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要在人生竞争大舞台上牢牢占据主动地位,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同样离不开创造和把握机遇。利益的蛋糕就这么大,而竞争者又这么多,你要想参与其中,强烈的机遇意识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不能不切实际地幻想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与其抱怨命运,不如参与游戏,所谓“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人生的拐弯点也就寥寥几个,战机稍纵即逝,一旦失之交臂,再也无法追回。
当然,机遇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候太过强求,反而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所以也要有随缘豁达的心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无尤”。应懂得一个简单的真理:机遇错失,这说明事实上它并不是属于自己,作如是观,则释然矣。
五、主动意识
众所周知,主动权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在战场上,谁失去行动自由,谁就面临失败的危险,可见,主动权即军队命脉之所系。
孙子对这层道理早有深刻的领会,并用简洁深刻的一句话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不朽命题:“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我们认为这一原则是孙子制胜之道的灵魂。无怪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要这么评论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为了达到掌握主动权的目的,孙子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相关的要领:第一,示形于敌,迷惑和欺骗敌人,使其暴露弱点,然后给予凌厉的打击。第二,“以十击一”,即集中优势兵力,果断有效地打击敌人。第三,“攻其所必救”,即正确选择作战的主攻方向。第四,“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高明把握实施攻击的有利时机。第五,“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察知战场地理,了解战场天候。并采取“策”、“作”、“形”、“角”等手段,全面掌握敌情。第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
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残酷的,人性是有弱点的,竞争是充满陷阱的,田园牧歌、温情脉脉,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要避免出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凉境况,就应该把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对芸芸众生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而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主动意识,即像孙子所说的那样“先处战地而待敌”,“致人而不致于人”。一方面尽可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增加自己的竞争资本,把自己的这块“蛋糕”做大,取得话语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则应该审时度势,张弛有道,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参与人生的竞争,以相对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实现边际利益的最大化,四两拨千斤,予取予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正达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的理想境界。
六、优势意识
所谓优势意识,也就是实力意识。在军事斗争中,奇谋妙计固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从根本上讲,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败天平上的砝码。因为不仅“伐兵”、“攻城”离不开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巧妙运用,就是“伐谋”、“伐交”也必须以雄厚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综观古今中外的战争历史,无一不是力量强大的一方战胜力量弱小的一方,即使本来是弱小的一方,要最后战胜力量强大的一方,也是由于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完成优劣强弱态势的转换,使自己的力量最后从总体上超过了最初力量强大的一方而实现的,这是战争活动的客观规律。
孙子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军事实力运用的原则和实力建设的方法、途径诸问题。具体地说,“先为不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是实力政策;“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即“强攻弱守”是对实力的战略运用;“修道而保法”是发展军事实力的基本原则,而“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则是实现实力政策所要达到的上乘境界。孙子认为,战争指导者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物质条件的优劣,军事实力的强弱,灵活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以镒称铢”,“决积水于千仞之谿”,以达到在战争中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孙子兵法》注重实力,强调优势的强烈意识,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今天从事社会竞争、参与人生角逐的有益借鉴。俗话说,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一败涂地;相反,石头砸鸡蛋,则所向披靡,稳操胜券。轻重不均,优劣悬殊,则胜负立判,输赢铁定。要赢得主动,争取成功,没有强大的实力,没有充足的优势,不啻是痴人说梦,聊以自慰罢了。所谓“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因此,个人要出人头地,企业要笑傲江湖,国家要和平崛起,就要有强烈的优势意识,强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建设,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避免“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当然,在形成与强化优势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陷入树大招风的困境,必须“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巧妙掩饰自己的战略企图,韬光养晦,知雄守雌。同时,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该善于“避实以击虚”,扬长而避短,以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软肋,而尽量保护好自己的软肋,不要洞开大门,让对手有机可乘。要使自己固有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成为竞争中真正的强者,一直笑到最后!
七、偏锋意识
另类思维,剑走偏锋,往往能起到特殊的效果,达成意外的收获,此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往往不按常规出牌,常常有出人意表的哲理阐发。例如,有关军队法规制度的实施,通常的做法应该是照章办事,令行禁止。《孙子兵法》承认与强调这一规则,但它又认为,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打造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在特定条件下,必须剑走偏锋,另出奇招,另有变通。所以,它又提倡“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为了激发士卒的杀敌之心,必要时就要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法外施恩,颁布不合常规的命令,莫测高深。又如,军队驻扎与布阵,通常的处理当然是“前左水泽,右背高陵”,“前死后生”,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再如,有关军队的人员优势问题,既一再提倡要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以十击一”,又不机械对待,主张精简与压缩人员,“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所以,剑走偏锋,另类思维,是《孙子兵法》思维理性的显著特征之一。
这种偏锋意识,无疑是我们今天应该借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固然是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然而,别出心裁,出奇制胜,更常常是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陆游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日常社会生活中,往往有“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人们跳出常规思维的窠臼,用反向思维、另类思维对待事物,处理问题,另辟蹊径,歪打正着。切忌因拘泥经验、恪守规矩而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投鼠忌器,以至于错失良机,葬送前程。更不应该丧失定见,随波逐流,一窝蜂去效仿时尚,追逐潮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八、忧患意识
《孙子兵法》的文化精神中,还有一个常为人们所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内涵,这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的哲人,尤其是那些堪称思想巨人的大师,都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传统,即朝乾夕惕,忧患系心。孟子尝言:“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又说“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子作为伟大的兵学家,对兵凶战危尤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一部《孙子兵法》自始至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慎战节兵”的价值取向,洋溢着“以战止战”的文化理念。
这种忧患意识不仅笼罩在战争观、战略论的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具体作战指导的细节;不仅在战争之前、战争之中有鲜明的体现,而且也在战争善后问题上有突出的表露;不仅在处于逆境情况下一再强调,而且也在处于顺境条件下反复重申,像“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像“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像“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等等格言,均是其厚重忧患意识的集中流露,反映了一位优秀思想家对国家安危、民众存亡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正是由于《孙子兵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才超越了普通的兵书层次,而升华到了伟大哲学理论的高度。
这种忧患意识,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倍加珍视,积极弘扬的宝贵遗产。《礼记·曲礼上》有言,“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它提醒人们,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志满意得,放松警惕,沾沾自喜,无所用心,让胜利冲昏头脑,让太平消磨斗志。而忘记了“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简单道理。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两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实际上表述的是和《孙子兵法》一样的忧患意识,告诉的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做人,怎般处世的深刻含义。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所表达的是,一个人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自尊自强,从逆境中奋起,从挫折中进取。而“濯清涟而不妖”,则是喻指为人在顺境中始终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不忘乎所以,脚踏实地继续前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确难能可贵,然而要做到“濯清涟而不妖”则更是大的考验。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这么一些人,当他们在名微位卑之时,往往能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最终成就一番气象。然而,当其战胜逆境,走出困厄,功成名就之后,却踌躇满志,忘乎所以,贪图安逸,追名逐利,徜徉于温柔之乡,沉湎于酒肉之林,甚至于巧取豪夺,与民为敌,彻底背叛自己的过去,堕落为令人不齿的人渣。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逆境中奋斗、自强固属不易,而在顺境中自重、进取实在更难。而只有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才能够跨越这个巨大的陷阱,实现人生的升华。这就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样:“夫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所以,对所有人而言,忧患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既要善于从逆境中奋起,更要能在顺境之中善始善终,戒骄戒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才是做人处世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今天领略《孙子兵法》精辟哲理时所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