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已成为一个阻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孩子厌学,已成为众多父母的一块“心病”。在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个孩子都应努力去学习各种知识,以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孩子的厌学现象变得越来越多见,因为厌学,阻碍了孩子知识营养的吸收,阻碍了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从而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当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研究和分析造成孩子厌学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是拔正孩子的厌学情绪需要综合治理,需要从各个方面多管齐下,而帮助孩子扬起理想的风帆,树立起成才的自信心,则是使孩子克服厌学的关键。
1.让孩子鼓起理想的风帆,跨越厌学的沼泽
理想之于人生,犹如灯塔,犹如火炬,照亮了人生的道路,也指明了孩子成长的方向。
人无志不立。志者,方向也;目标,理想也。立志,就是要树立理想,找准人生的目标。一个孩子要想成才,必须树立宏伟之志,立志高远;没有非常之志,就不可能行非常之事,更不可能建非常之功。
对于孩子来说,理想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就会转化成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是持久的。而如果没有理想,就不知道自己学习有什么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微有点阻力和困难,都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说,孩子只有从小就树立起人生理想,才能为学习增加动力。
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看到许多农村人生病后因愚昧或贫穷不治而死,他便决心通过学医来解救劳苦大众的病痛。正是这种为劳苦大众解除病痛的理想,才促使他进了日本的仙台医专,师从当时著名的医学教授藤野先生。后来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鲁迅先生感到只有拯救整个民族的命运才能最终解救劳苦大众。而要达到这一伟大理想,仅靠一点医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医学,而改学了文学。鲁迅先生最终成了我国新文学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
其实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和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或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能否把宏伟的理想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做父母的应让孩子知道,只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焕发出火一般的热情,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才能将理想化为现实。
父母怎样才能使孩子鼓起理想的风帆呢?
(1)应及早抓好对孩子的理想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孩子生命的早春,给孩子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是每个做父母的责任。
(2)应注意到,理想既是分层次的,又是具体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至于孩子将来干什么,父母当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家庭情况,及早进行定向培养,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把理想的风帆鼓得满满的,把追求的目标定得高一点。正像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说的那样:“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这是因为越是远大、崇高的理想,越能激励人的斗志,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只要早立大志,从小就踏踏实实,人人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要让孩子永远记住,人生是海洋,理想是灯塔,只有在远大理想的光芒照射下,才不会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
(3)要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
要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眼前的拼搏奋斗,理想只能化成泡影,将来哪一行的“状元”也当不成。要用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告诉他们:冠军的奖杯里盛满的是苦练的汗水;科学家的发明证书上凝结的是勤奋与智慧的心血,超人的成就要付出超人的劳动。
2.建立自信,为厌学的孩子找准人生坐标
改变厌学的孩子需要策略和耐心,父母要做的重要的一步,就是帮助他们找准坐标,确立自信。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相反的,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可见,自信心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父母常常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成就,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心目中的理想标准,不是责备就是埋怨,甚至打骂。殊不知,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孩子内心严重的挫折感,渐渐地会心灰意冷,甚至丧失自信心,这就是许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帮助孩子找准人生的坐标以及建立自信心,实在是为人父母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下列几种方法和原则可供父母们借鉴运用。
(1)让孩子品尝成功的滋味
经常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因成绩较差而厌学的孩子做,并及时给予褒奖、赞美,那么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容易建立,厌学的情绪必定也会得到改变。
(2)以鼓励代替责备
孩子遭到挫折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父母应适时地帮助孩子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孩子重拾信心,振作精神。责备只会降低孩子的信心,于事无补。
(3)给孩子合理的期望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如果超过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压力和负担。但是期望太低又会降低孩子的抱负水准。所以依孩子的能力、志向、兴趣做合理的期望,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4)父母示范
凡是信心十足的父母,必能培育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孩子。
有些父母教孩子做家事或做功课,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常常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你真笨!”父母的本意是要激励孩子,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句“你真笨!”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用不当的言辞做错误的引导,否则可能产生“自我应验”的作用。
3.引导孩子改变对学习的“头疼”印象
学习是艰苦的,然而又是快乐的,如何使孩子消除对学习的痛苦印象,认识到学习的快乐,是父母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关键。
厌学的孩子大多都对学习感到“头疼”,他们厌倦书本,害怕作业和考试。在他们的心里常常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折磨和痛苦。为此,父母必须尽力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对学习的痛苦印象。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给予鼓励和安慰
许多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心里感到很难过,因为他们一怕老师批评。二怕同学看不起,三怕父母斥责。此时,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如果父母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就可能会使原来就厌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希望彻底破灭;即使原来不厌学的孩子,也会因父母的斥责而产生厌学情绪。针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科学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和安慰,鼓励是让孩子建立起信心、重新投入刻苦学习的惟一方法;安慰则可使孩子一时的难过和压力得以缓解。但是,鼓励和安慰孩子时,父母应帮助孩子认真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然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使孩子理智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2)采取合适的讲话方式
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成年人尚且需要用婉转的语言消除心理上的顾虑和负担,那么对孩子来说,暖人心的话语更是雪中送炭。在孩子的心目当中,学习、考试都是负担,而孩子当时的状态就更是影响孩子心理负担的因素。
然而,这些问题都不能避而不谈,因此,必须找到适当的、正确的方式来说,才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父母在和孩子谈话之前要考虑到,不同的讲话方式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比如,不要只讲“快去学习”、“不许看电视”,而应该考虑到是不是有更好的说法,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有一本杂志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两个孩子犯同样的错误,对孩子A说:“你总是犯这种错。”而对孩子B说:“这种错误可不像是你犯的。”孩子A就会想:“反正我总是犯错的。”
以后也就自暴自弃。而孩子B就会想:“为什么我会犯这种错误呢?”从而找到犯错的原因,以后就再不会犯这种错误。
只要在这类讲话方式上下功夫,渐渐地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父母在不得不说的时候,应该再好好想想会不会有更好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说法。
(3)通过“心理换算”的方法帮助孩子减压
讨厌学习的孩子,当老师给他布置作业,或者考试临近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压力。比如,要他在一个月内完成有三百道习题的厚厚的练习册,或者还差三天就考试了,而他还没有好好复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就非常大,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就会不愿意坐到桌边学习。
这时,父母可以用以下说法,比如:“每天做十道题就可以了”,“还有七十二个小时呢”,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孩子们本来觉得三百道题的学习量非常繁重,三天的复习时间太短。但听了父母这样的话,心理负担就减轻多了。
也就是说,在表达同样的内容时,稍微改变一下数量单位,留给孩子的印象就会有天差地别的转变。一般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换算”。父母在治疗孩子厌学症时使用这一心理战略,往往会收到奇效。
4.不要过分地给孩子施加压力
过分加压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逆反和厌学的情绪,父母一定要理性地给孩子施加适当的压力。
现在不少父母都在学习上给孩子重重加压。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数学考多少分,语文考多少分,英语考多少分等;有的父母要求孩子考上什么什么高中,什么什么大学,等等。
这种过分的要求和期望,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一份心理重负,有许多孩子为此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干预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的事件非常普遍。当然,父母为孩子加压,心是好的,但效果常常令人沮丧。干预的结果是束缚了孩子智力的发挥,束缚了孩子潜力的发掘,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只是忙于完成各种作业,机械重复地背诵一些东西,这不仅阻滞了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且使孩子越学越累,越累越厌。
那么,作为父母,究竟应不应该干预孩子的学习呢?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是教育专家对部分高考状元的家庭教育的调查,这些家庭的父母对他们孩子学习的态度有下述几个特点:
①他们相信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不是强行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而是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发展孩子的特长。
②他们不给孩子规定每门课考多少分,只要求学习尽力就可以。
③他们没有给孩子规定具体考上什么学校。
④高考前他们不是给孩子加压,而是给孩子减压。他们对孩子说,只要尽力就可以,考什么样是什么样。父母体贴的话无疑给孩子以很大的鼓舞,使孩子能轻装走上考场,以平常的心态来参加考试。这些父母在考试过程中还鼓励孩子,引导孩子不要去想考完的课程的分数如何,还告诉孩子,考完一门算一门,考完成绩如何就不是你的事情了,那是评卷老师的事了。
状元的父母相信自己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们既不对孩子的学习包办代替,也不对孩子的学习过分干预,而是让孩子自己学。
让孩子拥有轻松的心理是保证孩子正常学习的关键。对孩子过分施加压力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孩子的心灵蒙上更深的厌学阴影。因此可以说,不给孩子加压是克服和消除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5.消除孩子“老师不喜欢我”的心理
也许老师对孩子们的管教态度有宽严之分,亲疏之别,但这是极偶然的。它有可能是孩子的多心所致,所以,父母切不可附和。孩子一旦厌恶老师,厌学情绪便随之而来。
最令孩子讨厌的老师就是“偏心的教师”;而最让父母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师的重视。在某一所小学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母亲,非常注意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而且十分笃定地认为:老师不喜欢她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放学时,母亲立即问他:“今天怎么样?”孩子答道:“真无聊!今天我一直举手,老师却只叫别的同学。”一听到孩子的叙述,她再也按捺不住怒气,立刻打电话到学校,一口气说出她对老师的不满。当校领导找那位老师调查情况时,老师感到很意外,而且对这位母亲的指责也感到非常委屈和气愤。
事实上,那位老师根本没有偏袒的心理,而这个孩子的成绩也很好,老师还期望他能担任班长。但是,从这一天之后,这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几乎濒临破裂之境,以致使这位学生在上课时,再也不敢举手发言了,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也包含了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就以这位学生为例,在事件发生之后,因为与老师的对立情绪波及了他的心理,从而导致他逐渐厌恶读书,甚至妨碍他的正常发展。
的确,老师可能对孩子们的管教态度,有严缓之分、亲疏之别,也可能根本不予以管教,但是,即使真有如此情形,极可能为偶发事件,或是孩子多心所致,亦可说是老师因孩子们的性格不同所施行的不同教育方法。总括而论,这种做法,不论其出发点是什么,不应认为老师是“偏心”。
父母通常只能经孩子口中知悉学校中的种种状况。假如孩子对父母诉说“不管我做什么,老师总喜欢骂我”或“我举手想作答,老师却不点我的名字”。此时,父母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
而某些父母根本不分青红皂白,只相信孩子的话,告诉孩子“老师为什么只会骂你呢?”
或是“可能是老师不喜欢常常叫你吧!”其实,这样的回答方式,是无法造成好的结果,反而使受害最大的人变成是孩子本身。因为父母如此的回答,只会加深孩子的多心,从而不信任老师,当然对孩子的学习与教育,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并且会养成孩子对事物持有偏颇的看法。
父母若真心疼爱孩子,就更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的是非。即使老师真有偏心行为,也不可在孩子面前加以评论,聪明的父母反倒应利用这个机会,以现成的例子来教导孩子:对事物须辩证地看。
此时,不妨试着对孩子说:“老师会骂你,才表示老师非常关心你,希望你成为一个好孩子。”以父母的立场来说这种话并不困难。另外,也可以说:“老师之所以不叫你,是因为老师认为你很用功,所以你应该信赖老师,并且更努力用功才对。下次当老师发问时,其他同学都不会作答,只有你举手,老师就知道你是一个用功的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