现自己的身份比宋家还厉害的时候他就开始疯狂报复宋母和宋明倾。看完整本小说的宋明倾表示:……她记得,原著里宋明倾的结局好像是被凌辱致死的。怎么办?她现在很方。【双洁,小虐大甜,男主病娇女主病态】
  • EXO同人之孽缘

    EXO同人之孽缘

    他为了家族,不得不杀他,但最终却不小心被他的天真吸引......【此为EXO同人文,作者不知道写的好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
  • 格格很嚣张

    格格很嚣张

    她的职业很有前途,高风险高回报,没想到啊……阴沟里翻了船一朝穿越,她先是多了一个娘,又多了一个妹,后来,当朝皇帝是她干爹,后宫之主是她干妈,储君任她欺负,侍卫随她使唤,她的背景真是雄厚到……气死人,可问题是,她不是“她”呀,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捡个便宜格格,她不做白不做。
  • 予你明朗

    予你明朗

    指路隔壁新文《悄悄慕你》,【新晋写手】X【游戏主播】的校园小甜文~ 【轻微抑郁性格冷淡小学妹】X【温润阳光学霸校草】曾名《借光》(1V1双洁,恋情不虐,其他另说。)十六岁前的苏梓离,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好”、“谢谢”、“不用了”,从来不和别人提任何要求,得过且过,无欲无求。十八岁前的叶习,见到女生接近自己,会生出一种名为“恐惧”的情绪,恨不得在脑门上写上四个大字:异性勿近。运动会上的一个小意外,叶习对苏梓离“二见钟情”。后来,他就再也没离开过小姑娘的世界。叶习:“实不相瞒,我看上了那个让我摔烂屁股的小姑娘了。”三年陪伴,他一步步走近她的世界,哄她开心,护她于身后,也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拥她入怀。最终,换来了小姑娘的告白。苏梓离:“我的人生并不昏暗,只是恰好缺了来自你的一束光。”
  • 永远的水花刀

    永远的水花刀

    穿越十万年的友情,历经无数苦难,水、花、刀退出了残酷的修真界,于原本和平安宁的地球再度聚首,只是刀还是曾经的刀吗?随着水和花的到来,已经风起云涌的地球更加暗潮澎湃。人族圣地千机阁的支持能否在虎视眈眈的外来者手中护住这个才刚刚踏入修真文明的净土呢?李谋作为“新”的刀又如何带领水花刀继续走下去直到永远呢?当前他的任务是——先保证自己能吃饱饭···再赚他一个亿···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吧。当然也可以定几个小目标:先冲出银河系,再冲出星域,最后冲出世界!长生之路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