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5500000047

第47章 佛教与中国艺术(3)

综观中国佛教绘画,大体上可以分为像和图两大类。像主要是佛像、菩萨像、明王像(佛、菩萨的愤怒像)、罗汉像、鬼神像(天龙八部像)和高僧像等。图有佛传图(绘画释迦牟尼一生的教化事迹)、本生图(绘画释迦牟尼在过去为菩萨时教化众生的种种事迹)、经变图(描绘某一佛经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故事图和水陆图(悬挂在水陆****殿堂上的宗教画)等。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经变图和水陆图的内容。经变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项创造,它促进了绘画艺术技巧和样式的发展,又摆脱了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的范围的限制,开辟了更广阔的反映现实生活与创造新的形象的天地。如著名的“维摩诘变”,是依据《维摩诘所说经》绘制的图画,描绘了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等辩论的生动场面,表现了维摩诘居士的无碍辩才。顾恺之作维摩诘居士像,正是在崇尚清谈的魏晋玄学的影响下,表现博学善辩的典型人物形象。又如,唐代净土宗流行,相应地净土变相在寺院壁画中也表现得很多。在净土变相中,画家们把西方极乐世界描绘得非常壮丽:七宝楼台、莲池树鸟、香花伎乐,一派富丽堂皇、秀丽庄严的景象,这和佛教的苛严戒律、苦行禁欲大相径庭,正是唐代宫廷生活和人民愿望的曲折反映。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凡是与儒家伦理观念相吻合的故事、绘画,都得到广泛的流传。如“睒子本生”故事,记述迦夷国王入山游猎,误射正在山中修行的睒子,睒子临终时,仍念念不忘双目失明的父母无人奉养,后来果然获得天神的药救,死而复生。这则宣传孝道的故事是南北朝时极为流行的佛画题材之一,它还常与传统的孝子故事混杂在一起,被编入《孝子传》等图书里。水陆图一般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有佛像、菩萨像等,下堂有诸天像、诸神像、儒士神仙像、城隍土地像等,是集佛道画的大成。下堂中诸天和诸神像大部杂有道教画,是佛道合流的艺术表现。从中国佛教绘画中,可以看出中国佛教思想的演变轨迹。

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是显著的、重要的。它不仅在形象上创造了许多典范作品,新创别开生面的形式,而且丰富了绘画的题材。这些题材的内容无疑是宗教性的,对人民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和作用,这是应当明确的。但是也应当指出,在佛教绘画的宗教内容中,也表现了特定的积极精神,这就是艺术家们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佛画表现了生活中的欢乐与苦难、情感与希望,表现了人们的坚强、镇定、忍耐、牺牲的宝贵品格。如“维摩诘变”,表现了以热烈的辩论,追求“真理”的精神;“降魔变”则表现了以坚定的力量,去克服困难,镇服邪恶的信念。

§§§第四节佛教音乐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音乐,《乐经》被奉为六经之一。《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也都强调音乐的怡情悦性、陶冶心灵、教化人民、改善民心的作用。秦汉统治者设音乐官署“乐府”,武帝时的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集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我国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广泛流行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虽然八戒中有“歌舞观听戒”的约束,但是为了投合中国人民对文化生活、艺术欣赏的要求,为了宣传佛教和募集布施(化缘)的需要,也十分重视佛教音乐。中国佛教音乐家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地熔历史悠久的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佛教音乐,并成为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的。这些传入的佛曲和中原地区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相适应,不能配合用汉语译出或创作的歌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僧人就采用民间乐曲或宫廷乐曲,来改编传入的佛曲,或者是直接创造新佛曲,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的佛教音乐。后来,一些专长歌唱的僧人,一方面不断地吸收传入的佛曲,尤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又不死守佛教的旧曲调,善于创新,不断地补充新的佛曲,从而使中国佛教音乐获得不断的发展。

前面已提到,梵呗是模仿印度的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的。这种赞叹歌咏的唱腔,富有艳逸的音韵,旋律性强。史载,南朝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曾“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南齐书》卷40《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所谓“经呗新声”,就是佛教乐曲。梁武帝萧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是佛教音乐家,他曾制作《善哉》、《神王》、《灭过恶》、《断苦轮》等十篇歌词,“名为正乐,皆述佛法”(《隋书·音乐志上》)。这些宣扬佛法的歌词,可以配佛曲演唱。北朝也流行佛教音乐,如北魏佛教很盛,佛寺众多,“梵唱屠音,连檐接响”(《魏书·释老志》)。“屠音”即“浮屠”(佛教)之音,就是佛教音乐。寺院经常演奏佛教音乐,是南北朝佛教的普遍现象。

隋代宫廷设置“七部乐”和“九部乐”。七部乐名是国伎、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文康的音乐。后改清商为清乐,又增加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七部乐和九部乐中有少数民族乐舞,也有外来乐舞。天竺乐有舞曲《天曲》,《天曲》就是佛曲。这表明有些佛曲已在社会上流行,并为宫廷燕(宴)乐所采用。九部乐后为唐代所沿用,并增加高昌乐,为“十部乐”。隋代还出现了“法曲”。法曲由“法乐”发展而成。因系用于佛教****的音乐,故名“法乐”。法乐是原西域各族音乐传入中原地区,与汉族的清商乐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以清商乐为主、吸收佛教音乐因素的法乐,后来发展为隋代法曲。乐器有铙、钹、钟、磬、幢萧、琵琶等;演奏时,金石丝竹先后参加,然后合奏。唐代法曲又掺杂道曲而发展到极盛。唐玄宗酷爱法曲,曾命梨园弟子学习,广为演唱。

唐代佛教空前兴盛,佛教音乐也日趋繁荣,并完成了全面华化。都市中有些著名的大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基地,也是百姓娱乐活动的游艺场所。唐代的“戏场”就多聚集在寺院里。僧人经常举行俗讲活动,演唱变文,还演出歌舞小戏、杂技幻术之类。在众多的艺僧中涌现出不少高手,其中唐德宗时的段本善就是最突出的一个。相传,德宗贞元年间长安举行盛大演出,时号称长安“宫中第一手”的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在东市彩楼演奏,获得极大的成功。此时一位盛装的女郎出现在西市彩楼上,她将昆仑所弹《羽调绿腰》移入更难奏的《风香调》中弹出,激昂辉煌,昆仑惊服,拜请为师。这位女郎就是扮成女伎的和尚段本善。这表明了唐代寺院中燕乐技艺的修养、琵琶演奏艺术,已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度。诗人元稹在《琵琶歌》中曾高度赞扬段本善的上足弟子李管儿,说:“管儿还为弹《六么》,《六么》依旧声迢迢。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由此也可以想象段本善高超的艺术修养和风格。又如唐长庆年间俗讲僧文叙,善于采用乐曲演唱变文,声调宛畅动人:“聚众谭说,假托经论所言,……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唐·赵璘《因话录》卷4)文叙表演的说唱音乐曲调成为了当时教坊作曲艺人学习的典范。

唐代佛教艺僧还极善于吸收、利用民间音乐来宣传佛教,为佛教服务。如唐贞元年间净土宗名僧少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譬犹善医,以饬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宋高僧传》卷25《少康传》)这表明中国佛教音乐主要是取材于民间而获得发展的。

北宋以来,搜集整理和传播民间音乐的工作,从官府艺人转到民间艺人手里。民间艺人组成了自己的团体,也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称为“瓦子”或“瓦肆”。从此佛教寺院里的戏场也就逐渐转移到瓦子里了。但是有的大寺院还有戏台,也举办庙会,仍有音乐活动。佛教音乐仍然继续吸收民间乐曲和外来乐曲,来充实自己。元代盛行南北曲(南北曲:南方和北方的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合称。),为此后佛教的歌赞所采用。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公元1417—1420年),僧人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50卷,就采用了中国内地的古典乐曲和流行乐曲300多首。在明王朝的倡导下,京城一些寺院都有管乐,如智化寺的管乐拥有单个曲调100多个。常用乐器为管两个、笙两个、笛两支、云锣两副,再加上鼓、铛子、铙、钹、铦子(小钹)等打击乐器。自1446年建寺之日起,智化寺音乐就以十分严格的师徒相传方式保存下来,至今已有28代传人。该寺演奏音乐曲调既有悲怆的宗教色彩,典雅的宫廷情调,也有浓郁淳朴的民间音乐的韵味。近年北京成立佛教音乐团,佛教音乐随着发掘、整理工作的开展,而得以恢复,并开始向欧洲介绍,获得普遍好评。

佛教音乐对于某些人信奉佛教起了感染、诱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贫乏枯燥,常借寺院的节目活动、庙会、戏场演戏,获得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的机会,佛教音乐对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与此相联系,佛教寺院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间音乐的集中者、保存者、传授者和提高者,佛教音乐对于保存和发展民间音乐起了有益的作用。

佛教艺术是为宣扬佛教服务的,但是,艺术也并不完全是宗教的奴仆。无数有名无名的艺术家在描绘、塑造艺术形象时,总是要渗透进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感情,体现人间的审美理想,反映在神权禁锢下人的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从而表现出人间的光明,给人们以新鲜活泼、飞跃腾动的美感。应当肯定,中国佛教艺术同样闪烁着古代艺术家的智慧之光。坐落在深山密林或闹市街头的寺塔、佛像、壁画,这些煌然大观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同类推荐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都与伊斯兰教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回回民族与其关系更为密切。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热门推荐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智囊)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智囊)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位面仙踪

    位面仙踪

    跨越位面的遭遇,是游戏还是现实?(已完结)
  • 穿越之轩王妃

    穿越之轩王妃

    “你是谁?为什么穿的如此奇怪?等等,你别走啊,等一下。碍…”原来是梦,可为什么这么真实,那个人倒底是谁?为什么老是出现在我的梦里?还穿着古装,为什么看到他会让我心痛?……………………………………“结婚?妈,你开什么玩笑?”“子琴啊,文俊那小子很好啊,对你怎么样你自己也是知道的,我...
  • 征伐界

    征伐界

    他,有父有母却无家可归;他,生为凡躯却行神之事;他,无长无师却征伐天下,举世无敌。
  • 方流景追凶记

    方流景追凶记

    主角方流景踏上了寻找凶手的路程,他认定在杀人的背后还藏有秘密。
  • 白蛇休闲传

    白蛇休闲传

    人说: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滚滚红尘千年,断桥上那人,终是撑着伞来了。
  • 婚意绵绵:总裁娇妻萌萌哒

    婚意绵绵:总裁娇妻萌萌哒

    一日情乱,一次就中!她拿着检测单,在他和他情人幽会的餐厅出现。“老公,我怀孕了。”“孩子不会是我的。”他淡漠的目光泛着丝丝薄冷:“去打掉!”她吓得第二天就逃到了法国。多年后回归,她早褪去当初的青涩,成为了可的独挡一面的精英设计师。然,上任报道的第一天,当那张熟悉的俊脸映入她眼眸的时,她还是不免心颤!“怎么是你?”*不是已经没有关系了吗?为什么还要来纠缠?是为了宝宝吗?老公变前夫,前夫变上司,上司又变情人的这场戏,要怎么演?
  • 调皮皇妃难伺候

    调皮皇妃难伺候

    莫名其妙的穿越成宰相千金,居然还要替她出嫁,她才不干呢!她还得留着自己的小命回去呢。当花轿到达宰相府的时候,她却逃之夭夭。堂堂殇国的王爷,皇上的亲弟弟,从来没有受过如此大辱,他发誓,今日所受的耻辱,他日定双倍奉还。
  • 三国大贤良师

    三国大贤良师

    大学生张子良穿越到三国成了人公将军张梁,不一样的命运造就不一样的传奇。乱世来临,学无上大道,收无双猛将,集天下寒士。成王成霸不成皇,残血风云谁为殇。汉末三国有大贤,群雄尊道是良师。
  • 霸道总裁请爱我

    霸道总裁请爱我

    张熙、苏梦老天让我重活一次,我一定让你们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