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宗看了众学者的奏章,沉思了片刻之后转向史弥远问道:“众学者虽说言语间有些偏颇,但其提议却也有些道理,只是改变科举制度一事又牵涉甚多,倒不能太过草率了,众聊以为该当如何?”他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征求众人的意见,却是对史弥远一人说的。
旁边一人站了出来道:“皇上,臣认为此举万万不可,科举是我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况且目前的科举制度已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应试,比起以前有了诸多改进,倘若要对其进行改变,恐怕将动国之根本,请皇上三思。”此人正是监察御史李知孝,按原史书中所记载,这李知孝与宣缯﹑薛极、王愈、盛章等人被归为史弥远的亲信,同时李知孝为排斥异己,还与梁成大﹑莫泽等人联合起来﹐又被称作‘三凶’。当时有大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胡梦昱等群起论之﹐皆遭史弥远一党窜逐。
吏部侍郎聂子述也站出来道:“李御史所言甚是,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与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这才使得民间文风日盛。王安石大人当时也曾试着取消诗赋、帖经、墨义,而专以经义、论、策作为考核标准,后经多次实践也被认明为不可取,而如今的科举考试内容又重新回到以前的方式,就证明有其存在的道理,况且现在的考试又偶尔会加入经义、论、策的内容,已算是极为全面了,因此臣认为,考试制度万万不可随意更改。”
众人一时议论纷纷,又听理宗道:“众卿稍安勿燥,其实众学者的提议并非要将以前的考试内容尽数去掉,而是要在其中加入数学、物理、化学等几门新的科目,再说也是因为众学者从了李不伟的讲学之后,才有了此次联名上书,不如听听李卿的意见。”正是李不伟的讲学促成了此次联名上书,众人听闻理宗如此说来,一时都齐齐望着李不伟,看他有何说法。
李不伟略一思索,道:“皇上,科举制度自唐代就已存在,到了现在仍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可见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今事易时移,却也不可一味地效仿古人,众学者提出在考试内容中加入数学与科技知识,也有其一定道理。大宋的冶炼、铸造、机械、加工、纺织等技术已超过别国甚多,只是一部分技术精髓仍然掌握在一些民间工匠的手中,而一些化学物品的制取又多为方士所精通。皇上与众位大人想必也见到了火炮的威力、望远镜的神奇、以及电动机的精妙,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制造出来,全得益于众学者所说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知识。臣固然可以将这些知识尽数传授与众学者,但如果这些知识被我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拒之门外,试问过了多年以后,还有没有人再对此感兴趣?即使有,恐怕也只在民间流传。因此臣的意见是,皇上不妨考虑众学者的建议。”
理宗沉吟道:“李卿所言甚是有理,只是科举涉及到我朝官员录用,如要改变却也需慎重行事。”
旁边又有一人站了出来,众人一看,原来是丞相史弥远。史弥远道:“皇上,其实科举考试自唐代就已存在,如今我朝又对其进行了多项改进,例如现在的考试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又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另外在考试时实行糊名和誊录,也大大减少了徇私舞弊等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我朝的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较唐代之时做了较大的改进,原来的进士科考帖经、墨义与诗赋,本身就存在许多弊病,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学而无用。太宗在位之时已发现这些弊端,这才着手于科举改革,我朝现在的考试制度正是沿用了太宗当时的体制。想当初太宗之所以改革旧制,也是为了适应我大宋朝当时的状况,如今我朝既然面临同样的情形,再次改革倒也无可厚非,只是其中又要把握一个度,不能改得太过了。”
众人一时讶然,心想史丞相竟然也支持这李不伟的说法,这可真是奇了,又或许丞相另有安排?众人一时惊异不定,又听李不伟道:“丞相所言甚是,虽然目前需要做一些变某,但原有的一些考试内容却也拼弃不得。例如,作为地方的治理长官,倘若没有渊博的学识,又如何得以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呢?臣有一提议,便是在将目前的选拔人才方式进一步细化,有志参与朝政或治理国家的,便专攻经义、策论,对于那些准备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则专攻科技一类,如此便可两全齐美。”
又有人问道:“李大人方才所言倒也有些道理,这些专攻经义、策论之人,日后自然可以步入仕途,或者至少也能成为一方官职。可这专攻技术之人,却大多不适合做官,只能在在官办的研究机构中有所作为,又或是回到民间作坊,如此一来,又有谁愿意放着官不做而去研究这些技术呢?”
李不伟笑道:“这便是问题的关键了。想当年沈括大人不也是在多处任职,或为文职,或为武职,与技术自然沾不上边,可《梦溪笔谈》却是沈大人多年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科技与策论本无矛盾之处,二者甚至还有相辅相承之效。”说到沈括,众臣一时都无言以对。沈括可以说是科学通才,他先后任主簿,县令、司理参军,司天监翰林学士,甚至带兵征讨辽国,虽说晚期与苏轼有过一些*的不愉快,后又被贬职,但提到其学术,众人无不佩服。
李不伟又道:“如今民间的生产多为手工作坊,百姓制造出来的商品又多为自用,除了一些大型作坊外,许多商品只限于在当地流通,可以称之为自给自足。但众位大人试想,倘若我朝的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将生产工具加以改进,便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如此一来,百姓自然较以前更为富裕,我大宋的国力也自然更为强盛,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众人一时沉默不语,又听理宗道:“李卿说得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嗯,此话总结得恰到好处。方才李卿说到要将选拔人才的方式进一步详细划分,其实朕也觉得此举可行。目前的学术传播途径颇有不畅,如今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民间工匠,大都是以师傅教徒弟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方式显然有所限制,使得一些技术无法广泛运用。朕与史丞相已商议过了,丞相以为,目前应该开设一个大型的学堂,集全国各类人才于一地,再将各种学科详细分类,由专业的教师进行讲授。这几个月以来李卿讲授给众学者的知识,以及凭借这些知识制造出来的器具,朕与众卿也已见到一些,但过得几十年之后,目前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已不在世上,试问又如何让这些知识能够全面地流传于后世呢?不知李卿对此有何看法?”
李不伟忙道:“皇上,臣也认为开设一所普及科技知识的学堂已是势在必行,而学堂之中还须具备各种实验室以作为研究之用。学堂中讲授的学科,臣已有了一些计划,而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目前的众学者中选择。至于学生的来源,可以在随后的每年,从大宋民间招收一批有识之士,再以二到四年为限进行学习,如果考试合格,便可授予证书,而持有此证书者自然可以优先进入朝庭的各种研究机构。倘若有人不愿进入官方研究机构,也可以凭借这些知识在民间有所发展,如此一来还可以将民间的各项技术带动起来。”
李不伟所说的,自然是参考后世的大学模式,然后结合当时的情形所提出来的一种方案,众人一时都已听得呆了,又听李不伟道:“这个学堂可以称之为大学,意为我大宋朝在科学技术上的最高学府,但其学生来源,却要更多从年青人之中选拔了,因此臣又有一提议,皇上可以在全国找几个试点,开设一些学堂专门讲授一些预备知识,这些学堂可以称之为中学或小学,也就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正所谓教育要面向未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话音刚落,忽听有人喝彩道:“说得好!好一个教育面向未来!”众人一看,原来说话的正是史弥远,他这几个月对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震撼已有体会,原本也是想着大宋朝应该重视技术学科,如今听了李不伟的一番教育理论,不禁为之喝彩,又道:“只是李大人有没有想过,要建造如此一座大学,所需的人力与物力却也不是小数目,不知李大人有没有考虑好解决的办法?”“这……”李不伟一时语塞,在他想来,自己只负责提出建议,而钱的问题自然是皇帝与朝庭的事,如今听史弥远这么一问,也不禁呆在当地做声不得。
李不伟正在想着说辞,只听史弥远又道:“皇上,李大人来到临安半年多,已先后为大宋军中装备火炮近二十门,而且另有电动机、望远镜、摆钟等精妙仪器问世,可见其学识渊博,若要造出更多的其它器具也是理所当然,但臣近日又与几位大人商议了一下,觉得目前的当务之急却是兵器的制造与军队的建设。”众人听了又是一阵意外,均想这不是正在讨论开设大学之事么,又怎么突然说起兵器制造了?理宗听得也是一怔,问道:“史丞相,我大宋虽说已多年未有重大战事,但在北方尚与金国小战不断,而且又要在江北剿灭李全等匪众,军中从未停过练兵,不知丞相所说的军队建设是指何事?”史弥远道:“皇上,我大宋官兵虽一直坚持练兵,却主要是为了防止金兵南下,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收复江北失地。如今蒙古与金国正在北方交战,大宋自然可以获得几年的休养时期,此时我大宋军中已开始装备火炮,自然可以大大增强军队的战力,但臣认为还应该再加快速度。万一北方战事平定,金国与蒙古不管哪一方获胜利,大宋朝都将要面临新的战事,如果在此之前我军仍无足够数量的火炮装备,恐怕到再有先进的技术,也难以抵挡百万骑兵的长驱直入。”
史弥远此言一出,众人心头都是一震,均想眼下虽然金国与蒙古交战正酣,可金国也经常在长江一线骚扰不断,甚至有几次还差点大规模交战。抛开此事不提,倘若金国与蒙古战事平定,又或是哪家彻底败了,恐怕大宋要收复江北更是无望,不仅如此,到时还会卷入新的战事,如此一来这火炮倒真的是要加紧制造了。李不伟也是听得心急,心想这火炮的制造速度是该加快了,免得到时突然开战,自己空有制造兵器的知识,却因动手晚了而使得兵器数量不足,从而导致战败,这可真是冤枉死了。只是史丞相为何突然说起火炮铸造一事呢?莫非是……
李不伟突然想得明白,忙道:“皇上,史丞相所言极是。依目前形热来看,大宋与金国开战势在必行,倘若到时造不出足够数量的新式兵器,臣就是知道再多的兵器制造方法也是枉然,因此兵器制造应该加快进行才是。但是,如果要实现火炮与其它兵器的批量制造,就目前的加工工艺、原材料供应、制作人员的水平来看,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要将火炮大量在军中大量装备,自然也要改进火炮的制造技术。因此臣以为,只有将实验室建造起来,才能够设计出更为先进的加工工具,找到更为合理的冶金方法,最终实现兵器的大批量生产。当然了,这实验室自然也需要有人加入才行,否则以臣一人又如何能将诸多技术研究得透?因此这大学也是需要马上成立的,只要有了技术人才,臣就可以将这些人运用起来,等到大宋朝有了大批的技术人才之后,到时别说是火炮,恐怕会有更多新式的兵器将被研制出来,而目前的火炮,自然也将被新式火炮所取代。”
李不伟如此一说,众人忽然都明白了目前的形势,原来史丞相也是支持大学与实验室的成立的,看来前面所说的武器装备也是随便找个说辞罢了,如今既有史丞相出面支持,而李不伟的提议又不触动科举的根本,新建的大学又只是科技人才的培养,这倒不便反对了。
理宗此时也已想得清楚,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就按李卿说的办吧,众位大人协助李卿进行学校与实验室的建设,再从六部中再挑选一些学者加入。至于建造的费用问题,就请史丞相多多操心了。”
李不伟心中大慰,心想如果有了大学与中学,大宋的科技从此将会得以迅速地发展了。其实。然而,以后的事实证明,李不伟想得太过简单了。
……
大学的校址选到了距离海边三十多里的一块平地上,而实验室却是靠近海边,这两处地方离临安城已是极远。李不伟之所以将地址选在海边,是因为他觉得这里容易实现大件物品的海上运输,而且以后如需造船或者码头,在海边也极为方便。另外,这附近还有一个瀑布,虽然水量不大,但足以驱动简易的水轮机了。
按照李不伟的设想,大学的名称就叫做临安大学,学校中开设数学、机械、化学、工程、材料五大学科,所有的教师都从众学者中考试选拔。另外,学校还建有宿舍区、图书馆、实验室等等,当然这里的实验室只限于大学内部使用,与李不伟自己的实验室又是两回事了。李不伟将自己的实验室称为皇家实验室,距离学校有十多里地,占地面积比学校还大几倍,原是皇家狩猎场的所在。这个狩猎场中有一座山庄,本来是皇帝打猎时休息之用,众臣刚开始极力反对将这山庄划为实验室,但在理宗的一再坚持下也只好作罢。李不伟将山庄中的一部分房屋改为力学、电磁学、化学、材料等多个室验室,只是这些实验室占地不多,因此还有一半的房间都是空的。实验室虽然大部分设在皇庄之中,但其占地又远不止于此,在皇庄外面的一大片狩猎场也划为了实验室用地,李不伟准备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在这里建造一些工厂。其实李不伟这个想法固然算是超前了许多,只是没过多久,他又发现仅仅在实验室中建造工厂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因为实验室的建造最为优先,因此众工匠大多被分配到了皇庄外的工地上,而从这开起,皇庄内的几个主要室验室也正式开始运转了。实验室所处的地方,北面与东边都是大海,从开始修建的第一天起,这些地方早已被层层封锁起来,外人是万难进入的。为了防御海上的入侵,李不伟又在海边预留了多个炮台,按他的想法,这里的研究将是绝对的机密,一些重要的工具或器械都将从这里生产,因此安全性当然要排在第一位了。
此时辩理院仍然作为讲学的主要场所,但李不伟一心在实验室上,因此讲学的工作便安排给了第一批那一百名学者。至于范文进与徐永红,李不伟又交给二人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去制铜厂调研一下,看看能否找出铜丝的批量制作方法。同时,这二人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找到合适的绝缘材料,从而制造出绝缘电线来。其实李不伟也不知道目前的技术条件能否制造出绝缘材料,因此他只是在《大百科全书》中查了一些绝缘线的发展史,又简单地告诉两人一些方法,至于到底如何制作,李不伟已无暇考虑,只是要求一定要让铜线绝缘。因为这两人已知道简易电池的制作方法,所以要测试电线是否绝缘也不算难事。当然了,李不伟还不忘又补充几句,有两种材料叫做聚亚胺聚脂与聚胺基甲酸脂,只是因为这两种材料都是合成类树脂,自然不可能天然形成,他又交给二人一些详细的合面树脂制作方法,然而其中用到的一些材料显然又无法制取,例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等等,但李不伟也懒得再多考虑,心想也许这二人运气好,能将几百年后的东西制造出来也不一定。
这一天,李不伟终于忙完了实验室与临安大学的整体规划设计,忽然又想起前些日子曾交给杨万景的任务,此时已过去了两个多月,想必杨万景也该有些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