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是新事物,两宫太后也在学习。如慈安、慈禧两太后命南书房、上书房的翰林,将历代帝王执政及前史垂帘的事迹,选取可为法戒的内容,简明注释,汇册进呈。于是礼部侍郎张之万等汇纂成书,赐名《治平宝鉴》。(《清穆宗实录》卷二十三)翁同龢在帘前向两宫太后讲《治平宝鉴》。光绪年间,南书房翰林编撰《书经图说》,将《尚书》编成图文并茂的书,排日进讲,书成颁行。
垂帘听政,就是小皇帝同治或光绪,被抱在养心殿的宝座上,像个木偶似的坐着,后面坐着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死后为慈禧太后一人),皇帝和太后之间,被一道黄色帘子隔着,大臣们启奏军政国事,太后隔着帘子发布指示,就是懿旨,议政大臣或摄政大臣、军机大臣或大学士,则聆听太后的训示。
从此,每日召见议政王、军机大臣,内外章奏,太后览阅,大臣拟旨,翌日进呈,以帝名义,颁示中外。两太后垂帘听政12年,后归政同治帝,但同治帝亲政一年即病死。又以同治帝堂弟、慈禧太后内侄、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这就是光绪帝。于是,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死,慈禧太后独揽朝纲。慈禧太后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垂帘听政,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死去,实际总揽清朝政权达48年之久。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晚清半个世纪里,主要是慈禧太后掌控朝纲,主宰大清国运,这不仅是清朝的一场悲剧,而且是中华的一场悲剧。
慈禧太后当权半个世纪,清朝对外签约、割地、赔款、屈辱,对内压迫、搜刮、专制、屠杀——中国陷入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黑暗的深渊。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养心殿、西太后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体说来,慈禧有“八个不该”。
慈禧“八个不该”是:(1)不该对议政王奕用之招来,否则弃去;(2)不该对同治帝过于放纵,恋权不交;(3)不该选择4岁载湉继位,重血缘而轻社稷;(4)不该一再推迟光绪帝大婚,恋权而不还政;(5)不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影响近代化进程;(6)不该用义和拳反洋人,酿成八国联军入侵大祸;(7)不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德宗实录》卷四百七十七)(8)不该懿旨3岁的幼帝溥仪为国主,而无视世界民主的潮流——总之,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保守顽固腐朽势力,拒绝政体改革,加速清朝覆亡。满洲特权贵族一伙是阻挡中华历史车轮前进的罪人!
皇帝寝宫在养心殿后殿,东西五间,一字排开。寝宫的陈设,在同治帝时多至724件,富丽堂皇,奢靡豪华。寝宫的正间,设坐炕一铺,中为桌案,两侧设座椅。皇帝的“龙床”,分置在东西两梢间:一在东梢间,屋里通体镶嵌着玻璃水银镜;另一在西梢间,屋内安着碧纱槅扇——夜间两屋的床幔同时放下,以防不测。寝宫东侧的体顺堂,是皇后在养心殿和皇帝共同生活的寝室,慈安太后在此居住过;西侧的燕喜堂,是妃嫔侍寝的卧室,慈禧太后在此居住过。一般妃嫔侍寝的值房,在体顺堂和燕喜堂的东西围房。
清宫最后一位皇太后是隆裕太后,她的悲剧不仅表现在婚姻不如意,中年守寡,而且表现在抚育幼帝,签署《逊位诏书》。
前述四位幼帝,三位太后,必然出现三位亲王辅政。
三、两位亲王
养心殿东暖阁是清末两位亲王辅政悲剧的历史见证。养心殿见证了清朝嘉(庆)、道(光)、咸(丰)衰落,同(治)、光(绪)、宣(统)覆亡的历史,隆裕太后《逊位诏书》,则是在养心殿签署的。
清代皇帝御用朝冠(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咸丰帝31岁病死,其后三帝——同治帝6岁、光绪帝4岁、宣统帝3岁做大清的国主,三位寡妇——慈安、慈禧、隆裕做大清的主宰,三位亲王辅政,其中恭亲王奕下文会详细介绍。另两位窝囊亲王——醇亲王奕和他的儿子醇亲王载沣执掌大清的朝纲,皇权掌握在这三个孩童、三个寡妇、两个亲王手里,这就表明:清朝气数已尽,清廷大厦倾覆,清帝皇权结束,已为历史定数。在清末民初的日历上,有三个重要的日子: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组织武昌新军起义,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随之,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不久,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决议改用公历纪年。本年为辛亥年,史称这年的鼎革之变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此间,袁世凯与孙中山密商,孙中山许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宣统帝奉隆裕太后懿旨的名义,颁布宣统皇帝逊位诏书,宣告清朝退出历史舞台。从此,结束了268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宣统皇帝《逊位诏书》文曰: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逊位诏书》由张謇幕僚杨廷栋捉刀(或说张謇、杨度、雷季馨起草)。杨廷栋,清末举人,曾留学日本。归国之后,以其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文笔流畅、胸有城府,而为张謇所器重。廷栋受命起草诏文后,经张謇润色,袁世凯审阅,隆裕太后发布。《逊位诏书》最后说:“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一代皇朝之终结,中华两千年帝制之总结,32个字,说得如此之轻松,如此之清雅,极致文思,颇为得体,可谓大格局,亦为大手笔!清廷和民国各做妥协,和平协商,实现过渡,是有利于中华的善举,也是值得肯定的智慧。
清帝退位诏书
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同、光、宣三皇帝,慈安、慈禧、隆裕三太后,恭亲王奕、醇亲王奕、醇亲王载沣三亲王,都是养心殿挽歌的作者、悲剧表演者,也都是大清朝的殉葬品。清末最高执政层有五个特点:一是君主6岁无知孩童;二是摄政王载沣庸懦;三是皇太后柔弱;四是宣统三年(1911年)军机大臣4人、立宪内阁4人,其中各有3人为满洲贵族;五是庆亲王、首席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为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后裔,奸猾无能,贪婪纳贿,奢侈挥霍、渔色无度,过生日时收某人贿银10万卖官,将私产120万交东交民巷英国汇丰银行收存(《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六是皇家载沣、载洵、载涛等庸辈掌控实权。这样一个大清枢密核心,不可能进行体制改革,也不可能走向共和,只有一条路可走——清朝灭亡,结束帝制。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率祖旧章”,通俗地说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当年清朝“二祖一宗”——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靠八旗制度打天下,这是其成功的枢机,也是其胜利的保证。基本历史经验正如《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晚清,他们既忘天,也忘地。为什么说忘了天呢?清朝开国两位君主的年号不是“天命”、“天聪”吗?这个“天”,今人理解,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天时”,就是《老子》所说“动善时”的“天时”,也就是当下所说的“与时俱进”的“天时”。他们却故步自封,不求图新。为什么说忘了地呢?清朝末世的四位君主、三位太后、三位亲王,没有“厚德载物”,只考虑爱新觉罗宗室与贵族的利益,而不顾及四万万民众的利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最后,他们因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弃旧图新,不能改革八旗制度,不能割舍贵胄特权,而被历史抛弃,被天地抛弃,被民众抛弃,被时代抛弃。
历史因缘,六始六终,轮回巧合,令人遐思:顺治六岁始,宣统六岁终;睿王摄政始,醇王摄政终;孝庄懿政始,隆裕懿政终;皇后叶赫始,皇后叶赫终;八王议政始,御前会议终;太祖抚顺起兵始,末帝抚顺监狱终。
养心殿里奏响了大清皇朝寿终正寝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