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春季之主气,所以春天是风邪病的多发季节,但其实,风邪导致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风者善行而数变。”所以其致病特点是发病多,变化快。再者,寒、湿、燥、暑、热等外邪,也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因此,预防风邪致病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风啸春天,养肝是上策
春季需养肝,因为春天肝气足,肝火旺盛。而且春天对应着风邪,风邪容易使人致病。尤其头部是诸阳之汇,春天最应该保护。所以在春天,不要太着急减衣服,要稍稍注意保暖。您健康了,全家才能幸福。
大家应该经常看到古代作战的场景吧,在每场战役中,先锋将军往往会冲杀在最前方,他们很重要,却也很危险。现在,在我们体内就有这么一位先锋将军,它就是我们的肝脏。肝主疏泄和藏血,它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所以称为“刚脏”“将军之官”。
肝在五行中属木,与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相通应,所以,春天的时候我们的肝气最足,肝火最旺,肝脏的功能往往也就最强大。可是这个“先锋将军”往往是“最危险”的!所以春季最应该把肝脏好好养一养,只有这样,我们体内的这位先锋将军才会越来越勇猛,功能才会更加强大。
“春季养肝”可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到底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来看看几个食疗的小妙方吧。中医常说,绿色入肝,所以,凡是绿色蔬菜,都是对肝脏有好处的。
另外,春天应该多吃一些芽类的东西。春天万物开始生发,吃一些升发阳气的芽类蔬菜,对于肝脏自然有诸多好处,像韭菜、春韭、香菜芽、笋芽、芦笋等。在这些芽类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下列食补的小方子。补肝养肝的菜有:
茄汁青鱼片:青鱼,补肝明目、养胃健胃。
素焖扁豆:扁豆,被誉为春季首选健脾和胃的素补佳品。韭菜猪肝汤:韭菜性温辛香,春天吃最能助阳益气,以其配猪肝可补肝养血。适用于肝病、夜盲症、便秘等病患。
黑米粥:黑米性平味甘,含15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为春季进补佳粮。
葱白生姜茶:大葱1根,砸扁切碎放锅内,加开水1碗,取旺火烧沸,加红茶叶一大撮,调入生姜汁1匙,冲浓茶趁热饮。随即盖被就寝,可增热御寒,对补肝养肝很有效果。
上面说的方法很多,选一个最喜欢的,多试试吧。其次,常戴帽子,多穿马甲。中医讲“头为诸阳之汇,不胜阴浊”,就是说,头是全身阳经交汇的地方,不能过分感受阴寒邪气,如果头出毛病了,那么抵抗力就下降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护卫,最好的方法就是戴帽子。穿上马甲,可以护上前胸、后背,因为后背是膀胱经和督脉经过的地方。膀胱经,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及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它们都属于阳经,阳经还没有达到很强的时候,它就容易受寒邪,膀胱经就像栅栏一样,来护着我们一身的阳气。
风水里讲究“木生火”,如果春天你把肝木调理好了,您的心脏也会非常健康,您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变强,生活就会红红火火。
平常就多做做养生,把肝脏养好,把身体养好。您的身体健康了,就是为您的家庭做了份贡献,您的家就多了快乐,家里的人气就旺了,这个家就是好风好水地。
风致头痛,可针灸穴位
俗话说,谁没个头疼脑热的?我们每个人都受过头疼的折磨。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忽视了它的严重性,一旦发生头痛,总是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挺一挺就过去了,可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头痛对我们的危害很大,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偏食、厌食、身体偏瘦、血压偏低等。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头痛的病人,她告诉我,近一个多月前有天晚上,她洗完澡头发没有干就睡觉了,由于是夏天,室内还开着空调,导致头部半边感觉发重、发胀、发痛,非常难受。我让她伸出手来,只见她食指指甲出现横向的凹陷,就很肯定地告诉她,你这是得了风湿性头痛,要赶紧治疗,及早地除根。
在中医上,风湿性头痛是由于感染了风邪、湿邪、寒邪等六淫邪气引起的。风邪来去疾速,无孔不入,并且“善行而数变”,感受风邪的病多数病位不固定,疼痛往往会走窜。“寒则凝,凝则痛。”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全依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感受阴寒之邪,阳气就会受到损害,失去了应有的温煦作用,经脉气血就会运行不畅,甚至阻滞不通,“不通则痛”。
有风湿性头痛的人都知道,疼痛很难忍受,而且,天一变凉,痛得会更厉害,这往往就是寒邪在作怪。湿为重浊之邪,“重”就是沉重,指它导致的疾病往往有很强的沉重感,如头身重困;其性黏腻、停滞、弥散,指湿邪导致的病病程缠绵,病情反复发作。与风湿性关节炎最大的不同是,风湿性头痛往往刚开始受点风寒就会有很明显的症状,这时候一定要赶紧治疗了。
于是我就给她取穴位治疗,主要就是针灸风池和风府,根据症状的不同和轻重配合着针灸太冲、合谷、昆仑等穴位,七日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下来,她的症状就基本消失了,连续治疗了五个疗程,她的病就好了。当然,因为是针灸,一般人不容易掌握,我强烈建议一定要去正规中医院找医师来帮您针灸。
在这里,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位置大体与耳垂齐平。风池穴是胆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对于风邪导致的头痛,自古以来都有奇效,经过多年总结,我们知道它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对目眩、肩膀酸痛、头痛等有特效。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主要治疗头痛、眩晕、颈痛等头顶病症以及中风、癫狂、痴呆、咽喉肿痛、失音等症。太冲属于肝经,主治肝经风热病症,如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等。这几个穴位一起用,每天都在临睡前按上三分钟,对于风湿性头痛的治疗特别有效。
大家还要注意,一般来讲,风湿性病人不要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调养好了之后,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久坐湿地。
像上面我这个朋友,家里“藏风聚气”,风水本来不错,可是头发没吹干又吹空调,这时候风与气的性质就变了。
风侵肩背,要拔罐去毒
在肩、背部的一些穴位上拔罐可以起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的作用,可以将刚进入体表的风、寒、湿邪拔出体外,对于身体的保健和疾病的调理都很有疗效。
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到小姨家里过寒暑假,我记得她身体哪都很好,就是经常肩膀疼痛,一到下雨或气温降的天气就疼得特别厉害,她时常取笑自己说:“我的这个肩膀啊,比电视台那些天气预报员报得都准。”后来工作了,也没有时间回去看她。人生就是这样,忙忙碌碌的,转过头看看,整天都不知道干了什么。去年夏天,终于闲下来了,我就抽空上小姨家走了趟亲戚。
已经十多年没见小姨了,真是岁月催人老啊,我也步入中年了。闲暇时我看了看小姨的手,发现她两只手的小拇指下外侧和食指下外侧都发青、发暗,而且有很明显的青筋。这就是肩背受寒的表现。
我自告奋勇给她治疗。先对她的肩部和腰背部进行按摩,主要按揉天宗、肩井、八 这三处(共10个穴位),然后再对以上穴位进行拔罐治疗。当时我也没带罐,不过家里的罐头瓶子效果一样好。就这样一直给她调理了一个星期,小姨的症状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肩膀酸疼的感觉也消失了一半,我又叮嘱她以后坚持这么做,每天早晚各一次,而且不要干重活,天冷要及时地加衣。回去后过了两个月,我打电话问她,她很高兴,说自己的肩膀一直都没有疼过了。
其实,这种受寒引起的肩背疼自古就有,古代的时候称为“肩凝症”。人到中年的时候,就会气血逐渐衰败,此时如果再遇到风寒湿邪侵袭机表,就会患这种病。《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话就可以用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患上肩背疼,就是首先我们体内的正气不足,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然后交错杂致的外风、寒、湿三大邪气长期侵袭,这样就出现了气血闭阻,经脉不通。“不通则痛”,长期下去就成了肩周炎了。
天宗穴在肩胛骨上,对调理肩胛疼痛、肩膀酸痛等肩背部疾病效果特别好。肩井主要调理肩背酸疼、手臂抬不高、脖子疼痛僵硬、头疼、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八 ”是指膀胱经的“上、中 、下 、次 ”四个穴位,左右加起来共八个,主要分布在人体骶部,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骨孔中,主要用于调理腰骶部疾病,对于缓解颈、肩、腰等病变引起的酸痛有神奇的效果。
在这些位置艾灸和拔罐都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只要你能坚持下去,那么对于身体的保健和疾病的调理都很有效果。
很多人问过我,《易经》的“易”是什么意思?我都会告诉他们,化繁就简则为易。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其实,按按揉揉,捏捏拔拔,都是很容易、很简单的小事情。就像你生个火炉,不用费多大劲儿,整个屋子都会温暖如春,养生也是如此。
风袭腰腿,需艾灸驱寒
艾灸是驱寒祛湿最好的方法,腰腿疼痛基本上都是由风、寒、湿邪导致的。哪儿难受就灸哪儿,这是最便捷的方法。另外,在“命门”附近多下下功夫,能调动全身元气,抵御外界的风、寒、湿邪。
有一次趁着出差时,我在老姨家待了两天。第二天早上出门时,老姨跟我说:“今天要下雨了,你带把伞。”我说:“昨晚天气预报没说今天有雨啊。”她说:“带上吧,我的腿可比天气预报准多了。”在老姨的劝说之下,我带上了伞,谁知下午时真的下起了暴雨,我当时心里又庆幸又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