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有人说: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但也有人不赞成这个说法,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要经过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它涉及现阶段的特征、性质、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怎么能简而概之的用一“筐”来囊括呢!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调查和在理论上的探索,笔者认为“筐”论不谬,“筐”论还颇有新意,因为,“筐”论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许多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政策问题基本上解释清楚。应该肯定“筐”论是干部、群众在学习十三大文件中出现的形象化比喻,除了有群众性,同时也有科学性和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筐”立论,正视中国的社会现实,坚持生产力标准,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总精神指导下,力图阐明“筐”论的客观依据和积极意义。
一、“筐论”形成的历史
早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前,进入80年代以后,“筐论”就在社会上出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从观念的更新到人们衣着和语言的变化,就逐步形成了“筐论”的雏形。那时,有人对少数人穿着比基尼上台表演十分反感,指责80年代不像话。也有人赞同女人穿比基尼,认为这是表现人的健美,是一种文化,是80年代的一个变化。还有人对此感到无可奈何,要反对吧,无能为力,要赞同吧,又觉得不是味道,就信口道出:“80年代嘛……”言下之意,80年代是一个什么都可能出现的年代,有的让人喜欢,有的令人讨厌,还有的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使人瞠目结舌,短时间难辨是非与真伪。于是乎就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八十年代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1987年,党的十三大胜利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卓越理论,指出这个阶段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阐明这个阶段的现状,以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分析了这个阶段的特征、矛盾和任务,等等。当人们初步了解这些丰富内容后,有人便将比喻80年代的“筐”借用过来,在学习和讨论中提出了“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概念。由于这个概念新鲜,同国家的现实贴得很紧,既可以解释眼下出现的种种问题,又能够为今后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留出研究和阐述的余地。所以它不胫而走,终于形成了本文的立论中心——“筐论”。
二、“筐论”的客观依据
“筐论”依据的客观基础是十三大文件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层含义的精辟论述。这两层含义是:“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们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十亿人口有八亿在农村,靠手工工具搞饭吃,现代化工业同落后几十年、上百年的工业,发达地区同贫困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同占人口四分之一的文盲、半文盲等同时存在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对于这些纷繁复杂的现实情景,大家在学习中举出了许多典型的实例,列出了一连串令人信服的数字,归纳起来有十个“并存”。即:城市中的社会化大生产,同农村中的传统小生产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更多落后几十年、上百年的手工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的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并存;少数的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科学技术,同文盲、半文盲占人口四分之一的状况并存;可观的经济总量,同低微的人平均量并存;小康型生活,同温饱型、贫困型生活并存;商品经济,同自然经济并存;公有制经济,同个体、私有等非公有制经济并存;按劳分配,同非按劳分配并存;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同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小生产习惯势力并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像一个“筐”,囊括着上述十个“并存”。这十个“并存”,虽然互相矛盾,互助制约,互相渗透,但都无一例外地“并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筐”之中。
三、“筐”里存在着必然的斗争和消长关系
党的十三大文件指出:“总起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这一段归总的话所讲的“两个摆脱”、“四个变为”包含了五个意思,指出要从五个方面发展变化,虽是“逐步”的进行,但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消长关系,直至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社会主义的战胜非社会主义的,最后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尽管这个历史任务不可能在初级阶段完成,但在初级阶段这个“筐”中,始终充满着先进与落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进步思想与腐败现象的竞争和斗争,又一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谁战胜谁”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相当多而严重的旧社会的痕迹,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这些矛盾很尖锐,也很复杂。
在这个阶段里,各种新的体制要应运而生,要成长和发展;各种旧的体制包括它的影响和在人们思想上形成的习惯势力,还要顽强地起作用。因而,“筐”里是“万头攒动”,极不平静的,它会发生种种摩擦和严重对立,甚至会发生少数人闹事,出现局部的不安宁。
那么,这种斗争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呢?这是人们最关心的,也是理论界着力探讨和研究的时代主题。笔者认为,立足点是中国的国情,是十三大提出的六条指导方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坚持全面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筐”里的斗争和消长关系
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十个统一”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理论框架的观点,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和探索,理论战线的志士仁人,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提出了许多既是对立、又可统一的新观念,有助于开展和解决初级阶段存在的种种矛盾。这些新观念很新鲜,符合客观实际,对人大有启迪,集中起来是“十个统一”。这“十个统一”,同前面的“十个并存”,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和因果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十个统一”是:
客观性同自觉性的统一;
原则性同灵活性的统一;
统一性同多样性的统一;
继承性同创造性的统一;
自主性同开放性的统一;
民族性同国际性的统一;
不断性同阶段性的统一;
一元性同多元性的统一;
革命性同建设性的统一;
前进性同曲折性的统一。
上述“十个统一”中,需要重点阐明的有三点。一是客观性同自觉性的统一。它的意思是指客观历史过程同人们自觉奋斗过程的统一,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人的自觉奋斗,它不是奋斗一次、两次、三次即可完成的,而是要三代、五代、若干代的奋斗,是一个过程,是长期的。二是革命性同建设性的统一。过去由于长期受“左”的影响,人们往往把革命同“打倒”、同破坏、同打烂坛坛罐罐连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这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革命同建设是统一的,即:革命就是建设,建设也是革命;革命指导建设,建设实现革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三是前进性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条十分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并作好思想准备,也就是说,我们搞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凭良好的愿望办事,也不能理想化,想当然或想入非非。不然就要重犯过去的错误,像列宁曾经指出过的那样,犯幼稚病。
五、“筐论”的简短结语
据此,我们回过头来,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一个“筐”的问题,那就不言而喻了。只是必须明确,它是一个“筐”,但绝不是一个“保险柜”,更不是一个“电冰箱”,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地道道的“过滤器”。也就是说,装在这个“筐”里的诸般什物,种种东西,并不是保险的,一成不变。通过初级阶段这个“筐”的过滤和筛选,优胜劣汰,去伪存真,留下来的,成长和得到发展壮大的,将一定是先进的、科学的、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1988年《凉山社科联通讯》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