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臣认为目前应将教育列为首位,臣根据以往所学,将这些学科暂时分为数学、物理、化学三大类,再加上地理、天文、农业、矿冶等辅助类。而其中物理与化学这两门学科对我大宋的发展至关重,因此臣又将物理细分为力学、运动学、机械、材料等,另外再加上土木建筑。
上述所有的学科都将以数学为基础,但因为所有的准备才刚刚开始,因此臣将从数学、力学、化学、材料着手,请皇上挑选一批在数学、土木工程、以及机械设计方面有专长的人员,臣会将自己所学尽数讲了出来。虽然臣也知道,众位学者都是饱学之士,但臣认为自己所学的又有些新的内容,如果得到众位学者的支持,又对臣的知识认可,便可由这批学者分别教授于其它人员,如此过得一段时日,我大宋便可有近万人掌握了臣所学的浅薄学术。
……
另外,据火炮场的杨大人所说,现有的火炮仍需改进,目前实心弹最大有效射程为四百步,散弹为两百步,又因为铸剑厂规模有限,因此还请皇上成立专门的火炮厂,增大投入,增派人手。同时,目前生产的火炮也必将在我大宋军中广为装备,因此臣大胆请求皇上另在军中挑选一批将官,常驻火器厂参与设计和制造。如此一来,工匠的技术加上将官的临战经验,必然能造出更加适合我大宋军队的兵器。
还有,臣还需印刷一批书籍,目前臣已有了一些册子,这些山子将交给工部批量印刷。并且为了以后研究与制作的统一。
最后,臣所提供的有些技术资料当归为绝秘,有些部分则可在民间流传,这些属于绝密的部分,请皇上在挑选人员时全面考虑,绝对不能将这些技术资料外泄出去。
……
这一本奏折足足有十多页,里面用词多为现代语法与古语混用,语气中又不似其它奏折一样充满恭敬之意,理宗看得又觉深奥,又觉言语有趣,便让人大声地念了出来。
众臣听得这奏折内容如此之多,而所说的学科又大多未曾听说,一时都默不做声。其实众臣虽是饱读诗书,但大都读些如何治理国家的圣贤书,对于科技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如今听得李不伟所列出的一些学科,众人心想既然李不伟现在已算是科技部的人,今日所提的这些要求也不算太过分,又见理宗显然已是默许,这些人都准备保持沉默,或者说至少不会反对。而史弥远一党众人,由于上次李不伟的提议得到了史弥远的支持,因此也不妄加辩驳,一时齐齐向史弥远看去。
史弥远听了李不伟刚才的奏折,也是暗暗心惊。心想这李不伟的奏折中所提到的学科,大都闻所未闻,有些听其词义似乎能理解,但估计肯定不是那么简单。但看这奏折中写得又极具逻辑,心中也不由得有些佩服,思量了一下,道:“皇上,臣认为李大人所奏的也不无道理,而且此举也不会动了我朝根基,倘若失败了也只是浪费了一些时间而已,请皇上自行定夺。”
史弥远这话的意思理宗自然明白,意思是说这事我也说不准,但李不伟这人又极可能真的懂得如此多的知识,倘若此时反对的话,弄不好又会招来一些人的非议,等到他真的失败了,到时再算帐也不迟。理宗既已想得明白,又听史弥远交由自己定夺,不由得大喜,道:“既然如此,此事就由李不伟负责,六部尚书须得积极配合。另外,如果需要其它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相关人等也要全力配合,至于这教学场所,便暂定在辩理院吧。”
其实理宗听了李不伟的奏折也是将信将疑,心想大宋朝除了沈括,还未有一人能同时掌握如此多的学科,这李不伟看年龄也不到二十岁,又如何能与沈括相比?但此人前些日子所做的事,却又无法让人不刮目相看,此时我的皇位未稳,倘若他真的能办成一些事,岂不算是我的功绩?
几人各怀心思,又孰不知李不伟也有自己的想法。李不伟写这道奏折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如何写得又能让众人信服,又不会被人怀疑自己的学识从何而来,又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后来李不伟发现此事根本无法两全,因此他索性又赌了一把,直接将一些科目明确地写了出来,又声称自己就精通于此。心想万一有人问起的话,我便说是从师父那里学来的,至于师父么,早已死了。其实李不伟对自己的做法多少有些担心,但思索再三,他认为还是值得冒险,倘若真的促成了此事,便会彻底改变大宋的历史,即使不成,大不了再回到徽州便是,难道还能因为不同意我的想法,便将我定罪么?
其实李不伟想得有些简单,倘若其中的一些言论真的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恐怕不是定个罪这么简单。但好在有他前日的表现,又正逢理宗与史弥远的微妙关系,因此才能得逞。
此时,既然得到了理宗与史弥远的支持,李不伟便放下心来,虽说教学场地还要些日子才能准备完善,但李不伟知道自己一点也轻松不得。这几日间,他在工部、兵部、吏部转了个遍,一来是拜访这些尚书、侍郎大人们,二来也需要在这些部门挑选合适的人员进行培训。因为有皇帝与史弥远的支持,众人倒也没有为难,对李不伟都是十分客气。但李不伟却有些头大,因为自从来到宋朝之后,他还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交际,更别说都是些朝中大员了。
虽然朝会之上无人反对,但事后李不伟却遇到了不少麻烦。先是几乎没人愿意来听自己讲课,后来李不伟又将此事禀报与理宗,这才陆续有了一些名单,又过了十多日,才勉强凑足了一百人。
这一百名学者有好几十人都来自六部及下设部门的人员,有极少数甚至是各部的仆射之职,还有的是各部所辖部门的精英,有精于土木工程的,有精于水利工程的,有的则是在天文地理上的绝对权威,当然也有在兵器制造上的行家。这些人突然接到命令,又听说有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青人要来讲学,无不觉得是一种羞辱。众人一时都论议纷纷,都觉得如此做法有失考虑,更有些人完全持反对意见,其中以司天监范东来为首的一批人更是激烈反对,参与反对的总共二三十人,以范东来为首,向理宗联名写了一道奏章。
这道奏章的大概意思是,当今大宋朝的科技已相当发达,领先金、蒙古等国甚多,而沈括所著的三谈中,已全面讲述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将这些学科教授给更多的人,而不再需要新的理论了。
范东来所说的三谈,其实是指沈括的《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理宗看到这道奏折,一时也不好马上驳回,因此上便压了下来。
其实当时在《梦溪笔谈》问世后,受到学界的极大重视,不久即被刊刻印行,这一点理宗也是很清楚的,而沈括当时也曾任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但事到如今,理宗也只有暂时压下奏章,并且通知李不伟尽快开课,也许这批人听了李不伟的讲课后会有所改变。
李不伟得知此事,倒不觉什么,其实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只是李不伟还不太清楚梦溪笔谈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因此李不伟一回家,便翻开大百科全书。此时他的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已用完了,因此李不伟只有在书上翻着看了。
等到李不伟查到〈梦溪笔谈〉这一节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这套巨著仅仅是在几十年前才完成编写,此时沈括已逝世一百多年,但笔谈中所讲的科学知识却已是当时最新的,李不伟再细看下去,心中更加震惊,对沈括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古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李不伟震惊之余,又继续看了下去。原来沈括在24岁时曾任沭阳县主簿,当时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后来他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到了中年,沈括还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为了治理汴河,沈括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他采用“分层筑堰法”,测得开封和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地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方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万七千多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可见,沈括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李不伟看到此处,不禁有些呆了,心想宋朝时竟然能将海拔位置计算到寸的精度,这简直是不可想象。再往下看,却见书中还介绍道:
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后来元朝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沈括的改进基础上产生的。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此外,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沈括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他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在化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时候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他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形状、潮解、解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他还讲到了金属转化的实例,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物理现象。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他还联系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点,做了类似的解释。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
后来,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为古代地图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对医药学和生物学也很精通。他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治愈过不少危重病人。同时他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并且能够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他曾经提出“五难”新理论;沈括的医学著作有《良方》等三种。现存的《苏沈良方》是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附入《良方》之内合编而成的。
……
《大百科全书》中对沈括及其著作还有其它说明,李不伟更多关心的却是科技方面的知识,待看到此处,李不伟对沈括与《梦溪笔谈》已是大概了解,只是他一时没有想到宋朝时的科技竟然已发展到如此地步,而沈括所研究的学科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内容之精,让李不伟大为震撼,心想自己如不是从现代带来一套《大百科全书》,虽然比起常人要略为懂得多一些,但要比起沈括这等全才来说,相差得何止是十万八千里。
李不伟一时为沈括的事迹与知识所震惊,他此时已是激动难耐,只觉得胸口中压抑着一股力量必须要爆发出来,他忽然忍不住想放声大笑,谁知刚一开口竟然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周依依等人闻声赶来,见李不伟神情有异,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何可,又不敢相劝。李不伟大哭了一阵,突然又觉得庆幸自己来的正是时候,此时沈括的学术著作刚出版没多久,再加上宋朝的科技与加工工艺超出自己想象太多,如此一来,以后许多科学研究要进行起来就容易多了,有朝一日自己终究要超过沈括对科技的贡献,想到此处,他突然又放声大笑起来。
周依依见李不伟先是大哭,忽然又是大笑,一时惊得呆了,站在一旁手足无措。过了一会,李不伟已恢复了平静,他见周依依如此神情,知道是被自己刚才吓着了,连忙走过去说道:“依依,我没事,只是看了一些东西后有些激动。”
周依依听得将信将疑,又待了一会,也未见李不伟有何异常,她这才放下心来。
李不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这姓范的既然要与我为难,甚至还搬出了《梦溪笔谈》来,那我明日便要前去会会此人了。”
(注:此章过于YY,但为了故事的情节,主角必须得逞。通常需要好几章来写此事,但本书不以此为主,便使用快速法,让主角一次成功。另,建议大家注意一下文中所写的《梦溪笔谈》,其实宋朝时技术发展得很厉害,并不似人们想象的那样,以为古代的工艺与技术什么也干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