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筑堡防卫工程,卡在了于氏祖坟前
明朝末年,遍地烽烟。北方强悍的满清八旗大军压境,明朝军队屡战屡败,内地造反迭起,中华大地如一锅沸腾的粥。
山西省吕梁地区的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恶盗横行,搅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寒冬腊月,天刚蒙蒙亮,来堡村地保高有福还没起床,便被接二连三的报警声惊得心头怦怦直跳。
村东头报:昨夜两个后生被匪徒绑走。
村西头报:盗贼偷走牛二头,骡马三匹。
村南头报得更吓人离奇:郝财主夫妇和大儿子,一家三口惨遭杀害;凌晨,村里一个出嫁的新娘家,二十四杠嫁妆遭洗劫,新娘被抢走,不知去向。
高地保惊得张口结舌,不知所措。他身子颤抖,只一个劲地说:“世道如此混乱,这可怎么办?”
他连忙召集全村各姓人在碾场开会商讨。
这时,做过一任府同知告老还乡的夏老先生右手拄着根藤条拐杖,一边用拐杖叩击着地面,一边开口道:
“高家侄子不必惊慌。依我看,我们村背靠峻峭山岩,前面大路又从暗道穿过,只需守住两个洞口,草寇盗贼很难入村。”他喘了几口气,继续说,“唯一担心的便是村前二里地的高山上,有一条山路。此路地势险峻,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能在此路的下山路口筑起堡垒,派壮丁防卫,夜里再派壮丁在村子周围巡逻,便可保村子无事。”
夏老先生的话一言九鼎,众人一致拥护。
然而在筑堡的地址上,众人却被卡住了。因为筑堡防守最好的位置,正好位于一片于姓的祖宗坟地上。
这一下,村上人个个成了哑巴。谁会让挖了祖坟建筑堡寨?挖祖坟,属大逆不道!更挨千人唾万人骂。挖了祖坟,让先人亡灵地下难安,谁敢如此作孽?
果然,于姓人齐刷刷站出来开始吵闹和骂娘了。
“我们又不是朝廷钦犯,又没犯叛逆大罪,为啥要被挖祖坟?”
“我们于姓,自来此地,名人辈出,功名不绝。挖了祖坟,跑了风水,以后功名断绝,财运枯竭,要挨后人世代唾骂。这样的责任,谁担当得起?”
有个血气方刚,号称“大力士”的于姓后生,干脆掼出一句狠话:“你们甭打这种伤天害理的歪主意,谁要敢在我们于家祖坟上动土,我就跟他不客气!”
他一边说一边挽手捋臂,提起碾场上那足有二百斤重的石碾,示威般地朝几丈开外的地方一撇,咔嚓一声,一棵碗口粗细的茂盛的梧桐树,被一切两断。他姓人不禁大惊失色。
一帮于姓后生齐声喝彩,众人吼道:“对,谁侵犯于姓祖坟,我们就跟他拼命!”
筑堡防卫的好提议,受到于姓后人的强烈抵制。眼看一个救民于水火的好计划将胎死腹中,夏老先生不禁摇头叹息:“不筑堡,村民要遭殃呀!”
村中其他人个个垂头丧气。
高地保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宣布:“不筑堡了!大家等着遭殃吧--”
话音刚落,一个年约二十岁的后生霍地站了出来,大声高呼道:“就在我家祖坟上动土筑堡!”
他缓了一口气,咽了咽干渴的喉咙,对于姓众人道,“筑堡可保全村安全,纵然有损自家风水又有何妨?老祖宗若地下有灵,他们也一定会原谅的。”
全村人吃了一惊。尤其是于姓人更是惊得人人目瞪口呆。
此后生名叫于成龙,今秋乡试刚中了副贡生,平时一向不苟言笑。谁知他不说则已,一开口就说出了这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话语。
于姓人一个个都像吃了哑巴药一般不吭声了。为啥?因为全村于姓人中,唯有于成龙家门庭最显耀。他父亲于时煌在京城做官--虽然仅是个八品的“鸿胪寺序班”,但毕竟是京官。他的威望盖过现任下昔乡长的举人于老爷,跟德高望重的夏老太爷可以媲美。
此刻,于姓人个个睁大眼睛,看于成龙下一步如何动作:是光嘴上说说,还是动真格的? 于姓人在观望,全村人都在观望。
此时,只见于成龙对高地保喊道:“叔,来呀,快来几个人,帮我一起把我们的祖宗请到别处。”
说着,拿起镐头,便在自家祖坟上嘭嘭地挖了起来。
其他于姓人见此情形,也拿起工具,跟着他默默地在自家祖坟上开挖。村里其他人都被感动了,当即一齐上前帮忙。
地保高有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们来堡村防卫有指望了!”德高望重的夏老太爷捋捋胸前的长须,看着挥汗如雨的于成龙夸奖道,“这个后生,看来以后只要稍稍加以雕琢,必将前途无量啊!”
全村同仇敌忾,筑堡工程很快完成。堡里设有瞭望哨,报警钟。由壮丁持刀枪棍棒防守。筑成不久,这个居高临下的堡垒,便发挥了它的重大威力,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天夜里,几个盗贼想乘月黑风高,大雪纷飞,偷盗银子铜钿牛马猪羊,过个肥年。谁知刚上冈,便被堡里瞭望哨发现,只发一火铳,便将那个膀大腰圆绰号“大炮筒”的头目击倒在地。巡逻勇丁闻讯赶来,立即将这大汉捆成粽子,押往县牢,吓得其余盗贼丢下东西四处逃散。
最令人过瘾最鼓舞人心的是腊月除夕头天夜晚的围剿战。
正当家家户户准备好过年料,村里人将辛劳一年挣来的银子从四面八方带回故乡来堡村之际,一伙从北武当山下来的强盗,盯上了这个村庄。他们洗劫了下昔乡的众多富户后,便趾高气扬地直扑来堡村。
这伙强盗来到时,正是三更半夜村人躺在床上酣睡之际。他们足有七八十人,一路上基本上没遇到什么抵抗。号称“黑旋风”的山大王何天挡气势汹汹地扬言道:“顺我者生,逆我者死!谁胆敢抵抗,就割下他的头颅当尿壶!”殊不料,这个不可一世的魔王,却在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来堡村翻了船。
这伙强盗进村时,干掉了几个游动哨后便开始进村抢劫。但很快被堡上的瞭望哨发现了。顿时,铳声大作,报警的大钟急骤地撞响。紧接着,还响起了呜呜的惊心动魄的号角声。
手持刀枪训练有素的“护村队”紧急出动。紧接着,全村十六岁以上的男女老少,拿着棍棒镐锨等武器一起冲了出来。他们头上围着白头巾,看见无白头巾者,就砍,刺,打。
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黑旋风”强盗队,很快就陷入了来堡村一百六十多户村民的汪洋大海中。当场有二十多人送命,二十多人受伤被活捉,只有不到三十人逃回山寨。杀人不眨眼的山大王何天挡被剁去两个手指,砍断脚筋,差点被捉。亏得身边四个卫兵拼死相救,以三死一伤的代价换回他一条小命,逃回山寨。
这一仗,杀得“黑旋风”强盗队鬼哭狼嚎、魂飞天外。
何天挡咬牙切齿要报仇雪恨,但面对来堡村的同仇敌忾,立体防御,不得不咽下这口恶气。他哀叹道:“来堡,真是一个铜墙铁壁的堡垒!”他吩咐手下:任何村子都可以抢,唯独来堡不能碰!
战斗结束,全村财产没受丝毫损失,相反还从强盗手里夺得从别处抢来的许多金银财宝。他们将这些钱物充公,作为经费置办武器弹药,请教官和拳师训练队伍,严加防卫。从此,来堡村变成了一个鸡不飞狗不跳、祥和平静的世外桃源。
高地保咧开嘴笑了。
夏老太爷捋捋胡须笑得更是开心。
大年初一这天,夏老太爷把于成龙带到后山冈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后生家,你深明大义,兼具侠肝义胆,今后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古话说:毛羽未丰,不可以高飞。为使羽毛丰满,你应增强学识修养。”
“太爷,怎样才能增强学识修养?”于成龙双眼紧盯着老人,专注地问。
夏老太爷手指着远方,慈祥地说:“你应该去省城太原崇善寺书院读书深造。那里出了许多有作为的人哩!”
二 乡试座师的话,如一盏明灯照亮他的心田
崇善寺的读书是紧张和愉快的。同学们纷纷为自己起名字。
我为自己起个啥名字呢?于成龙觉得,应给自己起个有宏大抱负的名字。他平常十分喜欢庄子《逍遥游》那种汪洋恣肆的文章:“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可是,同学中以鲲鹏为名字的不少,我干脆以北溟为字,既与别人不重,又比鲲鹏更有气势--因为鲲鹏都在其中活动哩!
他笑对同窗刘鲲和鹏飞道:“你们都在我的怀抱里了。”
刘鲲道:“笑话,难道你比我们俩都厉害吗?我们皆为举人,你仅是副榜呢!”
于成龙不服:“事业不以功名为准,不少状元还不如进士呢。历史上功名低者,比高者更有出息的事例多得是哩!”
鹏飞笑道:“别吹牛!”
苦学三年。于成龙将儒、佛、道三家精髓兼收并蓄。他踌躇满志地决定:再次向科举冲击。他想夺取乡试前三名,最好能高中解元。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高中,而是又一次名落孙山。
从省城回家乡,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走完这段路的。他觉得这段路,是那么的漫长。“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深秋的大地,玉米、高粱熟了,枫叶黄了又红了,一片丰收灿烂的美景。可是我的命运却如此坎坷!
他的心头呜咽了。
故乡的县城方山屹洞镇,很小很小,小得街头打个喷嚏,街尾就能听到。于成龙又饥又渴,刚走进一家饭馆,便碰到几个熟人。
“省城读书三年,这回一定高中了。我们该喊你举人老爷了吧?真是衣锦还乡啊。”说者还不知道于成龙落榜的遭遇,只一个劲地羡慕道。
于成龙听了,只觉得十分刺耳--有点讽刺的味道。他连连摆手,一句话没说,便空着肚子匆匆逃离了县城。
走回乡里,他来到街上唯一的一家饭店。馒头刚出锅。闻着那白瓷瓷、热呼呼的馒头的诱人清香,还有煤炉大锅里烧得烂熟的猪头肉的扑鼻香气,他当即掏出一点碎银,叫道:“来一碗猪头肉,一壶酒,四个大馒头!”
可连叫了两遍,也不见有人过来。
当他喊第三遍时,只见那正在拆猪头肉的小老板抬起头来,横了他一眼,甩过一句话:“你没看到我忙吗?咋咋呼呼的,就像县太爷下乡。”接着,又刺了他一句,“你以为我会像恭迎县太爷一样侍候你吗?真可笑!”
于成龙顿时呆住了。
自己上省城乡试路过这个饭店时,这位老板又是掇凳又是敬茶,还一定要陪他喝两杯:“我这猪头肉烧得烂熟,正好下酒;馒头也刚出锅,又香又好吃。”那时因为离家近,只七八里地,早饭吃得饱饱的,他哪里还吃得下?可老板却非要拖住他。“我真的吃不下。”他极力推辞,边说边走。可老板仍是紧追出来,用炊巾包着一块肥瘦适中、足有半斤重的红烧肉和三个刚出锅的馒头,说道:“以后发迹了,莫忘了我这个小老板……”
真想不到,老板的脸色竟变得如此之快。上省城乡试和落榜回乡的待遇,真是天壤之别啊。
他离开乡里,掉头往来堡村走。一路上,他又碰到不少熟人。显然,人们大多已知道了他已落榜的消息。只见有人摇着头,同情地说:“这么好的学问,怎么竟会不中呢?那省城三年不是白读了?银子不是白花了?”
他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熟人。但一路上众多的熟人不是说躲就躲得了的,一直等到夜幕降临,他才高一脚低一脚地回了村。
到了村口,他正想偷偷溜进家里,却在村口大榆树下停住了脚步。因为他看到了继母李氏和妻子邢氏,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都站在老榆树下。一家人正望眼欲穿地等待着他回来。
看到他,李氏安人连忙喊两个孙子:“你们爹爹回来了,快叫。”
“爹--”“爹--”两个儿子果然一声声如雏鹰呼唤般叫了起来。
天上的月亮被一层薄云笼罩着。于成龙连忙上前向继母李氏道:“娘,我回来了。儿不争气,此番又没考上。”说着鼻子一酸。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人到中年的他,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涌了出来,霎时模糊了视线。
“龙儿,平安回来就好,其他一切都不要紧。” 继母李氏从容淡定地说,然后吩咐两个孙子,“快帮你爹爹拿行李。” 两个孙子已是十多岁的少年,可以帮大人做点事了。大的背起那个大包裹,小的拿起那个小包裹,雀跃着往家里奔去。
看到儿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身影,于成龙心中十分内疚。从省城走时因心情不痛快竟忘了给孩子带点东西--连几块糖果也没带。
回到家,于成龙生了一场病。他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不想起来。
原以为太原省城崇善寺书院的三年苦学,能一举夺魁,苦尽甜来,可谁知如今仍然是青衫依旧。原因何在?在书院,论学问和人品,自己可说是有口皆碑,人人夸赞。先生甚至山长﹙即校长﹚,都预料他定能高中举人。整整三年,卧薪尝胆,还花了不少银子,到头来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名落孙山,他真想大哭一场。
继母李氏没有来催他,只是每天三餐叫邢氏变换花样,做了好吃的饭食,派两个孙子送过来。
继母李氏每天早早便出去串门了。就这样过了大约十天,忽然一天傍晚,李氏安人蹬着三寸金莲,一脸汗水地来到于成龙屋里,兴冲冲地说:
“龙儿,靠近离石州城的大武文楼,缺学问渊博的教书先生,你愿意去不?”
听到这句话,看到满头尘土、汗水涔涔、风尘仆仆的继母,于成龙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这些日子,继母是为他找教书的位置而奔忙呢!
这个书院远近闻名,紧靠州城,查阅书籍资料十分方便。更难得的是,教学之暇,可以去州城仔细观赏驰名三晋大地的汉朝画像石。以前为科举奔忙,一直没去领略。据说那汉阙气魄雄伟,题材丰富,画像栩栩如生,有什么虎食女魅、窃符救赵、四鱼云车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呢。对读书人来说,此处确实是十分难得的理想之地。
继母如此为我操心,我怎可再消沉!于成龙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进书房收拾书籍,并对邢氏道:“你给我准备衣服被铺,我明天就去大武镇教书。”
第二天一早,他挑了行李,便去了大武文楼书院。
教书的薪俸非常微薄。父亲虽然在京城,但很少寄银子来。父亲来信诉苦道:自己俸禄极低,京城物品昂贵,开支大,加之又要交际应酬,银钱上总是捉襟见肘。家里只好要成龙多操心了。
除父亲外,自己家中有五口人,哥哥于化龙家中还有四口人。他教书,身强力壮的哥哥在家种地,兄弟俩努力维持一家九口人的生活。日子虽不宽余,也还对付得过去。
一天,他正在教书,忽然山长叫他,说外面有家人来找他。
他一出书院门,便猛地见一个披麻戴孝的人奔到面前,只叫了一声:“叔,我爹走了!”接着号啕大哭。原来是侄子来报丧。
于成龙急忙赶回家,只见继母李氏一边用手拍打着化龙的灵柩,一边哀声哭道:“化龙,你怎么舍得丢下一双儿女,丢下这么一个大家,就走了!”说着一口气倒不过来,昏厥了过去。
于成龙连忙和妻子等家人七手八脚一阵忙碌,灌姜汤,掐人中,好不容易总算把继母救醒。于成龙想,此事还须先瞒住父亲。若告诉父亲,他怎能经受得起这丧子之痛?再说,父亲回来不但毫无益处,而且还要花好多银子,耽搁好多时间。想到此,他连忙找亲友借了一些银两,安葬了哥哥。
从此,全家生活重担都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他只得安排幼稚的大儿子干农活,自己则一边教书,一边趁寒暑假到深山挑炭赚点脚钱。
一个冬日,他从北武当山挑着足有二百斤重的一担炭往回走。这是一处从下往上的崎岖陡峭的山间小道,足足有五里地。有的陡峭处,身子站不稳,须一手紧紧抓住树根荆棘,才能往上爬。
“这成龙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又到省城有名的崇善书院学习了三年,却依然卖炭度日,这书岂不是白读了吗﹖”不少人摇头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