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条忠告家庭暴力是高中生产生不良行径的催化剂
个人成长的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生的父母要给孩子创建一个温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环境,让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平衡。
追踪一些犯罪孩子的背景,人们发现他们大多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要么父母离异,要么父母脾气暴躁,要么家庭气氛紧张、丕和谐等等。这些家庭的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会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近几年来,令所有人都忧心忡忡是在刑事案件中,罪犯的低龄化日益严重,而且手段极其残忍,以至于专家们把14至16岁这个年龄段称为“犯罪年龄”。另外,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罪犯总量里有一个“17岁现象”,就是说17岁左右犯罪的特别多。而17岁的年龄正是一名高中生在学校里求学的年龄。现在,高中年龄段的犯罪现象越来越让人感到震惊。
2002年9月7日下午,在湖南省宁乡县距简易公路200米处,发现了一具尸体。尸体浑身焦黑,面目全非,扭曲变形,颈脖和腹胸上密密麻麻布满刀孔。经法医仔细检验,死者身上共有27处刀伤。在尸体旁还发现1只灰色塑料拖鞋,1只熔成一团的绿色雪碧瓶,在离现场西南方向100余米的干塘内发现弯曲的不锈钢匕首1把。这是一起恶性杀人案,死者为男性,年龄约14岁至18岁,身高1.62米。
当地公安部门连夜成立由35名民警组成的专案组,排查工作迅速铺开。专案人员通过缜密调查,一条条线索很快呈现出来,此案随即告破。令人吃惊的是,残酷杀人的凶手竟然都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其中年龄最大的才16岁,而且被杀的孩子就是他们的同班同学。
面对如此年轻的凶手,人们不禁产生疑问:“是什么深仇大恨让他们杀害同窗?又是什么让他们的杀人手段如此凶残?”
如果我们要是听了他们向公安人员交待的原话,那么恐怕就更让人吃惊了。他们说杀错人了,原来想杀的人不是死者。
这些少年凶手中最大的那个叫周涛,今年16岁,平时脾气很暴躁,在学校时经常惹事生非,为此很多不爱学习的学生都喜欢跟他在一起,感觉他像《古惑仔》里的大哥,周涛也就欣然接受这些“小兄弟”的崇拜。
可是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这个人就是同年级的一个叫姜彪的学生。为了让这个和自己过不去的“讨厌”的人消失在自己眼前,也为了在“兄弟”中间树立自己的威信,周涛决定教训一下姜彪。
于是就在9月6日晚上,他约了五个死党,带上砍刀和匕首前往姜彪住处。在路上,他们碰到了同学潘峰,见事情暴露,周涛就决定先将潘峰“处理”了,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
周涛把五个同,伙喊到一边说:“我先抱住他,你们一齐动手,动作要放利索点!”说完,他走到潘峰的左后侧,用手搭在他肩上,突然一手捂住他的嘴巴,并用力挟住他头部,顺势就朝潘峰的脖子划了一刀。
潘峰仰天倒在路边的草丛里,有人跳下去按住他的头,有人压住他的脚,他们一齐抽出匕首,朝潘峰的胸腹部一顿乱捅。潘峰挣扎几下便再没有动弹。周涛惟恐自己当老大的没有动刀,以后在他们面前说话不硬气,便从他人手里拿过匕首朝潘峰的腹部捅了最后一刀。他们在附近的池塘里洗了沾满鲜血的双手,然后又返回现场商量如何处理尸体。最后,周涛说干脆用汽油烧了,他们又下山去买了汽油,顺手将1把折弯的匕首丢到了路边的干塘里……一伙狂躁的少年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当民警问周涛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感到后悔时,周涛回答:“我惟一感到后悔的是杀错了人!”而其他4名犯罪嫌疑人在回答民警为何杀人的提问时说:“我们都看过《古惑仔》,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听老大的。周涛是我们的老大,他叫我们干啥就干啥。”
仅仅因为别人不服自己,就要让他“消失”,仅仅因为同学“知道的太多了”,就乱刀“处理”了……近年来,中学生打架斗殴、刀枪相见、杀人强奸等犯罪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少年犯们的性格都同出一辙:大胆、残忍、攻击性强……这不能不让我们震惊,到底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凶残?为什么他们会喜欢用拳头来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的社会需要反思。高中生这个年龄属于社会不良风气的易感人群,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而青春期不稳定的心理又决定了他们自制力差,比成年人犯罪更轻率。
我们的父母也需要反思。追踪一些犯罪孩子的背景,人们发现他们大多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要么父母离异,要么父母脾气暴躁,要么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等等。这些家庭的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会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一个充满打骂声的失和家庭,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一种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很难想象,一个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个温文尔雅的性格;父母都是火爆脾气,孩子会是娴静如水…..个人成长的环境对于他的性格塑造、人格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之所以被人赞颂,就在于她能意识到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放任,他们从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溺爱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对是非的基本判断,以致惟我独尊、任性妄为。可以说,父母的溺爱是促使孩子形成暴力性格的催化剂。
可见,家庭氛围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是平息孩子狂躁心灵、避免其产生暴力倾向的一剂良药,而父母则是良好家庭氛围的制造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亲习惯性的言谈举止营造了特有的家庭氛围,未成年人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会经过耳闻目睹接受影响。这其中,“模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成年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未成年人都在模仿。难怪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大学生章某成长在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祖孙三代过着平静而和睦的生活。这个家庭从没有和邻居发生过争吵。奶奶是个勤快人,每天早早起床,拿着大扫帚把整个大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章某从小跟着奶奶,奶奶还专门给他也准备了把小扫帚,让她跟在后面扫,还告诉她:“人的双手是个宝,勤劳可以创造一切。”幼小的章某虽然还听不懂那些大道理,但她爱劳动,并从劳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妈妈每次带章某去公园都要带上一个塑料袋,把吃剩的果皮、糖纸装进去再扔进垃圾桶。章某到现在也有随手带着塑料袋的习惯,把不用的废弃物装进去放到垃圾桶里。章某的父母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酷爱读书,把节余下来的钱几乎都买了书,并经常写读书笔记。
在父母的影响下,章某从小也爱看书,从上小学起就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现已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十几篇文章。
和睦、平静、温馨、严谨的家庭气氛为章某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勤劳简朴,学习成绩优秀,气质优雅,与同学、朋友相得十分融洽。不管是什么工作她都做在前面,但从不与人攀比。有人说:“现在是竞争时代,你不觉得吃亏吗?”章某笑着说:“我只想把我能做的事情努力做好,没有想过吃亏占便宜,我们家里的人做事都是这样的风格。”
作为高中生的父母,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平和。
第22条忠告改善亲子关系,它是帮助孩子走出情绪低谷的良药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今天的孩子真难管,真不知他们在想些什么,什么都不缺还不知足。实际上,现在的孩子确实心存不满,因为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他们是幸福的,但在心理需要的满足上,他们是不幸的。
“我已经有2个月没有见到我的父母了,他们做生意很忙,我有事的时候只能给他们打电话。”
“他们每月给我很多钱,除了钱他们再钱也没有什么可给我的了,有时我很苦恼,但没法说出来……”
“我爸爸在单位里是领导,我妈妈在家里是领导,在两个领导下面生活,别提多难了……”
“父母和我朝夕相处,但不亲近,我的心里藏了很多事,可却从不告诉父母,总觉得父母不是朋友,说出来会招来他们一顿训斥。”
为什么父母、孩子都感到不满,到底错在哪里?
在中国,多数父母在孩子上了高中以后,除了学习,几乎和孩子没有可谈的话题,更不要提全家人一起出去购物、旅游,因为这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在考上大学以前,孩子是没有提要求的权利的。不知不觉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远,产生了隔阂,根本就没法进行正常的交流。
还有的父母根深蒂固地抱持着旧有的教育观念,说一是一,不允许孩子提任何的反对意见,父子、母女视同陌路,忽视了孩子对父母情感和心理支持的强烈需要。孩子对家庭角色缺少热情和人情味,称呼“爸爸”“妈妈”好像例行公事,心中既有不满又有不安全感。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的关系对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事实证明,缺少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很容易孤独、忧郁、自卑,内心缺乏安全感。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医治孩子的各种心理疾患。情绪忧郁的孩子,如果经常能够得到父母的抚慰,包括拥抱、交谈或是毫无顾忌地共同游戏,孩子就可以重新快乐起来。
若是发现孩子情绪低落,与父母无话可说,做父母的首先要反思自己,即使工作、生活再忙,也不能忽略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高中生父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高中生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孩子的心理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微妙的变化。
如果你感觉你和孩子的关系有待改善,可以尝试做以下调整:
(l).寻找几种可与孩子在情感上亲近和随意交谈的活动方式,最好每周能安排固定的时间。比如,父母与孩子一块散步、交谈、郊游、读书或观看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
(2).与孩子在一起时,父母要真正进入自己的家庭角色,放下架子,使孩子感到亲切、自然、可随意亲近。
(3).当孩子情绪不好时,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使他们有正常的宣泄渠道。父母要充当孩子可充分信任的知心朋友。
(4).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5).不要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对孩子应有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尤其应支持对孩子发展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的理想,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和顾问。
第23条忠告要想批评有效,必须有方法、有原则
高中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最不容易接受的就是批评。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批评方式。
—谈到如何批评孩子,高中生的家长就苦不堪言。
“孩子根本不听你说,你说一句,他立刻‘回敬’你三句。”一位高三男生的家长说。
“我女儿自尊心特别强,连一句轻描淡写的批评都受不了,躲在房间里哭好长时间,我们根本就不敢批评她。”
一位高一女生的母亲无奈地说。
可是成长中的孩子总会犯错,听不得批评,不接受批评,孩子怎么能纠正错误,怎么能健康成长呢?所以,批评是必须进行的。
但是父母必须知道,批评是柄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采取一种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方式,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让他们体面地接受批评。并不能像有的父母那样,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批评就批评,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高中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最不容易接受的就是批评。因为,他们已经在心底里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成人了,指出他们的错误,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错,也会使他们产生受挫的感觉,所以,很多高中生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种敌对情绪。我们经常会看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孩子面对家长的指责和批评时,强词夺理,甚至与父母争吵起来。你越说他不对,他就越要为自己辩解,即使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确实错了,也不愿“丢面子”,偏不认错。即使因畏惧勉强认错,他们心里仍然有抵触情绪,不会自觉地改正错误。
当孩子对父母的批评抱有敌对情绪时,就很难冷静地思考父母的话,更难以心平气和地接受父母的建议。显然,这样的批评对纠正孩子的错误没有一点帮助,相反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更难进行融洽的沟通。
批评具有很大的艺术性,不同的批评方式往往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位高三女生数学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一次数学测验后,她的数学老师批评她:“你为什么总是学不好数学?上高一时,有一道题只有你一个人做对了。”老师一提醒,她突然想起来,高一时,老师确实让她在黑板上演算过一道很难的题,但是她不知道这道题只有她一个人会做,老师也从没提起过,只是批评她笨,于是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与数学老师形成对比的是语文老师。一次,她在考试中没有写完作文,心情很不好。但是,在公布考试成绩时,语文老师却拿着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级上朗读,读完后说:“可惜文章没有写完,要扣分。”自此,她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是如此。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批评方式,给批评穿一件表扬的外衣。
苗冉的英语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因为不受英语老师重视,所以,他自己也开始放弃英语了。每天不做英语作业,老师要求的英语会话也不完成。老师批评了他几次,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便把他父亲叫到学校,反映了这一问题。
晚上,父亲从学校回来了。苗冉心里忐忑不安,生怕父亲训斥自己。但饭桌上,父亲谈笑风生,没有任何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