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①,魏宣子弗予。任章②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③,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④;将欲取之,必姑予之⑤。’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⑥,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⑦?”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⑧。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说林上》)
注释
①智伯索地于魏宣子:智伯,即智伯瑶,晋国六卿之一,是六卿中势力最强者,关于他的更多解释请读本书故事6注⑩。魏宣子,晋国的卿,名驹。智伯索地于魏宣子,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
②任章:人名,或作“任增”、“任登”,魏氏的家臣。
③彼重欲无厌:他贪得无厌。
④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姑,姑且。将欲败之,必姑辅之,为了让他失败,姑且辅助他些什么。
⑤将欲取之,必姑予之:为了取胜他,姑且先给予些什么。
⑥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释,放弃。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句意是你为什么要放弃用天下的力量去打败智伯。
⑦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独,偏偏。质,目标。“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其意思是,偏偏要把我魏国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
⑧晋阳:赵氏封邑,在今山西太原市西。
故事大意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宣子答:“他无故要地。”任章说:“他无故向人家要地,邻国必然害怕。智伯贪得无厌,天下人也必然惧怕。您若给他些土地,智氏就会骄傲轻敌起来,邻邦们也必然会因为害怕而团结。以相亲团结之兵对待轻视他国之国,智伯的寿命不会很长了。《周书》说:‘将要打败他,就姑且辅助他;将要取代他,就姑且给他些甜头。’您不妨给智伯些什么,以使智伯骄傲。您为什么不拿天下人的力量来对付智伯,却要单独地让我们的魏氏之国被作为智氏的攻击目标呢?”魏宣子听了这番议论后说:“好。”就把魏的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智伯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又向赵国索要土地,遭拒绝。因此智伯围困了赵氏的晋阳。韩氏、魏氏反击在外,赵氏策应在内,如此内外夹击智伯,智伯亡。
读后感
本故事的基本内容,在我前面写的若干故事中已出现过,如故事6、18等,有些话已在这两个故事的读后感中说了,如“贪之害”,“不知足之害”,“同心合力之利”等。读本故事,其读后感写些什么呢?写一点本故事提到的《周书》中的话吧:“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周书》上所说的这两句话很有名,类似的话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到。著名的有《老子·三十六章》上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孙子·势》说:“予之,敌必取之。”管仲在《牧民》中也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说:“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选集》,2版,第1卷,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联系本故事说,智伯是强者,韩、魏、赵三者是弱者。智伯傲然以强者姿态向韩等三者要土地,韩等三者该怎么办?办法只有两个,一是给,一是不给。韩、魏、赵三者选择了不给的办法与之斗。斗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团结,联合起来力量大;一是用策略,用《周书》所示的办法对付之。强来、硬抗斗不过智伯,用软的办法,你不是要土地吗?给,给“万户之邑”,给鱼以饵,诱鱼上钩。“鱼”娇纵了,肆无忌惮了,然后“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伯亡。
管仲说得好:“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个予取术绝不只是在军事领域中有用,为政也有用。为政中,为了收获,为了取,必须投入,必须予,这也是个予取问题。予要予得得当,予得合理,予有所值,尽量使予少些,取多些。若把它转化为数学公式,其比值,应该是正的,且力争其正值越大越好。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的话,即被我引用了的那段话,在紧后接着又说:“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这说明《周书》中的“予取”问题在商业经营中也有作用。在经营中为了搞好******所讲的“赚钱生意”工作,让我们学会、学好“予取”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