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都很普通,也不高深,但却可以激励孩子坦然地面对困难,坚强地生活和奋斗。一句忠告抵得上纠正孩子10次错误,抵得上唠叨孩子100次正确的做法。
所以,父母们要变唠叨为忠告,给孩子忠告,不要给孩子唠叨。
第28条忠告该放手时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
每个人的路都应该由自己去选择,每个人的路都只能是自己叁垂谁也代替不了。
在福建省的一个小镇,有一位平凡母亲一一董秀菊。她含辛茹苦十几载,终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高中。
在2003年的8月,邮递员送来了一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董秀菊暗自松了一口气,自己的辛苦总算有回报了。
可是,以566分的高分考取了重点大学的儿子,并不满意目前考取的学校,他一直想读清华大学。
儿子知道自己家庭贫困,再复读一年家庭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整个暑假如终没有考上大学那种兴奋劲。
母亲感到很奇怪,追问之下才知道儿子的心思。要强的儿子希望踏入一所更好的学府,继续深造。这固然是好,但这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母亲决定满足儿子的愿望。她郑重地对儿子说:“孩子,你要是有把握明年高考的成绩会比今年更好,那你就复读,妈支持你。”
看着妈妈鬓角依稀的白发和粗糙的双手,儿子流泪了。他实在不忍心让家里再为自己受苦了。
看着懂事的儿子,母亲欣慰地笑了:“儿子,别担心,我和你爸爸的身体都还硬朗着呢。只要你愿意学、愿意考,我们永远都支持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4年的夏天,她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自己梦想中的学府一一清华大学。
这位母亲的伟大不在于无怨无悔的辛苦劳作,而在于对儿子意愿的尊重。当儿子的想法和自己的不同时,她没有强迫儿子改变意愿,屈从于自己的。即使儿子的想法会使整个家庭陷入困顿,她也没有因生活的重压而试图去改变。这种对孩子想法、观点的尊重,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实在太少了。现实中的大部分父母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都倾尽全力,为了孩子宁肯自己受委屈也无怨无悔。但是,在孩子的精神方面,比如在对待孩子的理想、孩子将来的人生等问题上,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却变了味道。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高举着“父母当家,为儿女做主”
的旗帜,一意孤行,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做。父母当然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他们的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理解。倔犟的孩子会在这个问题上和父母争辩,相对软弱的孩子往往一言不发,但却在心底里产生抵触情绪,对父母的安排毫无热情。
一位中考刚结束的学生,在选择高中学府时,与父母发生了分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像自己一样当个教授或医生什么的。因此他们坚持让孩子上普通高中。但儿子酷爱艺术,想考音乐学院。最后父母占了上风,私自给他在一所普通高中报了名。父母以为给孩子报了名,孩子就会死心,乖乖地在学校念书。然而事情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在上学期间,儿子经常逃课,深夜与其他同学一起翻出学校围墙到网吧上网,最后被学校开除了。
被学校开除,孩子显得很高兴。有人问他为什么被开除了还高兴,这个孩子这样说道:“我根本不喜欢这所学校,我想上音乐学院,可父母坚决反对,我只好逃课、上网借此消磨时光。现在我被开除了,他们就得把我送到音乐学院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许多种,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要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然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帮助自己实现。如果这一愿望与孩子自己的愿望相同,那么这种寄托就会成为督促孩子奋斗的动力。但如果这种寄托并不符合孩子的愿望(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父母的这种寄托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负累。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愿望,将这一寄托强加于孩子,那就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然而,家长并不知道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危害性,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在填报志愿时,孩子要报考农业大学,被家长制止;孩子报了林业大学,被家长训斥;孩子选择了师范学院,被家长泼凉水….孩子想学音乐,父母却强迫他学医学;孩子对计算机感兴趣,父母却以女孩不适合搞IT而拒绝;孩子想学心理学,父母又以就业形势不好而否定……这类无端地干涉孩子选择志愿的现象实在是太常见了。有的家长说一不二,第一志愿非得按自己说的报不可。有的父母更加专横,孩子的所有志愿都由他们填写。
父母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考虑事情,父母当然比孩子更全面细致,但这并不表明父母可以不顾孩子的真实想法自行为孩子做出选择。
对于思维方式已经成熟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决定自己的将来。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而不是包办。
当然,家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初衷是为孩子好,但孩子未来的发展要考虑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如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等。倘若家长不顾这些条件,自作主张,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或者根本做不了的事,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到头来还可能误了孩子的前程。
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未来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择校择业上,还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兴趣爱好等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等。家长无端地干涉孩子的选择,无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每个人的路都应该由自己去选择,每个人的路都只能是自己去走,谁也代替不了。孩子虽然在父母眼里还很小,但是他们其实已经长大了,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们完全能够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
孩子的选择不一定正确,或虽正确但不一定现实,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能横加干涉。家长的责任在于恰当地引导,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社会责任,鼓励孩子做出富有理想、富有事业心的选择,放弃不切实际的选择。
第29条忠告教育需要用平等的身份对话,既要做家长,又要做朋友
代沟之所以形成,不是因为时代变了,而是因为父母看孩子的眼光变了。
一个网友见面会上,一个瘦高男孩在人群中很扎眼。他的前额一绺头发染成了金黄色,脸上贴了亮亮的金属片,既酷又新潮。这个男孩的网名叫“金蝉子”,是海淀区一所中学的高一学生。
见面会上一个重要的节目是,每个人即兴说一段话。
轮到“金蝉子”时,他不慌不忙地走到了麦克风前面,刚一亮相就博得了满堂彩。
“亲爱的各位哥们姐们,你们觉得我很酷是吧?其实你们不知道我在家里的苦啊!”开门见山式的演讲吸引了全场所有人的目光。“金蝉子”接着说,“你们觉得我脸上贴这些亮片怎么样,不错吧?可是在家里我都得把它藏起来,可不能让老爸老妈看见,要不然他们一准儿认为我有问题了,又得给我开会。”
“金蝉子”的话引起了现场好一阵骚动,他的话确实引起了很多年轻网友的共鸣。见有人支持自己,“金蝉子”
接着说:“我喜欢看动画片,可是他们却说我思想幼稚,说动画片是哄小孩的玩意儿。你们可不知道我上网有多难,跟做贼似的。我喜欢上网,而且也能控制得住自己,从来没有因为上网而影响学习。我家的老爸、老妈他们不懂网络,总是说上网怎么怎么不好,严格禁止我上网聊天,而且强制性地规定我每天只能上一个小时的网。我整天没事的时候,老是琢磨,咱爸咱妈他们才不过四十多岁,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新潮的事让他们感兴趣吗?难道他们小时候就没有喜欢过什么影片吗?如今都是新世纪了,为什么我们的父辈们还那么落后,却一点儿也觉不出来。他们从来不考虑我们想什么,当然他们也不稀罕知道。他们惟一知道的就是让孩子考大学。”
“金蝉子”讲完了,潇洒地走下讲台。可是现场的大龄网民们却陷入了沉思。
当前,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尤其是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最棘手的是代沟问题。所谓代沟,即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会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在一份对5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80%的孩子反映与父母存在着严重的代沟。
对于高中生家长来说,严重的代沟已经使他们很难与孩子进行充分有效的对话和沟通。父母的正确观点往往被孩子标上“老土”的标签而拒绝接受,而孩子的爱好、观点往往太怪又很难被父母所理解,于是矛盾不断升级、不断累计,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因此,父母必须跨越代沟。
然而,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代沟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在年龄相隔IO年、8年的人之间,甚至在学校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
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则更深、更宽、更难以跨越。
人们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如此看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不自然了。不同年代的人,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变化和差异,于是代沟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形成代沟的不是代际之间的不同点,而取决于上代与下代是否能对这些不同持一种接受的态度。时代不同了,吃的、穿的、唱的、玩的、干的、喜欢的、厌恶的、向往的、回避的……统统都不一样了,这是产生代沟的充分条件。如果两代人对这些“不一样”都能坦然地接受甚至乐于尝试,那么代沟就不会产生。反之,如果持排斥的态度,拒绝尝试和欣赏,代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