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0200000029

第29章 “虚静”—“逆志”—“品味”(2)

值得指出的是,西方的美学和诗学也讲审美无功利,但他们只强调在瞬间调整心理定向,暂时抛弃功利考虑,形成审美注意;而庄子的虚静境界,则要求长期的修养,使自己的襟怀、人格心境都达到“去欲”、“无己”的地步,所谓“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甚至要成为“至人”、“神人”。如果胸次、襟怀、人格没有达到这个地步,虚静境界是不能形成的,而欣赏所需要的审美注意也不能形成。

“去欲”、“无己”是虚静说的核心,其他的都围绕着它而提出。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己”、“去欲”,形成审美的胸次和人格并进入虚静状态呢?这就要实行“心斋”和“坐忘”,并达到“物化”。

《庄子·达生》篇讲了一个“梓庆削木为”的故事,梓庆之所以有那么高的技巧,完全是因为他进行了“心斋”。他“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这实际上就是通过心斋而达到“坐忘”。“坐忘”是一种“物化”境界:人与对象合而为一,主体与客体合而为一。所谓“以天合天”,就是这种“物化”的境界。《庄子·达生》篇还讲了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解》第三册,120页。)意思是说,工人倕旋转圆圈超过了规矩(比规矩还规矩),手指与物化而为一,不知哪是手指,哪是器物,再不用心去考虑,所以他的心灵纯一而通达。忘了足,是鞋合适;忘了腰,是腰带合适;忘了是非,是心情合适;内心专一不移,又不追随外物,这是处境合适。

心性本来是适应自然的,而与外物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这就叫“忘适之适”。这种“忘适之适”,就是“物化”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的心灵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不知我是物,也不知物是我,物我同一,主体和客体出现极为默契的状态,这是适合艺术活动(包括创作与欣赏)的一种最佳状态。

那么虚静、心斋和物化,将给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创造和欣赏的境界呢?这就是艺术活动所需要的凝神和大明的境界。什么是“凝神”呢?让我们再来读庄子的“佝偻者承蜩”寓言: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同上书,115~116页。)意思是说,孔子有一次到楚国去,经过一座树林时,看见一个驼背老人用竹竿粘蝉,就好像是拾取一样,十分容易。孔子问道:“你的功夫这么巧妙,你有道行吧?”老人回答说:“是的,我有道行。我练习五六个月,在竹竿顶上累叠两个丸子,极少掉下来。如果练习到累叠三个丸子不掉下来,那么失败的可能就只有十分之一了;累叠五个丸子而不掉,那么我就做到像拾取一样了。我支配自己的身子像树墩那样稳定,我伸手臂就像槁木伸出树枝,尽管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我只知道蝉翼的存在。我不回顾不转身,就是用万物来换蝉翼我也不要,我达到这种境界,我粘蝉能不像拾东西一样吗!”孔子对学生说:“用志不分,凝神于一,这就是驼背老人的功夫啊!”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当人处在虚静的精神状态下,人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做到凝神于一,那么你做任何事情都能集中精神,达到最高的境界。实际上,发现文本的美也需要有这种由虚静的精神状态所导致的“凝神”的注意,如果用志分散,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何况理解文本。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虚静有使人获得“大明”的功能。庄子在《天道》篇中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解》第三册,81页。)意思是说,圣人的静,并不是因为静有好处才静。万物不足以干扰人心,这才是静。水静可以清楚照见须眉,平则可以成为标准,高明的匠人都能以此为法。水静还可以达到大明,何况人的精神。圣人的心平静,就像照天地的镜子,照万物的镜子……休止在虚静中,心神就空明,心神空明就容易容纳万物,因而就充实,充实就合乎自然的道理。虚空就平静,自身平静就合乎自然的运动,合乎自然的运动必然就有所生长。这里讲的是虚静可以进入大明境界的道理,它说明人的精神要是处在虚静的状态,那么人的眼界、心胸反而阔大无比,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加以容纳。

后来中国诗学大大发展了庄子的这一思想。如刘勰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以及“四序纷回,入兴贵闲”的论点,刘禹锡提出的“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的论点,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的“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论点,都取自庄子,又发展了庄子。如果把这种理论运用于解释文学接受活动,那么我们可以说,在接受活动中,读者有没有虚静的襟怀和心境,关系到能不能接纳文本的意蕴并发现美的问题。

庄子虚静说与英国学者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有近似之处。

布洛在1912年(晚于庄子两千年左右)发表了题为《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的论文,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布洛所规定的“心理距离”的概念,不是指时间或空间的距离,是指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的实际的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换一种眼光看世界。布洛举过一个“雾海航行”的例子。设想,在航行中,海上起了大雾,这对水手和乘客而言,都是很麻烦的事情。在茫茫的雾海中水手判别不清航行的方向,担心航船触礁,使自己的精神极度紧张,内心万分焦急。乘客则除了有水手的担忧之外,还会因航船放慢速度延误旅行日期而心绪不宁。总之,这场大雾使水手和乘客心情不安甚至恐怖。

但是,布洛说,如果水手和乘客暂时忘却这场海雾所造成的麻烦,把危险性和实际的烦闷都抛开,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雾所造成的客观的景色中,那么海上的雾也可以变成浓郁的趣味和欢乐的源泉,因为那迷茫的雾所造成的水天一色的情景像透明的薄纱,简直是一幅奇妙无比的画;那船处于远离尘世的寂静,也可能给人恬静、安宁、自由、快适的感觉。这种前后不同的感觉是怎么回事情呢?布洛说:这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而造成的”。在前一种情况下,海雾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完全叠合在一起,中间不存在“距离”,我们只能用普通的眼光去看海雾,所以,只能感觉到海雾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在后一种情况下,海雾与我们的切身利益之间,插入了一段“距离”,我们能换另一种不寻常的眼光去看海雾,所以能够看到海雾客观上造成的美景。布洛所说的“距离”,不是普通的时空距离,而是一种比喻意义上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心理的调整,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是强调审美体验无关功利的性质。在布洛看来,事物有两面,一面是“正常视象”,另一面是“异常视象”。

所谓“正常视象”的一面,是指事物与人的功利欲望相关的一面,在一般情况下,事物的“正常视象”一面是具有最强的实际吸引力的一面,因此我们的心总是倾向这一面,这样我们就常被功利欲望羁绊而看不到美。只有在不为日常的功利欲望所支配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把事物摆到一定距离之外去观照,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美。由此可见,审美心理距离的获得,是以审美主体摈弃功利欲望为条件的。应该说,无论是“虚静”说,还是“心理距离”说,都认为审美必须摆脱现实的功利欲望的束缚,使人的内心处于一种“澄明”的状态,这才有可能去发现“文本”的美的一面。由于这一点相通,我们可以说,中西之间的审美理论是有相同之处的,即在审美的瞬间必须远离欲望功利状态,这样才能获得美感。

但是,庄子的“虚静”说和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又有很大区别。可以这样说,“虚静”说是襟怀理论,“距离”说则是注意理论,这两者截然不同。作为人的襟怀的“虚静”境界,要通过长期的修养,始能让自己的襟怀处于无功利的境界,而能够看到世界的“异常视象”,而感受到美。西方的“心理距离”是一种注意力的调整,心理定向的临时转变,与人格心胸无关。在布洛所讲的“雾海航行”的例子中,如注意力在“正常视象”的功利方面,那么就会影响了日程安排而烦躁,或者为担心客轮触礁而害怕。但是如果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方面,就会发现周围迷迷蒙蒙的,也显得很美。

这说明心理注意力的转变,可以摆脱功利欲望,就会获得“心理距离”,就会产生对美的体验。距离说的基本思想是审美过程中临时的自我精神调整,恰好就是求一时之功。虚静说和“心理距离”说的不同正好反映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华文化凡事讲培养、渐进,西方则常常讲调整、突进。我们这里要特别指出的则是,在文学的接受活动中,读者既要有审美的襟怀,也需要集中注意,因此中西两种古典理论可以互补,为我们今天所用。

三、“以意逆志”———读者接受过程的对话性质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自得。”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是“一致之思”,这是作者自身的体验、理解等决定的,无人能够改变它;但是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独到的理解,“各以其情自得”,也是由其自身的“前理解”所决定的,也是任何别的人(包括作者)无法改变的。作者与读者只能进行对话。那么,在文学接受的本质问题上,中华古代文论是否也提供了一些真知灼见呢?这里就要进入与现代的“接受美学”观念最为接近的“以意逆志”说。

“以意逆志”说是先秦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来的。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引诗活动密切相关。当时,在外交、内交等各种不同的场合,引诗(也是一种文学接受活动)相当普遍。但在引诗时,人们不尊重诗的原义,用《左传》的话来说,是“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孟子对这一现象不满意。

同时,《诗》所表达的观念与现实也确有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是孟子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解诗方法提出的背景。《孟子·万章上》说: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战国)孟轲著,(清)焦循注:《孟子正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376~377页。)在这里,孟子通过对两首诗的解读,说明解释诗不能断章取义,要从诗的整体出发,以自己对诗的理解去接近诗作者的本意。具体地说,孟子在这里批评了他的学生咸丘蒙对《小雅·北山》一诗的片面理解。咸丘蒙的看法是,舜帝既然是皇帝,为什么不以尧和瞽瞍为臣子呢?诗里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吗?这不是互相矛盾吗?孟子就告诉他,你把这首诗理解错了。诗作者的原意不是这样的,诗作者是在发牢骚,埋怨君王对王事分配不均,意思是既然普天之下都是王的臣子,那么王事也要大家平均来做,为什么因为我贤能就独独劳累我一个人使我无暇照顾父母呢?因为在上面四句诗的后面,还有很重要的一句:“大夫不均,我从事独劳。”而且“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诗的夸张的写法,不能理解为没有例外。如果要这样死死按字面去理解的话,那么《云汉》诗中的“周有余民,靡有孑遗”岂不是说周代因旱灾,百姓通通死光,连一个也没有剩下吗?实际上这是一首求雨的诗,是夸张的写法。这样孟子就提出了“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的方法。这个方法的要点是:第一,读者对文本要有整体的理解,不能以个别字的误解影响对整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句子的误解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要用整体来统率局部。

第二,最为重要的是,在解诗过程中,要以自己对诗的理解去接近和推求诗作者的原意,如此才能引用诗来说明问题。孟子这种解诗的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它纠正了长期以来那种断章取义的引诗做法。这种“以意逆志”的解诗方法就是在今天也还有相当的价值。

那么,我们解诗如何才能达到“以意逆志”呢?孟子又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孟子·万章下》说: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战国)孟轲著,(清)焦循注:《孟子正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428页。)这段话本意是讲与古人交朋友的问题,但认为与古人相交,就要颂其诗,读其书。如何才能把古人的诗书弄懂呢?这里的关键是要知道他的为人,而要知道他的为人,就又必须了解他所生活的“世”。

孟子所理解的“世”还不是现在所说的时代历史背景,是“世”之治乱的政事,后人把“世”理解为“时代历史背景”就更有意义了。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理解来说,起码有三点值得指出:

第一,孟子的解诗方法,已经意识到诗的解释关系到作品(诗、文、辞)—作者(“知其人”)—时代(“论其世”)这样一个整体的系统。这就是说,我们要解诗,只了解其中的一个环节是不够的,首先要读懂作品,着眼于作品整体,不拘泥于个别字句,进一步还要了解诗作者的种种情况,特别是他的为人,再进一步还必须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把这三个环节联系起来思考,才能解开诗之谜。

第二,孟子意识到解诗必须联系历史与现实。诗里传达的意思是一个样,可历史、现实告诉我们的又是一个样,两者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要重视对历史、现实的了解,对历史、现实了解透彻了,才能准确把握诗的意义。

同类推荐
  •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青年作家苑子文&苑子豪经典代表暖心之作,关于勇气、成长与爱的正能量青春故事,送给同样有梦想的你,总有一天你会穿越人海发光发亮。无论你现在的处境如何,都请不要轻易下结论。好的请坚持,坏的请努力,你要看到别人的光芒,更要信仰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一点的付出,大多数的尝试,和所有的等待,都有意义。你要坚信努力的人会有好运气,肯付出就能冲出黑暗,漫漫长夜后黎明终会抵达。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可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
  • 祭奠阿里:寻找一个被遗忘的传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祭奠阿里:寻找一个被遗忘的传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进藏先遣连”的英雄事迹。六十多年前他们孤军深入藏北数千里,在补给线中断八个月的情况下,战胜险恶万端的自然环境,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最后却蒙冤受辱……
  • 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本丛书凡八卷,收录牛撇捺从1986年到2011年间创作的文章1007余篇。这些作品体现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旨趣和思维状况,体现作者视野开阔、秉笔直言、针砭时弊的创作风格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杂文家的社会批判精神。《民族情怀》是该丛书之一。
  •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博览群书,终身酷爱读书。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熟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他还一直爱不释手,直至生命垂危的最后的岁月,他在病中还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还时常很有兴致地和身边的同志谈论和评说。本书重点将讲述了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批注、评论和轶闻趣事,不但让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而且学习伟人的读书方法和智慧。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西班牙内战是奥威尔第一次亲临体验战争的残酷和萧条,为他以后作品的反战基调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从未涉足政治的文人奥威尔面临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的党同伐异时内心的彷徨、无助和绝望。在目睹了许多曾经在前线共同作战的友人没有战死在前线,却死于自己人的迫害之后,奥威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怀疑,从此走上了反对极权体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西班牙内战这个熔炉促使奥威尔的创作热情和才华从控诉外在的世界表象的不公转向了对内在的体制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而共产国际、西班牙政府与英国媒体对西班牙内战的歪曲描写和为达目的操纵宣传工具的做法促使奥威尔开始思考历史的真实性,并在《一九八四》中升华为对极权主义操纵历史手法的反思。1946年,奥威尔写道:“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热门推荐
  • 星际元帅在末世

    星际元帅在末世

    冰山融化,火山爆发,沙尘暴,海啸地震,大自然对人类发起了反击。就在这时,天外陨石的降世,让科学家们发现了暗能量拥有帮助人类第五次进化的能力。星际1872年最年轻的星际女元帅特雷莎猝,人类举全宇宙哀悼,这位元帅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可是谁又能想到?她竟然穿越回到了旧元年第五次人类进化的开始!
  • 剑斩武装

    剑斩武装

    李明三世为人!前世在戒指老爷爷的帮助下,成为天罡大陆的仙级强者!但是在获取完整传承时,被道祖兵器选中,再一次重生!而这一次重生的地方,竟然是前前世一千年后科技和修真同时存在的地球!李明会怎样去了解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呢?是继续像前前世做个穷屌丝!还是像前世那样做个一剑开天的惊世剑仙呢?敬请期待!
  • 凡和大陆之河洛传

    凡和大陆之河洛传

    一千年前神魔统治上古大陆,神占天,魔霸地。凡人与妖族联手击溃魔族,然而人族妄图独吞胜利果实,联合神族将妖族驱赶于大陆之外。本书主角卓河洛是否能改变六界格局。存在即合理,六界皆平等
  • 女神的进阶

    女神的进阶

    综艺节目演路人,女团选拔真人秀,电影电视角色甄,明活暗活她都接,可还是一百八十线小虾米一只……一纸契约拍上桌,少董女友悍妇演,条件,捧她捧她……依靠规则把位上,自身实力来撑场,女神番位日渐长,二次合约再复合……额…怎么跟说好的假恋爱不一样……「现实代娱乐圈,边吐槽边闯荡,并收获不霸道的小总……“大总裁”一枚……」
  • 税收协定的正义性

    税收协定的正义性

    税收协定的正义性是国际税法理论研究的新课题。税收协定的宗旨——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逃税——本身就是正义性的体现。在税收协定的发展过程中,联合国范本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关注同样符合正义原则。本书从税收协定的理念、原则、制度与机制、解释与执行的角度来探讨税收协定的正义性。
  • 从超神学院开始的反派掠夺

    从超神学院开始的反派掠夺

    新书《从秦时明月开始纵横万界》已发布,欢迎大家来捧场喔!电影里的主角是拿来干嘛的?当然是拿来掠夺的!灭霸的手套很厉害?我要掠夺;萧炎的异火很强大?我要掠夺;叶凡的荒古圣体天下无敌?我要掠夺!偶得掠夺系统的沐辰,穿梭各个位面,化身超级大反派,掠夺主角机缘,称霸诸天万界!“老大,听说涂山红红跟白月初走的很近。”“哼,红红可是我的,白月初什么的,一边玩去!”作者将会写:超神学院,天行九歌,天龙八部,复联,镇魂街,龙之谷,一人之下,狐妖,斗破,斗罗,遮天,等世界,还有其他想去的世界,可以来群里留言哦。群号:653870908,欢迎各位大佬的加入哦。
  • 倾世之宠

    倾世之宠

    一片孤舟,一片落叶她泛舟于湖面,雾连绵。是谁的眼中有着光影一片。江山又如何,他以江山为聘,为的是另一个她。那番红妆连绵,这番阴雾连篇。她闭眼,若有来世,定不再经历这一世相思。红色衣角沉默于水面。她入河。他,隐居世外,看到那浮水之人。从此,入了她的魔。本冷漠,却终为她处处留情。她终会之于他或他呢?舞一曲惊鸿,道一场生死别。那些惊天阴谋,她又将如何。
  • 绝武剑主

    绝武剑主

    重生一世,当剑指苍穹,傲世九重天!天下剑修千千万,唯吾可称尊,当为万剑之主!
  • 公子,很不错

    公子,很不错

    在这里,会让你知道,诱~惑不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可以用。不论是用钱,用权,用计……或者用男色都可以诱~惑。有一种爱,就是被慢慢诱~惑而成的。这是一个,腹黑大野狼如何诱~拐小白兔的故事。没有太多的虐心虐身虐情之意,只有温暖的都市小暖情调!
  • 往后余生等我爱你

    往后余生等我爱你

    年少时,余姚没有什么追求,按部就班地长大。高考临近,父母离婚的事情意外将她卷入一段暗恋中,面对“情敌”哥哥卓希瑞的告白,她慌了手脚,又在准哥哥周小文的怂恿下不断逼迫自己正视内心的追求。而伴随着卓希瑞的举家移民,她的退却和不安,意外结识的另外一个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男生,让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注定了不会平顺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