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八旗劲旅之所以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辉煌胜利,关键就在于其统帅努尔哈赤领会了孙子“众寡”、“分合”思想的精髓,坚定不移地贯彻了“我只一路去”的原则,高度集中兵力,神速机动,各个聚歼。这一史例,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孙子集中兵力、避实击虚、以镒称铢作战指导原则的强大生命力。
“避实而击虚”、集中优势兵力破敌,等等,都是为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争取作战主动权的具体手段。所以它们不仅适用于古、近代战争,而且也同样适用于现代战争,甚至未来战争。因为主动权始终是决定两军相争中生死存亡、胜负成败的关键,正如******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那样,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是用以区别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去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论持久战》,见《******选集》,2版,第2卷,487~488页。)。以20世纪爆发的美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作比较,我们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性。
美国是世界上武装到牙齿的超级大国,美军不是过去我们电影中所宣传的那样,是只知道喝可口可乐、吃生煎牛排的“少爷兵”,而是世界上高科技程度最高,实力最为强大的现代化军队,越南和伊拉克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无法与其相比。但是,美军在这两次战争中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不谙虚实便开赴越南本土,长期“致于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重重包围之中,前后多年陷身于泥潭而不能自拔,内外交困,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灰头土脸从越南撤离,以窝窝囊囊的败局收场。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当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牢记并汲取越战的教训,千方百计地避免在伊拉克本土“致于人”,而主要是依靠高科技手段在伊拉克本土之外“致人”,用“战斧式”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高性能作战飞机等先进武器实施远程打击,一直到伊拉克的抵抗能力被摧毁殆尽的情况下才实施“沙漠军刀”作业,发起多头齐进、势如破竹的地面攻势,因而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很快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美军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完全能够说明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把握战争主动权的思想,在现代高科技战争的条件下,依然有大显身手、尽情表现的广阔空间。
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则也是深刻的哲学启示录,它的文化精神是超越单纯军事领域的,在其他社会领域一样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运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方面,理由非常简单,这就是从事任何人类活动,都有一个创造条件、把握主动权的问题。譬如,一个政府,如果既清廉公正又高效实干,能够取信于民,那么它在政治上就会有充分的主动与自由,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战胜各种困难。一个国家,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本国的发展化解有形无形的障碍,就必须广交朋友,推行多边主义,伸张正义,维护和平,这样才能争取到外交上的主动地位,否则,就会像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那样,授人以柄,陷入极端的被动和孤立——“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一个民族,要想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必须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办好自己的事情,去掉民族劣根性,从而争得与其他民族平等交往的主动权,这叫做“人必自助,然后天助之”!一个企业,要想顺利发展,出人头地,就必须确保效益的提高、经营战略抉择的正确,这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壮大的自由、主动。总而言之,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道理,人们从事任何活动,争取主动永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在争取主动权的过程之中,至少要树立三个基本意识:
一是要树立忧患意识。企业做得好,个人事业成功,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似乎主动权已在自己手中,“万物皆备于我”了。这时候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始终处于激烈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竞争的环境之中,主动权是很容易旁落易手的,竞争带来巨大压力迫使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个人不得不随时变革、不断进步,才能适应新的情况,才能求得生存。忧患意识提醒我们,在顺利的时候要头脑冷静,切忌忘乎所以;拥有主动权的时候要记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这层道理,从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孟子说得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我们能否成功,实际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管主动权是否到手,不管竞争顺利与否,树立忧患意识始终是第一位的。
二是要树立参与意识。这就是不能出局,不能让自己********。即使你很不满意人家制定的规则也要先参与进去,等到你自己实力强大时再去修改或改变游戏规则。比如,不能因WTO或者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许多规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利于中国,我们就义愤填膺,拒不参与。对个人来说,也不能因企业单位的某些规定、单位的人际关系、体制系统不利于你等原因而放弃竞争、超然物外。隔岸观火、怨天尤人是永远不会有机会的,想争取主动,咸鱼翻身,首先得要参与进去。
美国学者麦克尼尔曾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证说,系统的封闭性经常导致孤立系统的死亡,没有外部的刺激和冲突,失去了竞争的动力和环境,就不可能有内部的回应,不回应就面临着系统的老化,就会失去活力,失去效率。他把这一原理比喻成微生物的寄生现象。他还举例指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葡萄牙人第一次到日本时,日本正处于诸侯争霸兼并的“战国”时期。当时日本掌握火器,研制武器的水平要超过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可是在明治维新前夕,美国用军舰大炮打开日本国门时,发现日本全国上下对枪械大炮很不熟悉,日本人普遍使用的是笨重的冷兵器。这是因为自国家政治统一后,统治者不再参与大的战争,枪械研制自然停止,枪械在社会上自然消失,不参与世界军事角逐,军事技术发展的刺激机制不存在,落伍当然难以避免了。(参见[美]麦克尼尔:《竞逐富强》,1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中国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楚国始终参与中原霸权的争夺,所以发展就很快。而齐国的情况就不同,它地处东部沿海,土地富饶,民众生活比较安逸,认为秦国威胁不大,旁边是鲁、宋等小国,没有参加大的军事行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出兵,没有正经当过领导者,所以一旦五国灭亡,齐国就没有抵抗秦国进攻的能力而被秦国所占领。总而言之,不参与竞争就失去了竞争的前提,失去了竞争的跳板,主动权的争取和掌握更是不必再谈。汉朝大思想家董仲舒讲“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进行竞争,要把握主动,一定要树立参与意识,去和别人“分一杯羹”,争一日之长。
三是要树立全局意识。所谓全局意识也就是战略意识。美国战略学家柯林斯说,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如果单凭武力那将是十分愚蠢的。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心理、社会全方位地配合起来,有机结合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孙子的高明是不光讲军事,他讲的是道、天、地、将、法综合因素,是综合能力的一种凝聚与归纳。参与竞争、争取主动权不能纠缠于枝节、局部问题,不能局囿于鸡毛蒜皮的事情,只看一点不计其余有可能一时成功,但是有无后患,能否长期保持主动则要打上大大的问号。古代兵法上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代者,不足以谋一时”(陈瞻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因为全局才能决定局部的成功与得失,而局部的成败和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对全局起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争取主动权应该有宏阔的视野,不为枝节问题所干扰,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换句话说,就是必须用全局的观点来参与现代社会的竞争。
全局意识实际上也包含了前瞻眼光,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在争取主动优势地位的过程中,应该走一步看三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用深远的战略眼光参与竞争,掌控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1],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2]。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3]。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4];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5]。故敌佚能劳之[6],饱能饥之[7],安能动之[8]。
【注释】
[1]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占领。佚,即“逸”,指安逸、从容。贾林注:“先处形势之地以待敌者,则有备豫,士马闲逸。”
[2]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奔赴,这里是仓促、猝然的意思。趋战,仓促应战。此句意为作战中后据战地仓促应战,则疲劳被动。
[3]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致人,调动敌人。致于人,为敌人所调动。杜牧注云:“致,令敌来就我,我当蓄力待之,不就敌人,恐我劳也。”按: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争取把握作战中的主动权,系孙子作战指导思想的精髓。
[4]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之,以利引诱。意谓能使敌人自投罗网,上门送死,乃是以利相引诱的缘故。
[5]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碍、阻挠的意思。《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此言能使敌人不能到达战地,乃是牵制敌人的结果。
[6]敌佚能劳之:能,此处是乃、就的意思。劳,疲劳,使动用法,此句梅尧臣注为:“挠之使不得休息”,甚是。
[7]饱能饥之:饥,饥饿、饥困,用作使动。此句王皙注:“谓敌人足食,我能使之饥乏耳。”
[8]安能动之:言敌人若安固守御,我就设法使它移动。曹操注:“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出其所不趋[1],趋其所不意[2]。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3]。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4];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5]。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6]。微乎微乎,至于无形[7]!神乎神乎,至于无声[8]!故能为敌之司命[9]。
【注释】
[1]出其所不趋:意谓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即击其空虚。不,在此处当作“无法”、“无从”之意解,与《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守,兵之急者邪”之“不”义同。
[2]趋其所不意:指兵锋要指向敌人不曾预料之处。与上句同义重复,表示强调。
[3]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张预注:“掩其空虚,攻其无备,虽千里之征,人不疲劳。”无人之地,喻敌虚懈无备之处。
[4]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言我出击而必能取胜,乃由于出击的是敌人戒备虚懈、无从防守之处。李筌注:“无虞易取。”
[5]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言我防守而必能稳固,乃由于所防守的是敌无法攻取的地方。
[6]“故善攻者”至“敌不知其所攻”句:梅尧臣注:“善攻者,机密不泄;善守者,周备不隙。”王皙注:“善攻者,待敌有可胜之隙,速而攻之,则使其不能守也。善守者,常为不可胜,则使其不能攻也。”皆为精审。
[7]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微,微妙、高明的意思。《荀子·议兵》:“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杨倞注:“微妙,精尽也。”此句谓虚实运用微妙到极致,则无形可睹。
[8]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神,神奇、神妙、不可思议。《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此言虚实运用神奇之至,则无声息可闻。
[9]故能为敌之司命:司命,命运的主宰者。《管子·国蓄》:“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1];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2]。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3]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4],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5]。
【注释】
[1]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御,抵御,《易·蒙卦》:“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冲,攻击,袭击。《战国策·齐策一》:“使轻车锐骑冲雁门。”虚,虚懈薄弱之处。
[2]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速,迅速、神速。及,赶上,追上。《说文》:“及,速也。”何氏注:“兵退则利速,我能制敌而敌不能制我也。”
[3]必救:必定救援之处,喻指利害攸关之地。张预注:“敌人虽有金城汤池之固,不得守其险而必来与我战者,在攻其所顾爱之地,使之相救援也。”亦即同书《九地篇》“先夺其所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