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刮痧疗法应用的检查方法
(一)概述
刮痧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除了按中医辨证,还有一种特殊的检查方法。这个检查是全身性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脊柱两侧检查诊断法。就是医师运用双手触按,两目观察其皮部(以脊柱两侧背部为重点),检查有无异常反应,如有无条索状、结节状物或疱状软性物,或痧点丘疹,如有可为阳性反应,这种病理反应统称为“痧象”。这种异常反应,在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检查发现的异常部位,即是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刮拭部位。
(二)检查方法的理论依据
通过检查发现异常反应——阳性物或阳性反应点——病理反应(痧象)来诊断疾病的理论依据:一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从中医文献中知道,足太阳膀胱经行脊柱两侧,五脏六腑的腧穴均在背部的膀胱经上,如五脏六腑有病,即可在脊柱两侧发现阳性反应物。根据脊柱分段与内脏关系的理论,大致可以确定病变脏器之所在。二是根据《内经》“病之于内,必形诸之于外”之说。临床证实,五脏六腑有病可以通过脏腑经络联系,而反应于体外,在一定俞穴上出现的阳性物或阳性反应,即是某些疾病的重要体征,若再结合全身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因此,触按观察脊柱两侧是诊治某些疾病的重要步骤。三是根据气街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国瑞教授等根据气街理论,在背腰部划分了肩背区、背腰区、腰骶区3部,划分方法与适应病症如下:
肩背区:约从颈7以下至第7胸椎棘突下肩背部区域。多用于治疗心、肺、胸背部病症、头面部病症、上肢疼痛、麻木及运动功能障碍等。
背腰区:约从第7胸椎棘突下至第1腰椎棘突下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大小肠、三焦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和上腹部、背腰部病症。
腰骶区:约从第1腰椎棘突下至长强穴的腰骶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肾、膀胱、大小肠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并可用于强身保健。
临床中可根据以上所述分布区域及主治范围,结合背腰部检查的阳性所得而选定治疗部位,一般按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侧,先左后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背腰部皮肤有无光泽改变,皮肤潮红与否,有无皮损、脱屑、瘀点、痧疹及有无凸起及凹陷等。再按中线(督脉)→脊旁0.5寸→脊旁1.5寸→脊旁3寸→脊旁4.5寸顺序切诊。双手同时对称地检查左右两侧。用循摸、触压等法,以发现有无压痛、结节,感知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湿度的改变以及有无酸、麻、胀等敏感反应。若发现阳性反应点即可作为施术部位之一。诊察时应注意:①背俞穴为望诊、切诊的重点;②若一侧发现阳性反应时,应与对侧比较,若在两侧同时出现则更有意义。
什么是阳性物或阳性反应点呢临床证实,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物多半为结节状、条索状、软泡状和障碍阻力等。触按时可产生酸、痛、胀、麻、木等感觉,这种感觉即为阳性反应,是一般平时所没有的。我们将这种异常反应统称之为“痧象”。
(三)检查时患者的体位
在进行检查时,要首先嘱患者露出整个背部和臀部,采取俯伏坐位,俯伏在检查台上,头向下低,背成弓形。在检查时,患者不可过于紧张,要全身放松,积极配合,否则必会影响检查的结果。检查时,医者应坐或站在患者的右后方。
(四)检查方法
每一系统的临床医学都有其特殊的检查法。本疗法最具特色的是其脊柱两侧检查法。本检查法操作简便,切合实用,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法,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叩、摸、推、压、搜、望六法。现分述如下:
1.叩诊叩诊,又称“敲诊”。检查者采用右手的示指、中指、环指、小指4个手指并拢,稍弯曲,如同西医叩诊一样,以适当的腕力,从上(颈椎开始)往下(至腰骶部为止)叩打,如果身体某部有病,往往在叩诊时会在颈、胸、腰、骶部发现异常音响。异常音可分为实音和浊音2种。如果发现实音时,可能是由于神经发粗、发硬,将组织顶起或者是骨骼畸形;如果发现浊音时,可能表示内脏有炎症的存在。
2.摸诊摸诊,又称“扪疹”。检查者以右手摸患者的皮肤,主要是检查患者的皮肤温度、光洁度(粗糙)及湿润等异常改变。例如:发现腰骶部及其两侧的温度较低于胸椎及其两侧时,可能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存在;如果在一侧上肢(或两侧)及一侧下肢(或两侧)温度较低时,可能是小儿麻痹症及某后遗症的存在;如果在某局部皮肤发热(温度较高)时,则表示某局部有病变;如果在脊柱及其两侧皮肤有局限性发热时,可能表示相应的脏器组织有病变;若颈部脉搏的搏动异常,则表示有眼疾病。
3.推诊检查者以左手拇指压在患者脊柱两旁的一侧,用适当的压力从下向上推。此法不但有助于诊断,而且对治疗起着重要作用。脊柱及其两侧异常变化情况分述如下:
(1)脊柱棘突排列的变化
①棘突凸出:在推诊时,如发现某棘突比其他棘突凸出时,可能表示脊柱有病;
②棘突凹陷:如发现腰椎棘突比其他棘突凹陷时,多患下肢酸软;
③棘突偏向一侧:如发现棘突偏向一侧,则多表示风湿性关节炎。
(2)脊柱两侧的变化:
①条索状物:在脊柱两侧推诊时,如发现长条形状、大小不等的如肌腱似的异物,即所谓条索状物;
②结节状物:在脊柱两侧、颈部等处推诊时,如发现大小不等,如同米粒样或更大的异常物,即所谓结节状物;
③海绵状物:在脊柱两侧推诊时,如发现大小不等之软性障碍物类似海绵,即所谓海绵状物。
(3)脊柱两侧的异常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①颈1~4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眼、耳、鼻、舌的疾患;
②颈4~7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咽喉、腭扁桃体、颈淋巴腺、甲状腺、食管、气管等的疾患;
③胸1~5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心脏、气管、支气管、肺脏、上肢等的疾病;
④胸5~8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胃、十二指肠的疾病,也和神经衰弱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有关;
⑤胸8~12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肝脏、胰腺、肾脏、肾上腺、大肠、小肠、直肠等的疾病;
⑥腰1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直肠的疾病;
⑦腰2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泌尿器的疾病;
⑧腰3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生殖器的疾病;
⑨腰4、5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下肢的疾病;
骶1~4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直肠、泌尿器、生殖器等疾病,但也和性神经有关;
尾椎的两侧有异常时,表示下肢的疾病。
4.压诊其法如同推诊。检查者用左手的拇指在脊柱两侧及其他部位,利用适当的压力在一定的部位上按之,尤其是异常变化的部位,在压诊时如发现异常现象,则说明疾病的存在,如发现感觉异常,则知其疾病的预后及其进展情况,分述如下:
(1)压诊所发现异常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①头部:在眶上、下孔,下颌关节及颏孔部有异常变化时,则表示三叉神经痛。乳突前缘与耳后有异常变化时,则表示耳疾患。颌下有异常变化时,则表示胃肠部疾病。
②颈部:在颈项部有异常变化时,则表示眼疾病。
③胸部:在锁骨上、下缘及肋间有异常变化时,则表示肺结核、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等呼吸系统的疾病。
④腹部:在剑突下沿肋弓边缘有异常变化时,则表示胃肠疾病。在腹股沟及耻骨联合的上缘有异常变化时,则表示妇产科疾病。
(2)压诊所发现异常感觉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①治疗前在压诊时如发现酸则表示将要发作或病在初期,或者病患持久,但并不严重。如发现痛则表示病情较酸的阶段为严重,疼痛显著或肿胀时,标志内脏器官可能有器质性病变;如发现麻则表示病情较痛的阶段更为严重;如发现木则表示病情最严重的阶段,或表示局部组织有麻痹的现象。
②治疗后如发现上述的感觉,由木转麻表示病情逐渐恢复或好转。由麻转痛表示病情在继续恢复中。由痛转酸表示病情显著好转或接近痊愈。
5.捏诊检查者以左手或右手的拇、示、中3指,在患者一定的部位上按捏。在按捏时,如发现组织发硬、有抵抗、疼痛等的异常变化时,则表示有疾病的存在。兹分述如下:
两肩肌肉有异常变化时,多表示头痛;项部肌肉有异常变化时,多表示眼疾;腰3、4的两侧有异常变化时,多表示泌尿器、生殖器的疾病;脐下至耻骨联合有异常变化时,多表示子宫疾病。
6.望诊望诊是全身性的,尤重在颜面部。凡百病之始生,无论内因或外因所致者,皆可以诊察皮部的异常变化而知其内外也。病邪由外入内必先于皮毛。《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病之内生必形见于外,内脏的病变也可表示于皮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明诊察皮部之五色可知疾病所在部位和性质。正如《素问皮部论》云:“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留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外现五色,内应五脏,察五色,知寒热而别阴阳,百病皆然。
上述检查方法对疾病的诊断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中医传统的“四诊”,以及其他科学检查方法相配合,以观察其准确性,以便不断完善提高,以不断提高诊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