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扁鹊①见蔡桓公②,立有间③,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④,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⑥,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⑦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⑧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⑨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⑩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11)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喻老》)
注释
①扁鹊:春秋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又称卢医,扁鹊为其号,其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不一,一般认为其活动年代在春秋末,战国初。
②蔡桓公:即蔡桓侯,名封人,春秋时期蔡国国君,公元前714年至前695年在位。
③有间:一会儿。
④腠(còu凑)理:皮肤的纹理。
⑤肌肤:肌肉皮肤。
⑥还走:回头就跑。
⑦汤熨:以药水洗涤叫汤;以药物热敷叫熨。
⑧针石:针灸工具。针为金属针,石为石针。
⑨火齐:齐通“剂”。火齐即火煎的药剂。
⑩司命:主宰生命者。
(11)是以无请:是以,因此。无请,不需要请。
故事大意
名医扁鹊见到了蔡桓侯。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有病,病在您身躯的表皮上,请治,不然病是会加重的。”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去。桓侯说:“医生爱找没病的人看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与功劳。”过了十日,扁鹊又见到了桓侯,又同桓侯说:“您的病加重了,病已进入到了你躯体的肌肤里,请赶快治,不然,病是会继续加重的。”桓侯不理睬,不高兴。又过了十日,扁鹊第三次见到了桓侯,再一次忠告桓侯:“您的病已经进入到肠胃里了,请赶快治,否则病会再次加重。”桓侯又不予理睬,还露出了不高兴的神情。又过了十日,扁鹊远远地望见了桓侯后立马走开。桓侯派人询问扁鹊情况,扁鹊回答说:“桓侯的这个病已经很重了,当这个病早期还在体表的时候,是可以用药熏洗、热敷来治的;当这个病进入肌肤的时候,还可用金同石的针来治;当这个病发展到肠胃里,用火煎的药来治,也将会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在病已经发展到骨髓上,那属于生命的司命的事情了,我已无能为力。”又过了五日,桓侯全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不在蔡国,跑到秦国去了。桓侯死。
读后感
蔡桓侯得了生理的病。更严重的是得了讳疾忌医心理的病。说桓侯死于生理的病,当然对,但细究,却死于心理的病上,太讳疾忌医了,导致彻底不治,一命呜呼。
应该说,扁鹊是位好大夫,是名医,医艺精,服务态度也好,不厌其烦地同病人桓侯说,告诫他赶快治病,不然是会后悔的,但遭到桓侯多次拒绝。桓侯讳疾忌医得实在可以,不听也罢,还不悦,还说人家是庸医,说庸医是专找那些没有病的人看病,以此来炫耀自己医术之高超。
人生病是经常的事,有病就要早看,耽误了,小病会演化成大病,最终不治。本故事所讲的是教训之谈,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上面说的是生理方面的病,有些自然灾害上的事也如此,要及时发现,及时防治。例如门窗不好有被盗的隐患,电器不好有火灾的隐患等。还须知道,事物变化一般是渐变的,小变大,到质变,所以必须及时防,及时治,否则到质变了,就悔之晚矣。
还想到了另一种病,思想上的病,精神上的病,如某缺点,某错误,也要及时防,及时治,也不能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帮助,及时改进,否则,也会转化为大病,也会导致身败名裂的。
有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善于接受他人的良药、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