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3500000042

第42章 自力与他力

——宋以来中国佛教修行的基本走向

中国禅宗重视自力,净土宗强调他力,然约自宋代以来,禅净双修,自力与他力的结合,日益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现象,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拟简要地探讨这种历史必然性,以说明自力与他力的结合是宋以来中国佛教修行的基本走向。

自力与他力两个对称概念的内涵是复杂的,尤其是净土宗强调的他力概念,更需要厘清。"力",指力用,包括信念、智慧、觉悟、功德等的力量、作用。一般而言,自力指修行者依凭自身的力量、作用,以达到解脱的境界,他力则是凭借佛、菩萨等自身以外的力量、作用,而获得解脱。前者是修行者的内在的力量、作用,后者是在自身以外的、外在的力量、作用。

中国净土宗先驱昙鸾认为,众生能往生净土是由于佛的本愿力,这本愿力即为他力。"本愿"是指佛、菩萨在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因位)为救度众生而发的誓愿。又,此愿带有根本的性质,是救度众生的根本悲愿,故称为"本愿"。就内容来说,本愿分为两种:一是总愿,为一切佛、菩萨共通的誓愿,具体表现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二是别愿,是佛、菩萨根据特定因缘而发的誓愿,如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昙鸾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指出,众生之所发能生净土是由于佛的本愿力,并举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三个愿作为证据。他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参见[美]戴维·科顿:《全球化资本主义导致人类日益贫困》,载《世界》,1997(8)。)这是举第十八愿为第一个证据,强调众生十念就能往生。又说:"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迥伏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参见[美]戴维·科顿:《全球化资本主义导致人类日益贫困》,载《世界》,1997(8)。)"住正定聚",住不退转之位。这是举第十一愿,证明因佛愿力而住不退转之位,独得解脱。再说:"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参见[美]戴维·科顿:《全球化资本主义导致人类日益贫困》,载《世界》,1997(8)。)这是举第二十二愿,谓凭借佛的愿力,得以从世人中超出,修学普贤之德。这三证是为往生净土、住不退转位和得佛菩提的证据。道绰在《安乐集》卷上也说:"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主持,即入大乘正定聚。"(《大正藏》卷40,844页。)他同样强调佛的本愿他力。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更是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大正藏》卷47,12页。)又说:"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往生。"(《观无量寿佛经疏》卷1,见《大正藏》卷37,246页。同上书,249页。)认为即便是最邪恶愚痴的人,也能借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往生净土。总之,在净土宗看来,阿弥陀佛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的誓愿是本愿的根本内容,是使凡夫往生极乐净土的决定性力用。

二由于自力与他力的差异,导致了在修持法门与教派上的自力门与他力门、自力教(宗)与他力教(宗)的分立。禅宗与净土宗分别是自力宗与他力宗的典型代表。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究竟有什么不同?从禅净两宗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我以为两者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归宿不同——此土入圣与他土得证。

自力门,是禅宗主张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是强调在现实中悟道,成就正果。净土宗他力门则是与往生思想的兴起密切相关的。以往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为依归。自他二门表明,禅宗倾向于以返本归原为宗旨,重内在超越,净土宗则以西方净土为理想境界,重外在超越;禅宗提倡在现实世界成圣,而净土宗则向往在彼岸世界成佛;禅宗探求心性清净空寂,净土宗则追求来世进入幸福佛国。禅与净体现了中国佛教修行的两种走向。

(二)依恃不同——自力解脱与他力往生。

禅宗强调修持者主体的智慧开启、提升,强调自我的证悟、解脱。净土宗则强调借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强调念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能得其愿力,被接引至极乐世界。禅宗重视修持者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高扬,净土宗则重视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的信赖。禅宗对众生自身的成佛充满了自信、乐观,净土宗则满怀对佛、菩萨的信仰、崇拜。

(三)方式不同——禅修与念佛。

禅修主要追求心理平衡、心性清净、思想空寂、智慧精湛,以提高觉悟,成就为佛。这实际上是主观世界的转换、提升。念佛是口诵阿弥陀佛名号,其实质是培养一种虔诚的心态,坚定祈求往生的信念,以追求众生与佛的感应,实现生命的超越。

由以上三条,尤其是后两条的不同,又带来了成佛难易的不同,从而有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区别,从归宿来说,净土宗人的追求往生西方净土,目标具体、明确。禅宗人的即心即佛,则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主观性,由此从把握成佛方向而言,是净易禅难。从依恃来说,净土宗强调凭借佛愿力的增上缘,自然易于禅宗的禅修。至于念佛比禅修在方式上易于修持,更是十分明显的事实,这也是易行道之所以易行的主要根据。

三自力与他力,禅宗与净土宗,彼此相异,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参禅者自称"即心即佛",每每议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则自谓"仗佛加被",往往贬斥禅众为"浮泛"。然而禅净作为中国佛教分别代表自力与他力的两极,在经过长期的关系紧张后,终于缓和矛盾走向融合,创造出兼具双方之长的修持模式。

(一)禅净同源于大乘思想,具有自他融合的思想基础。据《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是法藏菩萨,立志证得无上菩提,发起普度众生的誓愿,坚持不懈,经过长期修持,终成誓愿,在离今十劫之前成就为佛,住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身上体现出来的普度众生宏愿,是大乘佛教的伟大精神,他力说就是这种伟大精神在众生修持依恃力的落实,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又《佛说观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即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大正藏》卷12,343页。)强调众生是心忆佛念佛,是心即是佛,诸佛海洋般广大的智慧,就从忆佛念佛的心中生出。对众生主体"心"功用的肯定,也是对自力功用的肯定,表明他力是不离开自力的,也是不能离开自力的。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并强调心性本觉,返归本性,自悟成佛。从广义的他力意义上说,禅修者也要归依佛、法、僧三宝,也要奉持戒、定、慧三学,因而要拒绝佛的他力帮助是不可能的,拒绝死后进入佛国世界的说法也是难以立足的。禅净两宗的大乘思想决定了融合的必然性。

(二)自力与他力是不同根机的不同修行方式。

众生的文化水准、天赋悟性、职业生活、健康状况,以及年龄均有不同,参禅或念佛就是根据这种种不同状况而确立的修持方式,长期来为中国佛教信徒所认同。宋代以来的佛教史,不仅表明了两种修行方式的相对性,也说明了两者对中国民众的广泛适应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三)自力他力,相辅相成,参禅念佛,禅净双修,成为中国佛教修行的基本轨迹。

大约从宋代永明延寿提倡禅净双修、相即相融以来,禅净逐渐走向融合。念佛者强调先送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字字从心里滚出来,又要字字打入心里去。参禅者重视人要有生处,如禅宗云门一系愿生净土者辈出,临济和曹洞二派也有不少兼修净土者。此外,居士提倡兼修,鼓吹净土也代不乏人。禅净双修成为佛教界僧侣与居士、上层文化精英与下层平民百姓共同的修持方式。这就是宋代以来中国佛教修持实践的历史,看来也是未来中国佛教的修持实践模式。

同类推荐
  •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8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往事百语(三)

    往事百语(三)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量子佛学

    量子佛学

    量子佛学将对以下内容作出论述:一、命运真的存在吗?如何改变命运?二、人生真如梦境一样是虚幻的吗?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三、到底是心在脑中,还是脑也无非是心中一物?终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四、灵魂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是“无我”的?这与灵魂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五、如何悟道?涅槃境界究竟在哪里?又如何证入涅槃?六、真正修入禅定到底入的是什么?真实入定境界到底是什么感觉?如何入定?入定的基本步骤和细节是什么?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六祖慧能因“见性“而悟道,那么如何见性?见性是见什么?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快速见性?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科学方式,让你直趋明心见性和顿悟佛学实相。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弘一法师开释人生

    弘一法师开释人生

    弘一(1880年-1942年),俗名李叔同,幼年时名文涛,又名广侯,字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别号息霜,又称晚晴老人。生于天津河东,祖籍山西洪桐,明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命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画家,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为著名的佛教僧侣。本书摘录弘一法师的言论和处世经典,结合佛家开化众生的智慧故事,于大师的谆谆教诲之中,于珠玑智语的佛家文字之中,戡破现世的迷网,在大师“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悠扬偈语抚慰下,为自己开拓一片心灵的净土,去感悟人生的甘味。
热门推荐
  • 谜情

    谜情

    搞什么?她明明在家里睡大觉,为什么一睁眼却在这个鬼地方?好!既来之则安之,抱抱眼前的吊睛白毛虎,再朝这个冷酷得像冰块的男人讨个仆人差事,开开心心干活去!而当她看到他美丽却失明的妹妹时,她知道自己该如何做才能回家了,只是……这臭男人跟着添什么乱啊?“疯居”?这个凭空冒出来、服饰诡异行为更是古怪的女孩儿,竟然为她的居所取这个名字?他不得不怀疑她是否真的是个疯子。好吧,他承认她是疯子,当她拿着一朵花去贿赂山中老虎时;她是疯子,当她为了别人的女人杠上鼎鼎大名的毒名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39度酒吧

    39度酒吧

    39℃酒吧里过往的都是嗜酒如命,社会混混们,还有那些花红柳绿的花心大少们,但也有这许多人情世故,爱恨情仇……同时我也遇到了?*??(ˊωˋ*)??*?我爱的人
  • 百龙战异界

    百龙战异界

    这是一本讲许多大人物都转世异界,以我来观察他们的成长,当然我也是龙战靑点了点头,却是闭上眼睛。此刻,他只需一个念头,便能感知大千世界。同时,他亦是捕捉到一个更为奇异玄奥的空间……正在此时,龙战靑的身旁出现了一位邋遢老道士,手中持着一枚散发混沌气息的玉简。“我们终于见面了……”邋遢老道士一脸贼笑。“是你……神秘的……”
  • 特种兵都市风云:高手之王

    特种兵都市风云:高手之王

    风靡世界的特种之王秦少虎秘密退役,归隐都市,本只想平凡生活,却桃花旺盛,被首富千金看上。如鱼得水之时,情敌也强悍来袭。一条强龙至此翱翔九天,左手江山,右手美人,大杀四方。多年以后,他叼着雪茄,问身后一群兄弟,那滔滔江湖,除哥之外,谁敢称人物?
  • 后宫芸瑾

    后宫芸瑾

    这是描述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子,因为家族需要来到后宫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由最初的怦然心动到最后的心如死灰,她恨透了皇上!势必要毁了他的一切,最后她心愿达成了!
  • 做个次元游者

    做个次元游者

    一次坚持换来一个能穿梭次元的系统,让林子彻底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无限次元中做一个游者。
  • 该死的时光

    该死的时光

    这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一部小说,恐怖,但不是鬼故事,惊悚,但反映了真实的人生
  • 半洛半扬

    半洛半扬

    一场暗恋,一场痴心她,一个普通的女孩,就如同海洋里的一滴水。他,一个令人瞩目的男孩,却会为了她放弃所有的光环。可他这么做,究竟值不值得?
  • 现代小说技巧讲堂

    现代小说技巧讲堂

    这是一部大学讲义,共八讲。第一讲:小说技巧的缘起第二讲:故事与情节第三讲:角色与身体第四讲:场面与背景第五讲:谁在说与怎样说第六讲:切分与组合第七讲:语言与言语第八讲:意图与理念。从小说文本和小说创作技巧的层面,对现代小说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阐述。全书依托国内外名家名篇技巧分析,追踪故事、人物和环境三要素之从体验到构思,再到语言生成的想象化与符号化过程,强力洞穿经典叙述技巧的秘密。全书既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又有对小说诸要素清晰独到的论述和精彩的文本分析。
  • 伪币制造者、窄门——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伪币制造者、窄门——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