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经典今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心胸宽广,所以很坦荡;小人疑神疑鬼,所以常常心绪不宁。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之名言。孔子认为,小人没信念、没理想,不能超越物质生活,在精神上不能自我救赎,所以患得患失,而君子心地纯洁,“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活得洒脱。
今人理解的“小人”,是那些品德不好、心术不正的人。什么人品德不好?什么人心术不正?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如果判断的标准出了问题,难免冤枉好人。但人心里自有一杆秤,对于历史人物,在老百姓中口碑不好的,很可能就是小人一个。
南宋高宗时期两大风云人物,岳飞和秦桧之间,就有君子和小人的相对性在里面。君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重义,“君子喻于义”——这也是孔子的话。君子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都从大义出发,以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为重,所以可以容忍别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从这个角度讲,岳飞当然是君子。他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血战疆场,从一个士兵成长为将军,威震敌胆;他一心为国,在郾城大败金兀术后,他想的只是收复河山,迎回徽、钦二帝。
而小人的特点是重利,看重的是一己之私利,“小人喻于利”——也是孔子说的。为了私利,小人有时不惜冒犯公义,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专干坏事,此后,这种人当然内心不安,就像秦桧杀岳飞那样。如果秦桧是个君子,他应该站出来为岳飞分辩,就算他没这个血性,起码也应做到不给昏君当帮凶,不杀害忠良。但秦桧有不光彩的想法,就是怎么样让皇上赵构高兴就怎么样做。赵构容不得岳飞,使一个眼色,秦桧就明白了,给岳飞加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必欲置其于死地。明知这样做伤天害理,会被天下人唾骂,且骂名会流传千载,他还是要这样做——从这个角度说,秦桧确实称得上小人。所谓“小人常戚戚”,就是因为小人的想法不光明正大,见不得人,所以小人的内心总是惊恐不安的——不管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得意忘形。
慧眼看经典: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做“自己没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做个真君子,也许捞不到什么好处,但却良心平安,就算吃点亏,也比那些成天算计别人、时时提心吊胆怕遭天谴的“小人”活得有滋味,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