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提起孩子的不听话,往往痛恨交加,有的父母甚至感叹:“唉!怎么养这么个不听话的孩子!”观其行、听其言,好象过处全在孩子身上。其实,孩子并非天生就是不听话的。教育专家认为,大多数孩子的不听话,都是由父母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只有少部分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说,孩子不听话,父母本身是难辞其咎的。所以,父母们在想方设法纠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有反省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当之处,是否有过激行为,是否考虑过孩子本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等等。只有找出自身教育的不足之处,才能扬长避短,从孩子和自身两方面出发,双管齐下,找出解决孩子不听话的科学解决方案。
1.有爱无教:溺爱孩子,有求必应
我们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尤其是溺爱会培养出孩子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可是许多父母还是不知不觉地在溺爱孩子,其理由非常简单:“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不用那么严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何必对孩子那么心硬。”父母们千万要明白,爱孩子是必须的,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溺爱却是要不得的,尽管有时爱与溺爱仅仅一念之差。溺爱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在生活上过分地关注、帮助
生活上关注、帮助是必须的,有的父母要把鸡蛋剥好了放在孩子手上,孩子才能吃,溺爱到这种地步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2)个性上过分迁就
孩子犯了错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更不用说惩罚了。于是孩子离家出走,孩子任性、嘲弄父母,甚至吸毒等一切行为都来了。个性的迁就比生活上的过分帮助作用还坏。
(3)在物质上过多地给予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你的孩子要随身听,买了,孩子要高级山地车,买了,那些收入并不宽裕的家庭,仍旧变着法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名牌日用品,用名牌包装孩子。那些父母认为:“人家的孩子穿名牌,我们不能让人看不起。”问题在哪里?完全出在父母身上!
2.放任自流:相信树大自然直
教育孩子,犹如护理树苗,必须从小予以重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仔细地注意观察了解,适时地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不为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所影响,进而健康地成长。那种认为:孩子如小树,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好的观念是浮浅的、错误的。
由于父母的放任,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缺乏规范。尤其是潜意识的东西,更难把握。只要外界诱惑一下,邪恶便很容易占据其心灵。如今,青少年看的书,听的音乐,想的问题都远远胜过老一代,他们的思想活跃,行动敏捷,性格开放,若能引上正确的成长轨道,那其中不乏许多人才。然而,一旦偏离方向,被邪恶的东西引诱,那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世界观还未稳定、成熟,对人生许多问题难免感到困惑,极需父母帮助解惑。
可我们有些父母却偏偏视而不见,见而不管,不去问一问,孩子在想什么,看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少年中胡思乱想者有之,传阅不健康言情、“黄色”书刊者有之,模仿其情节、东窗事发者有之。某市对513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少年学生对武打、侦探、爱情小说的兴趣占第一位。在查获的一些出租色情书刊的个体书摊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抵押证是学生证。一位年仅17岁的盗窃犯,曾是学校的团干部,只因看了一本不健康的书,被书中人物偷窃之精的情节所吸引,萌发了自己想试一试,证明一下男子汉的胆量之念。有一次,正碰上同学缺钱花,想偷自行车,叫他帮忙,他就参与了望风。从而,接二连三,最后终被抓获劳教一年。忏悔中他说:“真不该看那本书”。
孩子的成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倘若做父母的放弃教育的权力和责任,那么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思潮、习气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诱导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孩子因无人管教,又缺乏辨别能力,就容易轧上坏道,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有一位父母朋友,他平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树大自然直”。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但父母自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聪明,无需培养也能很好地发展。后来,孩子迷上电子游戏,上课逃学,老师反映都未引起父母重视,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只好留级一年。此时父母才恍然醒悟,以后再也不说“树大自然直”了。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年龄比较低的时期,应对儿童实行基本限制与约束,而到后来则加以释放。
3.敏感时期:该导航时未导航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独立性急剧增强,他们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而是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情感浓烈,热情奔放,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他们情绪多变,经常出现莫名的烦恼、焦虑。
青春期是长大成人的开始,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这一过程对他们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此时,他们既非大人、又非孩子,原来的孩童世界已被打破,但新的成人世界又尚未建立。因此,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比如,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独立意识增强与实际能力偏低的矛盾;渴望他人理解,但又心理闭锁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爱好与学业、感情与理智、自尊和自卑的矛盾,等等。
孩子出现的这一系列身心变化,他们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惶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父母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从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改变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
作为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教育孩子时不能只抓学习,还要关注孩子情绪、思维和意志品质,在这些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陪伴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4.期望过高:稚嫩肩膀不堪重负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病态。
从为人父母开始,几乎大半生都是为孩子而活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这种“承包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深切关爱,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适当的能量和养料。现在的父母普遍缺少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一般常识,许多人把愿望统统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诚然,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愿望,但如果父母期望值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母亲大人在对女儿进行恐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进了重点,母亲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母亲的筹码在升值。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父母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儿女们就得成为过河卒子拼命向前。渐渐地,女儿脸上笑容在消失,焦躁与不安爬上了眉宇——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就抹脖子!”母亲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一旦孩子功课不好,投入巨大的父母往往比孩子更伤心。一位下岗的父亲靠帮人家拉货挣钱养家,在醉酒后哭着对10岁的儿子说:“你爸爸这辈子没啥造就了,就是累死,也得把你培养出个样儿来。你就好好学,将来成个人,让我累死了也能闭眼吧!”
据一些父母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功课落后,这样的消息比股市暴跌还要让他们难过。
于是,我们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焦点只有一个——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好了,什么都好说;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怎么都不行,孩子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考试成绩。在这种心态驱使下,父母们对学习好的孩子,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极尽娇宠。每年寒暑假的第一个星期天,许多大型商场都会挤满一家三口的购物者。原因是孩子考试前父母往往许诺,考得好就给买高档玩具、衣物、自行车,他们是来实现承诺的;而好些饭馆也因此赚得钵满盘满;许多大型游乐场也因父母们的慷慨解囊而大大赚上一笔。当然一些成绩没有达到父母要求的孩子,是绝对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不仅如此,“你真蠢”,“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此类咒骂声劈头盖脸,整天不绝于耳,整个家庭被愁云悲雾笼罩着,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更有甚者,一些父母信奉的是“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