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柔弱、单调,而与众多植物共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叫“共生效应”。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支撑一所学校发展的不是哪一位教师的个体能力,而是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教师之间经验、技能的分享,使之结成“共同体”,有利于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工作效能最大化。
1. 教师论坛 我们经常性地进行教师论坛,每次一个主题,老师们或谈自己在教改中的探索和收获,或讲述教育教学故事、或进行读书演讲……老师的典型经验和教育教学艺术,启发了更多的老师运用新观念、新思路艺术性地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不少老师都喜欢教师论坛这种形式,认为既给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又能互相启迪,引发思考。
2. 网上交流
校园网——我们学校的校园网主要有三大板块内容:一是最新文章;二是学校管理,包括政务公开、校长荐文、上级来文、班级天地、学生园地、校园动态等栏目;第三是教育研究,包括备课资源库、精彩课堂、构建知识树、小课题研究、培训原地、书海拾贝等栏目。
通过如上栏目的设置,为加强校本教研提供了交流平台,有效地进行了网上集体备课、评课、教材研读、课题研究、外出学习交流、读书感悟沟通。
密水教研网——密水区内的教师,特别是共同体的网上送课,联片教研区的教材研读,各校的老师通过教研博客的教研预约、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班主任、文学世界等栏目,发布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料与他人分享。
康成书院网——教师们与高密市内的教师围绕着“读书、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相互沟通、学习、共享、共赢。
为推动老师们积极参与“教育社区”活动,我们特别制定了“东关小学关于康成书院的投稿评估细则”,以评估计分的形式使之制度化。
3. 名师工作室
名师就是我们身边的专家,依靠名师的“传帮带”我们就能带动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我们通过名师讲座、出示范课、名师点评、专题指导等形式充分发挥我校首届高密名师王英老师的辐射作用,成立王英老师教学研究工作室,带动年轻教师迅速提升。
四、建立反思制度,让教师在反思中成熟
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所以我们很重视教师的反思行为,
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反思方式:
1. 课前与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多倾向于教学设计的共性,常常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照本宣科是难以实现课堂高效的。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推敲、斟酌,可以根据需要在教案上涂改、增删,形成适应师情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教案实施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得到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感等反思也记下来。这些困惑、心得正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一个个阶梯。为了督促教师个性设计与反思,学校对教师的教案及反思每月举行一次展评。
2. 即时性反思。教师人手一本“教学随笔”,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记录精彩的教学片段,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写下自己的教学随想、教学日记、教学故事等等,把自己教学的足迹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
3. 终结性反思。反思自己一学期的工作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内容分教学方面和素质方面。教学方面又包括教学设计、管理学生、促进教学、学生评价;素质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参与共事、反省与计划。这几个方面分别从优势与不足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不足,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五、建立考核制度,让教师在激励中升华。
根据“木桶理论”,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成为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是每一位老师也都是较长的那些木板。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的自身价值得到及时认可,体验到成功,享受的愉悦。
为确保考核的客观公正,我们坚持“靠机制创造公平”,靠机制把“复杂”理顺为简单。创建一个科学的、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就等于在校园里摆放了一架“天平”,这架“天平”能很阳光的称出每个教师工作水平的高低,称出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快慢。
六、取得成效
通过以上制度的引领,一是提高了老师的师德水平。教师以敬业爱生、奉献负责、民主宽厚、自律进取,不断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多位老师被评为高密市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二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不断乐于读书,勤于学习,拓展了知识视野,更新了知识结构。老师们不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而且尝试着编写教材。编写了语文校本课程《学海泛舟》2册、《金苹果英语》、《校园童谣》;在编书的过程中,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三是强化了教师的合作意识。教师能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研究成为老师们的日常教学行为,集体备课、听课研讨、问题研究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习惯,大家深感集体智慧的强大,更乐于相互交流探讨。四是增强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能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问题接着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使思路更明晰,思维更开阔。真正成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者,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
(教育管理论坛的讲话)
大力倡导读书 提高文化素养
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我校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型校园,创建学习型学校。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整体着眼,点面结合,营造书香氛围
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书香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资源部、课程部、学生部、图书室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认真务实地将“创建书香校园”的各项活动落实到点、贯彻到面。
一是学校图书室全天开放,随时借阅;二是班级中建立了图书角全天开放;三是设置室外图书橱全天开放;四是倡导建立家庭书架,学生在家中可以随时阅读,全天开放。
1.“超市购物式”借阅。我们建有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共藏书83600册,分类有序排架,便于借阅。课程标准合理规定了各年级学生阅读量,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为此,除了组织学生轮流进阅览室上好阅读课外,要求图书室全天开放,实施"超市购物式"借阅方式。课余时间,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随时到阅览室借阅图书。学校制定“书香校园”计划,鼓励学生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举办读书节、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2. 拓宽阅读环境的层面。学校在班级中建立了图书角和图书橱,组织学生根据学校要求,把家中的一些优质读物带到学校来互相交流;同时学校购买一部分,图书室借出一部分,多方结合,充实班级图书角和图书橱,建立学校、班级、个人图书储藏交换网,确保班级图书量达每人2本,“班级图书角”和图书橱全天开放,选定一名阅读课代表,负责图书借阅、整理、保管等工作。
3. 倡导建立家庭书架。在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搞好班级图书角的建设,通过对班级优秀图书角的评选,来鼓励各班充实班级阅览内容.为了把阅读活动引向课外,使每个家庭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的文化氛围,我们还倡导建立家庭书架.让图书室变成一个流动的、全方位、开放式的网络化机构。
4. 加强阅读课的指导。各班级每周有一节阅读指导课,分别到阅览室或在教室里进行阅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或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阅读指导课由年级集体备课,统一教案课后组织交流、评议,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课型:一是推荐读物课。由图书管理员或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订购的优秀读物,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并将阅读活动延伸至课外。二是阅读方法指导课。旨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读书,培养良好读书习惯。三是自由读书课。学生根据图书室的图书资料自选内容阅读。四是阅读汇报课。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交流时畅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以求达到信息的共享。五是阅读欣赏课。由教师选择文质兼备的文章,组织学生品评鉴赏。
积极健康的“书香”活动寓教于乐,切实引导学生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小处入手,多样活动,培养阅读情趣
资源部和学生部紧密配合,力求从小处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1. 组织评选比赛活动。在班里有“读书之星”评比栏,全校有读书之星光荣榜,大力表彰爱读书、多读书的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美文朗诵”比赛、“好书伴我行”演讲比赛,通过小星星电视台现场转播比赛实况,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读书所获、读书所感、读书所悟,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2. 举办“图书捐赠活动”。“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拿到班里,互相传阅,从而读到更多的好书;开展“爱心接力好书大捐赠”活动,与联谊小学手拉手,共读书,同成长。
3. 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我们要求三至六年级学生每人一本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且举办“怎样写好读书笔记”的专题讲座,规定了各年级段的读书笔记的要求和数量,并要求教师做到读物落实、阅读数量落实、阅读质量落实、评比活动落实,每月一期"读书笔记"展评,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学生予以表扬鼓励。
4. 开展“办手抄报”活动。学生自办手抄报,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通过博览群书,吸取营养,充实手抄报内容.学校定期组织展示评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办报质量,而且也促进了读书活动的开展。
5. 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我校图书管理人员每周还承担一节兴趣小组活动课,配合语文活动的开展,及时向学生推荐新书,介绍各种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在写好读书笔记的同时,还组织学生自制“知识卡”,内容包括名人名言、知识问答、知识百科等等.每月选出优秀“知识卡”,展示于阅览室外的橱窗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6. 改革语文作业设置。要求各班小作文训练,重点围绕课外阅读的内容,以写“专题作文”为主.同时要求,语文家庭作业中必须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时间,减少书面训练量。
“好雨润物细无声,书香沁心益成长。”学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舞台上生动活泼地学习、争先恐后地表演、身心自由地发展,焕发了灵性,开发了潜能,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创造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以身立教,率先垂范,共享读书快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体教师身居教学第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义不容辞.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一本活生生的大书、好书,理应成为阅读的旗舰、知识的海洋、生活的楷模、精神的支柱。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我们大力开展教师读书工程,学校拨出专项经费购买了教师爱读的书籍,创造条件让教师沉下心来,好好读书,读点经典,读点名著.这既能增加人文底蕴,促进“精神发育”,又能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通过读书活动既培养了教师文化素养,又丰富了教师精神生活。阅览室全天候为老师开放,供教师阅读或借阅。每个学期初,学校都坚持为每个教师赠送一本书,这已经是保持了多年的惯例,如《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学生第二》等。教师读书学习后,还要写读后感想,评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发到校园网上展示交流。开展读书演讲活动,把自己的感悟、收获与大家交流。要求全体任课教师至少自定一份教育教学报刊,业余自学,探究教育教学艺术。多种形式结合学习,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手中还有文本剪辑本,电脑中有资料下载包等,每人都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料。现在,读书交流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感到多读一本好书,多得一份经验,多增一份智慧,多添一份力量,多享一份幸福。大家在读中学、读中教,与书为友,童心永存、激情永葆,为学生的成长、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四、家校联手,齐心协力,共建读书工程
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和个性的生成,只有学习的家庭才是健康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快乐的家庭。我校把学习家长课程与构建学习型家庭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家庭,优化家庭育人环境"的研究课题,让学习成为家庭成员的习惯,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家庭成员的第一需要。
1. 家长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孩子房间的布置:大大的书柜一伸手就能拿到想要的书;两张书桌相对放置,用于面对面的学习,书桌上放着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墙上挂着黑板,用于讲题,也可以画画,或者写写自己的心里话。
2. 营造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氛围。家长以身示范,带头读书、到网络中查阅资料,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扩大阅读的范围,从经典童话到世界名著,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少儿百科全书。和孩子一起到书店选购图书,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询问孩子学到了那些知识,并给以肯定和赞许。读后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体会,让孩子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 举行读书征文活动。让家长将自己和孩子共读书共成长的体会、做法写下来,每学期末举行一次征文活动,评选优秀作品,予以表彰推广。
4. 评选优秀学习型家庭。每学期期末要组织评选优秀学习家庭,学校召开表彰大会,并做广泛宣传,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学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