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齐桓公①饮酒醉,遗②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③曰:“此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④!”因发仓囷⑤赐贫穷,论囹圄⑥出薄罪⑦。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难二》)
注释
①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五霸之首位者。参见本书故事9注①、34注②、131注①。
②遗:丢失。
③管仲:齐桓公的相,字夷吾,著名政治家。参见本书故事9注⑤。
④胡其善:(你的意见)何等好。
⑤囷(qūn逡):圆形的谷仓。
⑥论囹圄(línɡyǔ玲语):论,审查。囹圄,监狱。
⑦出薄罪:释放犯轻罪的人。
故事大意
齐桓公饮酒醉了,把帽子丢失了,他认为这是耻辱,三日不上朝理政事。管仲说:“这是国的耻辱,您何不以做好工作为办法去洗雪耻辱?”齐桓公说:“你的意见何等好啊!”于是开粮仓,把粮食分发给贫穷百姓;审查监狱中的囚犯,释放犯了轻罪的人。三天以后,民众就有这样的歌谣唱了出来:“齐桓公啊,您怎么不再丢失帽子呀!”
读后感
如何看待本故事呢?有肯定,否定两种意见。
肯定地说。瞧,齐桓公认为丢帽可耻,用搞好工作的实际行动来雪耻,开仓济贫,重新审查犯罪者,释放轻罪的,博得民众欢迎,齐桓公做得多好,民众唱歌赞扬他:“公胡不复遗冠乎?”
否定地说。韩非在讲完本故事后,紧接着用“或曰”的口吻讨论说,若桓公开仓济贫,审查监狱中的囚犯,释放轻犯是一个不义之举,那就不能洗雪丢失帽子的耻辱;若是义举,那为什么不在丢失帽子以前就实行这个义举,却偏要在丢失了帽子后才去做。这种做法即使在小人中洗雪了因丢帽子后所造成的耻辱,却会在君子中产生了、滋长了丢失帽子所产生的耻辱感。何况,开仓济贫之举,被济的是没有任何功劳的人;审查监狱中的囚犯,释放轻犯,那是一种不惩罚罪行的行为。前者,赏赐无功的人,就有可能诱导民众存在侥幸心理,期盼从君主那儿获得分外的赏;后者,审查囚犯,释放轻犯,不惩罚罪行,就有可能促使某些人去为非作歹。若如此,就会造成国家混乱,谈什么雪耻。
假如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韩非是不太认同本故事前一部分人所说的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