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节刚过,一列全是软卧车厢的火车正急急地向北驶去。从车头处传出的尖利啸声立即让群山轰鸣,使山峪久久地震响起来。这是满载着省里几百名代表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会议的专列在奔驰着。赵志清、杨永志、赵志明都被选为了人大代表,几个人正面对面地坐在铺位上畅谈着这些年来改革进程中的感想,他们是带着全区五百多万人民的嘱托去参加本次人代会议。他们将和中央领导一道讨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商定全国的大事。
送他们去省里集中的当天,回水坨村人敲锣打鼓,欢天喜地把三人送上了去省城的汽车。这件事让回水坨村人感到特别荣耀,脸上有光。他们一个地方就出了三个全国人大代表,这在全中国、全省、全县都是没有过的先例。人们就这样互相炫耀着此事,就像自己当了代表样高兴。说是回水坨村人祖坟上都长了弯弯柏树,才会有这样的奇迹出现,露足了面子。
目前,回水坨村已有五六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它们是龙门山牌矿泉水厂、好味道牌方便面厂、山夫牌白酒厂、时代家具厂、双秀服装厂、水泥矿料厂等,产值达到三四千万,利税上千万元。企业一直生产、销售两旺,回水坨村人天天只需用筐去装这些鸡生出的金蛋。
前两年由人事部门招来的十几名大学生,现在已是新农集团公司各部门的负责人。企业的生产效益之所以这样好,是跟这批大学生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村里分别给这些业务骨干分了一套别墅式的房子,让他们定下心来工作。
现在村里实行了养老制,普通村民男满六十岁、女满五十五岁,每人每月可领到养老金两百元,菜油两斤、大米二十斤、白面十斤、鸡蛋三斤。户口在村里的人,小孩读书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个人的医药费用全由村里负担。公路以东的土地也集中起来由村里组织人统一耕种,像在村工厂上班的人一样领工资。山上的那些丘陵地,全部退耕还了林,种上了一排排树龄长,结果期长的板栗、核桃等果树。还养有蜜蜂、奶牛、猪、黑山羊等。总之,回水坨村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欢雀跃,真正过起了幸福日子。
人代会结束回来后,向忠民将调任省里做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中组部已派人下来和他谈了话。赵志清也将调地区任副专员。杨永志呢,被提升为副县长。他的乡长职务由赵志明接任。乡党委书记张明山按组织上决定,到县人大做了副主任。张建林当了万山乡的党委书记。杨永国也调到县政协任了个部门的头头。赵志军担任了绿色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兼新农集团董事长。
绿色工业园区书记一职,乡上推荐由肖兰英出任,已报上面审批。柳入江升任成新农集团总经理。杨永刚早就是解放军的一名师长。柳刚前些年也调去了地区水电局做了局长。柳茹辛现在是大名鼎鼎的歌星,一次出场费就有上千元。
小说到此,回水坨村中各个家庭成员的命运以及他们在改革开放期间的作为和表现都交代完了。具体地说作品穿插着写了向忠民一家人,赵志清一家人,杨永志一家人,赵志明一家人,杨永国一家人,张二虎一家人,陈长生一家人,赵志军一家人,王梅华一家人,肖兰英一家人,杨永松一家人,肖永才一家人,唐成玉一家人,唐福先一家人,唐云江一家人,黄有新一家人,柳刚一家人,张震山一家人等。大家看完整部小说后,如果还能回忆起书中的某些人并有一定的印象,从农村生活中找得出他们的原型,那我这部书中的人物塑造就算成功了。否则,如喝了一杯白开水,一个人物形象都没给读者留下印象,那我的小说就是失败的。
我动笔写这本小说的初衷,就是要把从部队回来的退伍军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为记录下来,为人民军队、为我的这些战友歌功颂德。因为他们保持和发扬了我军的光荣传统,不愧为军队这所大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如果我完不成这一任务,内心就时时感到不安,就对不起抚育我、培养教育我成长的人民军队。一种责任感、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我、鞭策我把这部作品写成。
离开部队回地方后,因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时间写作。直到2001年7月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才有时间构思。通过一年多的准备,我于2003年月开始写作,至2007年3月底才完成全部初稿。之后又修改补充了不下十遍,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创作是一件非常辛苦并要持之以恒去做的工作。农村生活本来就很平淡,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因此写农村题材的作品要想把读者抓住,就要求作者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文字功底,并且还要有深厚的农村生活经验。在叙事的时候,要使读者人身临其境。写人时,要写得来栩栩如生。除了刻画他的个性外,还要着重描写他的内心世界,让看的人能从生活中找出原型。这样作品中的人就写活了,文章也就具有了灵魂和生命力。
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1962年高中毕业后去当兵,才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所以我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对生活在周围的人的言语与行为也特别留意。因中学时就爱好文学,立志将来当一名作家,并开始收集素材,用一个小本记录下来。作品中“干叫唤”的种种行为、“想发财”骗钱的把戏、肖永才没裤腰带的裤子等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收集来的。陈长生在忆苦会上倒出那段催人泪下的苦难经历是我入伍后参加新兵的诉苦大会和“四清”时在河北当工作队员,听多名上台诉苦的人讲他们的经历综合而写成的。写这一节的目的是想让70年代后出生的这些年轻人不要忘了父辈们的苦,知道啥子叫受压迫、受剥削,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可能有些人不喜欢我写的这一段,说我是在说教,那我也认了。但我始终认为它还是会起到一些教育作用的,至少可以让这些蜜糖里泡大的人知道新中国成立前穷人是如何生活的。虽然这些事与他们无关,是上辈人的事,不管愿不愿意看,我还是把它写在作品中了。因此在小说的结构上看起来有些牵强,只有请读者原谅了。
张二虎父亲被杀那一段的情节也有我自己的身世经历在里面。我两岁多时的一天(1946年),因父亲年轻时砸断过后来当了国民党乡长的恶霸地主的一条腿,他就带着人来报仇,当场把父亲绑了,捉往山上打死了。后来又来找我,要铲草除根。幸好被我四妈罩在她家门后的鸡窝里,我才保住了一条命。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共产党帮我报了仇,并把我抚养成人,在部队又把我培养成了大学生。所以我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军队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对旧社会、对地主老财有着一种深深的恨,从小就养成一种疾恶如仇的性格,看不惯那些损公肥私的行为。对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发了财、生活好了却忘了本的人,希望他们看了我写的这部作品,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现在的这种日子,好好地过生活吧!希望本书能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一些作用。
2009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