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曼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儿,她多才多艺,语文、英语、唱歌都不错,是班里的活跃分子,可惜就是对数学始终“不来电”,每次考试她都愁,老是这样,该如何是好呢?她的父母通过与老师沟通,最终想了个办法:把她和班上的数学课代表纹纹调到了同桌位置上。这下好了,小曼这回可有时间向她请教学习技巧了。好在,纹纹也是个热心肠,很乐于当这个小老师。慢慢地,小曼对数学的感觉也不再那么恐惧,感到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终于,一次数学测验,小曼得了个史无前例的97分。小曼在看到这个数字时禁不住抱着纹纹欢呼起来,“我终于战胜数学难题了。”从此,小曼和纹纹也由两个本无交往的同学变成了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人们也都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纹纹这个数学课代表在一旁,她本身就有了一种压力感,所以就更要努力学习了,加上纹纹的帮助,她的成绩自然很快就上去了。
10.唤醒厌学的孩子:靠思考来唤醒思考要唤醒厌学的孩子,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改变过来,就要设法唤起他们的思考,并使思考和自豪感融合在一起。
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中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孩子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
如果孩子正处于这种状态,那么就努力唤醒他对学习的热情吧。
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专家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孩子,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他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从而产生自豪感。
怎样才能使孩子做到这一点呢?
(1)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十分重要
比如,父母带领孩子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孩子面前便会展示出各种事物和现象。一个人只要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会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只有在教会自己的孩子积极地观察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
孩子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孩子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为了创造孩子思维与记忆的和谐,一方面需要培养孩子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2)用劳动来教育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有许多聪明、天赋很好的儿童,也只有当他的手和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教育经验也表明: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人们从观察中也可发现那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好习惯。
然而,现在有一些父母却忽视劳动在孩子智力发展和兴趣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创造性的劳动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和智力的发展。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失误。
11.运用逆反心理,故意刺激孩子
每个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即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想去做。运用这种逆反心理治疗孩子的厌学症,会起到神奇的效果。
逆反心理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父母善于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则可对他们的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反抗就是反抗,根本不用讲道理,这就是孩子的心理模式。然而,父母们平时一般却都不停地要求孩子“快去学习”。那么,结果如何呢?不要说孩子的厌学情绪丝毫没有得到改善,可能还会激发孩子们的反叛心理。
在治疗孩子的厌学症的时候,有时也需要利用这种逆反心理。试试看把平时高举的“快去学习”的标语改换成“不许学习”,甚至可以故意刺激孩子,“既然你不喜欢学习,那就不要学习算了”。那么,孩子一定会说“我偏要学习给你看”,于是他可能主动积极地坐到书桌前面了。下面两种利用孩子逆反心理的方法,父母不妨一试。
(1)故意刺激孩子,用“你大概不会做吧”来激发他的好胜心
日本著名教育家的铃木镇一先生就是利用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在儿童小提琴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铃木先生经常故意刺激学生:“这么难的曲子,你肯定不会拉。”孩子当然不服气:“我一定行!”于是专心练习。当孩子会拉那支曲子之后,他又会找出更难的曲子:“这一首你一定不行了吧。”于是,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了一支又一支曲子。
故意刺激孩子的方法在治疗孩子的厌学症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比如,可以同时买一本简单一些的习题集和一本稍微难一些的。先给孩子做那本简单的,然后,把那本难一些的拿出来,在孩子眼前晃一晃,“这本你现在还不会做。”这样孩子与生俱来的逆反心理就被激发了。他很可能马上就说,“我当然会做了!”这时再半信半疑地把那本难一些的习题集递给他。孩子既然已经宣布自己会做,就只好努力学习认真做了。
这样激励孩子不断地向比自己的水平略高的目标挑战,渐渐地孩子就会喜欢上学习。
(2)在开始学习之前,先让孩子彻底远离学习
有一家公司经常研制出畅销商品。他们有一项半强制性的规定:连续工作十年的员工休假两个星期,在休假期间不许考虑任何与工作有关的问题。据说休假的员工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就特别想工作。事实上,公司的用意也正在这里。让员工们在这种解渴状态下重新接触工作,从而产生更多新鲜的创意。
在管理孩子的学习计划的时候,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完全远离书本,也是一个好办法。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多半会很轻松惬意地玩耍,时间一久他们就会感到不安,同时对学习的饥渴欲求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自己主动提出来要学习,这时再允许他们学习。由于对知识如饥似渴,真的像是久旱逢甘霖,孩子一定会非常认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12.督促孩子由浪费时间变为惜时如金
要使孩子懂得珍惜时间,除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之外,父母本身以身作则也非常重要。
王彦上初二了,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出色。妈妈认为她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干什么事总是磨蹭,该急的时候也不急,起床浪费时间,写作业半小时能完成的,她能磨两个小时,妈妈为此说过王彦,要她珍惜时间。王彦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妈妈为此也很烦恼。
时间是悄无声息流逝的。在每一段时间里,孩子所做的事情并不都是有意义的,有些甚至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浪费时间,是孩子们的大敌。许多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与父母对孩子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有的孩子爱睡懒觉,每天早上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叫,直耗到不起床上学就会迟到的时候,孩子才匆忙起来;父母还得给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叠被子。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助长了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在处理这类问题上,不妨让孩子尝尝自己耽误时间的苦果,有些孩子也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会逐渐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
当然采取这种以自然后果惩罚孩子的方法,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实际承受能力把握时机,灵活运用。
帮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父母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孩子集中精力做事
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被动应付的局面,反而会觉得时间比较充裕。对孩子来说,做作业集中精力,很快做完,与拖拖拉拉,总也做不完比较,前者反而可以腾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玩耍,或游戏,或看电视,或读课外书。
(2)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最了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同时,父母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举一动,都对形成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父母的疏忽,总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对孩子做事浪费时间少闻少问,少导少管,对孩子珍惜时间的正确的行为缺乏鼓励强化,浪费时间的行为没有坚决刹住,久而久之,使问题变得愈为突出,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没有养成,却养成了许多坏习惯。
(3)培养孩子挤时间的勤奋精神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天都是24小时。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时间贡献的效益可就大相径庭了。鲁迅先生认为天才就是勤奋,他自己的成功,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罢了。鲁迅先生对时间的比喻,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一个“挤”字道出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若一辈子总是悠悠晃晃,无所作为,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若对时间没有“挤”的精神,想成就一番事业,岂不是懒汉做美梦——空想一场而已。
(4)培养孩子善于抓紧时间
为了不浪费时间,一切生活与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若摆得杂乱无章,会常常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要从小养成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的习惯,督促孩子把应该做的功课按时完成,不要随意将任务推延。切忌明天复明天,明天何其多的拖拉作风。在孩子养成善于抓紧时间做事习惯的过程中,父母要耐心细致地说服帮助、督促鼓励,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强制的办法。
13.以明智的态度促使孩子由偏科转变为全面发展学习
偏科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因此,父母不应放任孩子偏科,而应想方设法帮助孩子纠正偏科的习惯。
王宾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他是个“怪才”,他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但语文成绩却一直不佳。尽管父母经常督促他在语文学习上多下些功夫,但效果甚微。王宾个性很特别,他虽然数学很好,但却经常不交作业;解题过程中经常不按老师的要求写出解题过程,而只给出答案。他有点儿孤僻,很少与人交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对不感兴趣的则不加理睬。
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多种才能智慧的“全才”极为罕见,普遍的情况是只有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天才。
然而,很多学校和家庭都习惯采用一种很“狭隘”的智力观念,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智力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没有考虑到孩子能力发展的不平稳属正常现象。他们在评判一个人是否聪明、有天赋的时候,容易采取“全或无”的绝对标准:要么这个孩子是聪明的,在各个方面都应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天赋能力;否则,这个孩子属于没有天赋之列。无疑,这种“全或无”的智力观,无论是对孩子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有害的。
那么,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偏科问题呢?
(1)开发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强项
孩子的智慧潜能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大多数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较明显的能力偏向和兴趣爱好倾向。父母应该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和表现机会,以使孩子的智慧潜能能表现出来。父母通过观察孩子在不同环境的活动中的表现,常常可以发现孩子对某个领域是否特别感兴趣,是否表现出某方面卓越的能力等,也能初步明了孩子的智力强项和弱项。
在确定了孩子的智力强项以后,父母就应该为孩子的智慧潜能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孩子的智力强项得到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父母可以为孩子才能的发挥和发展提供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通过赞扬、鼓励等方式肯定孩子的特殊才能;可以围绕孩子的智力强项组织家庭活动;为孩子的潜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
父母可以让孩子所在的学校和老师意识到自己孩子的才能。在孩子步入新的学校时,父母应该将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情况向学校反映,让学校老师能很快意识到孩子的智力强项,同时,父母可以和学校配合,共同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才能的课程和教育。
尽力为孩子提供开发潜能的学习机会。孩子所在的学校如果难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父母可以为孩子在社会上寻找额外的学习机会,如让孩子参加特殊才能培训班;鼓励孩子参加比赛,展示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天赋。
(2)坚持全面发展,引导孩子发展智力弱项
在承认孩子的智力具有特殊性的同时,父母不能忽视孩子的弱项和缺点,更不能放弃对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培养。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父母应重视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如果不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全面发展,最终可能连中学毕业文凭都难拿到!
此外,全面发展更是社会的要求。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需要人们运用多种智能方能顺利达到。一个出色的数学家不仅需要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能与人合作完成任务,能自如地与人交流思想观点,还得有相当的自知能力,清楚自身的特点,能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既然人的才能领域有强有弱,如何能做到“全面发展”?有效的做法是使孩子自觉地将智力强项的思维特点“迁移”到智力弱项领域中。因此,父母和老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五、走出自我:转变孩子自以为是的技巧自以为是指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异常现象。自以为是的孩子听不进别人的话,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样会增长他的虚荣心,不利于学业的进步,在人际交往中,自以为是的孩子往往盛气凌人,往往会导致他人的反感和厌恶,影响孩子的未来。因此,自以为是的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父母应及时地对这样的孩子给予教育和引导,教会孩子要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孩子只有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并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父母一定要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自信而谦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