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就是个讲义气的人。”有人为马云的成绩做过如此辩解。讲义气就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两肋插刀就要经常打架,常打架就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这样一个因果关系下,马云的成绩自然就不好。不管这个辩解是否正确,马云的成绩不好是尽人皆知的,尤其是数学。第一次高考,他的数学成绩低得惊人,只有1分。没有任何悬念,马云落榜了。
生存,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马云垂头丧气地,四处寻找工作。一家宾馆招勤杂工,马云和高大帅气的表弟一道去应聘,结局非常悲惨,马云因为身高问题又遭鄙视,宾馆录用的人是他的表弟。
马云彻底被生活打败,他的目标变得非常单纯,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孝敬父母。但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卑微的愿望,实现起来都是那么坎坷。应聘过秘书,当过搬运工,短短的时间,马云深谙了生活的艰辛。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马云来到《山海经》、《东海》、《江南》杂志社蹬三轮送书。工作非常简单,帮杂志社的人将书刊扎在一起,每25本成一包,然后装在车上,将杂志送到各个火车站点,通过火车管道将杂志送到其它地方。
马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未来变得非常遥远,前途变得非常迷茫,梦想破灭的非常干脆……
马云非常失意,他完全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打算,复读或者自学对他而言,都是那么的残忍,他不愿碰触让自己伤心的高考。但,命运就这么神奇,往往在不动声色中发生巨大的改变,往往在机缘巧合中遭遇人生的拐点。
关于马云下决心复读的原因,流传甚多,但归根究底,都与一本书有关——已故作家路遥的成名作《人生》。关于这本书的来源,流传诸多版本,有的版本说这本书是马云在火车站捡到的,有的版本说这本书是他在浙江舞蹈家协会为协会主席抄写文件时无意中看到的。这本书出现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拜读了这本书后,马云被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了。有才有貌,还有一颗积极上进、不甘平庸的心,高加林从不轻言放弃,虽然生在农村,却坚持自己的求学之路,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拼了命的往好里活。马云这才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快捷方式,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马云毫不犹豫,他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要上大学!我要参加第二次高考!”
这一次,马云的梦想不再单纯,他给自己定下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考上北大。但是,这个梦想在多数人看起来,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马云的成绩差不是一天两天短时间忽视学习造成的,而是从小根基差积累出来的,第一次高考数学成绩1分,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低度”。但是,马云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也不管别人是怎么看他的,他只知道,自己要努力,为了实现自己梦想,再苦再累都不怕。即使失败了,都不要紧,因为,最重要的是自己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一度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马云开始浅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正规学校的高三年级不收他,没有办法,只有在夜校报名参加高三复读班。从此,马云的生活异常忙碌:白天要蹬三轮往返火车站送报刊,来来往往行程近10公里只为了挣每月30.5元的工资,晚上还要匆匆忙忙赶到夜校上课。他天天骑着自行车,在家里、工作单位、补习班三个地点往返。几个月后,马云再次走进了考场。
虽然马云这次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也全心全意虔诚地复习,但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这一次,马云的下场依然悲壮,他的数学成绩仅仅成长了18分,从1分上升至19分,总分也很可怜,据高考录取线差140分。
分数一下来,本对马云报有一线希望的家人,彻底失望。马云的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看样子你是不行了,读这么几年书怎么才考了19分?”这么拼命,这么努力,竟仍然只考了这么点分,这个孩子,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这样想的不仅有马云的家人,还有他的同学和老师。大家都劝马云不要再浪费时间和金钱,正视自己的能力,彻底放弃大学梦。但倔强的马云不服输,坚决不肯放弃。他又开始自己三点一线、重复乏味的复读生涯。
为了节省费用,激励自己好好学习,马云在每周日的时候,还要起个大早,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抢位子学习。为了学好数学,马云甚至动用了自己的“外贸”头脑,开展取长补短的交易:他为英语不好的同学补习英语,但有个前提,那就是凡接受他补习的同学要为他补习数学。
成名之后的马云,从不刻意回避这段失败的、艰辛的日子,相反的,他总是津津乐道,甚至自我调侃道:“这可以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心情好的时候,马云甚至想自己有一天一定要写一本关于高考的书。经历了种种生活上和心理上的磨难后,抛开结局的好坏不说,马云认为自己这两年复读生活收获最大的是一个理念:“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
马云凭借这个坚强的信念,坚持着,努力着。但就在高考前的三天,一直对马云数学成绩失望透顶的余老师忍无可忍,对马云说了一句激发他所有斗志的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马云被完全激怒了,他忘我地开始做最后的冲刺。在临近考场的时候,他仍然喃喃地默背自己曾背过无数次的数学公式。在同学们诧异和鄙夷的目光下,马云胸有成竹地踏进了考场,他知道,这次真是背水一战了,不成功便成仁。
马云的这个方法简单却奏效,后来有媒体采访他的时候,问及这段经历,马云异常得意地说:“考试的时候,我每道题都用十个公式去套。”“从考场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考得非常好。跟边上同学一对,答案好像都给我套上了,我心里特别踏实。结果我考了89分,数学成为我考得最好的一门。那一年我创造了一个奇迹!”
89分的成绩,在别人看来可能非常普通,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对马云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他是“运用了独门武功才过去的”,每一个种题型他都是背了又背。而且,此前给他补习数学的尖子生,一个父亲是数学特级教师,哥哥是数学博士,数学成绩超好的同学,在此次高考中也只考了62分。
不过,即使马云破天荒地在数学成绩上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他的总分依然不尽人意,距当年的本科分数线还差5分。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结束了三年高考长跑的马云,历经磨难后,终于考入了与梦想北京大学相去甚远的院校——杭州师范学院,同时,由于当年同专业本科招生不满,马云非常幸运地被调配入英语本科专业,成为了一名堂堂正正的本科生。后来,他曾幽默地说:“当时的成绩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因为那时师范没人念嘛!”
“自助者天助”,面对困难时,马云坚强的性格,永不言弃的精神凸显无遗,这些质量可能正是他日后能得以成功的基石。不管过去如何坎坷,不管过程如何艰辛,马云坚持了,胜利了,这一次,马云浅尝了成功及梦想实现后的喜悦,这种喜悦的快感伴随着他今后的读书和执业生涯,马云从此走出泥沼,步入辉煌。
4.英语——让顽皮小子大开眼界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跌跌撞撞步入大学校门的马云对这句话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从十二、三岁起,马云就迷上了英语,成为了天之骄子后,马云对英语更加痴迷。大学四年里,他几乎每天都仍然坚持着去宾馆门口“守株待兔”,寻找锻炼口语的“猎物”。
事隔多年,马云是否如传说中的那么勤奋,无从考证,唯一让人信服的是,马云的英语实在好,不用怎么努力学习就能稳坐班上前五名。少了学习压力一身轻的马云平常闲得发慌,就开始广交朋友,没过多久,凭着满腔的热情和一身的侠气,顺利当选了学生会主席,结交了一大帮好朋友。以至于师范学院附近的一些学校中,总有一些男生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一身侠气,极具号召力,马云甚至凭借个人魅力当选了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这对一个二流学校出来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个奇迹。
在这期间,最为关键的是,由于英语的优势,马云结交了无数外国友人,在八十年代信息闭塞、经济悄悄复苏的中国,这些国外友人总能给马云带来最新的世界信息。
早在1979年,马云就曾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结识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个家庭有两个小孩,马云带着他们在杭州玩了三天。澳大利亚朋友回国后,一直和马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了笔友。1985年,21岁的马云接到了他们的邀请,邀请马云去澳大利亚游玩。接受邀请后,马云异常兴奋,一切准备停当后,于7月份开始了自己的异国之旅。住了31天回国后,马云诸多感慨:“国外的情况与我们在国内了解到的不一样啊!”马云也第一次意识到,一种语言就是文化,就是一种沉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自此,马云不断地训练自己,告诫自己,一定要有国际观,一定要有能与世界畅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与世界保持同步。
“1985年,我第一次出国到澳洲旅行,在那之前我被教导,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也应该是自由的国家,但是到澳洲我才发现,一切都不太一样,要去了解这个世界,跟你所想所学的差异,我想这就是催促我进步的动力。”
云非常重视自己的英语优势,他也从不间断地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终于,这个优势在马云当上大学老师后,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给他带来了一个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机会。
1994年底,已经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当了6年英语教师的马云,接受学校的命令,陪同一个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外教。马云是个喜欢接触新生事物的人,自然也不放过这次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外教愉快地交谈了起来。这位外教眉飞色舞地给马云讲了Internet,如何如何地方便,如何如何地神奇,如何如何地有意思。马云听得一头雾水,但直觉告诉他,Internet是个新奇事务,应该比较有意思。
第一次听别人神乎其神地吹了Internet之后,马云一直心痒痒的,很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Internet。事有凑巧,1995年,还是因为英语的优势,马云被杭州市政府邀请去与美国的投资者进行谈判。这次美国之旅是马云的第一次触网,但就是这次的旅行,借用马云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风格的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后来我到了美国被黑社会追杀,我的箱子现在还在好莱坞呢。”
过程如何惊险刺激,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重点是,马云正是在这次冒险之旅快要结束的时候,真正地接触了自己梦寐以求的Internet。传说马云逃出黑社会的追杀后,没有立即返回中国。他从洛杉矶飞到了西雅图,来到了当地第一家网络公司。进去之后,马云看到了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办公室,看到了5个年轻人,他们对着屏幕不停地敲击键盘。
1995年,计算机对马云来说,简直是个奢侈的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连瞧都不敢瞧一眼。马云的朋友对马云说:“这是Internet,你试试看,非常好的网络,不管你想搜什么东西,基本上都可以搜出来。”马云不敢,因为:“怕敲坏了,赔不起。”
就是这次的偶然触网,马云就开始设想在中国成立个公司,专门做连他自己都一知半解的Internet。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通过马云,我们能深刻地体会这句话的分量。马云正是凭借自己的长项——英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接触新生事物,接触广袤世界的机会,正是这些不可多得的机会,带领马云来到了事业的各个拐点。可以想象,如果马云缺少了畅游世界的武器——语言,他不可能从世界的这一端跑到另一端,他更不可能接触到让他一辈子刻骨铭心的——Internet,没有这些亲密的接触,也就没有叱咤商界的阿里巴巴,也就没有叱咤网界的IT狂人——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