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杂病 (1)
第一节 口腔溃疡(口疮)
一、脾 胃 积 热
范某 女 48岁 病历号 52、1、96
齿龈肿胀,口舌均有浅溃疡,疼痛流涎,咀嚼不便,妨碍饮食,喉间阻闷不畅,头晕,大便干结,小便黄,睡眠不安,病已逾月。
舌尖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立法】
口属脾胃,舌属于心,齿龈肿胀,口舌生疮,是为脾胃积热,心火上炎之症。拟用清泻法。
【处方】
升 麻
细 辛 各3克
大生地 10克(同捣)
酒军炭 6克
炒枳壳 5克
生甘草 3克
酒黄连 3克
芩 10克
青连翘 10克
金银花 15克
山栀衣 6克
牛蒡子 6克
苦桔梗 5克
川黄柏 10克另:生蒲黄粉30克涂搽患处,每日4~5次。
二诊:服药3剂,齿龈肿、舌溃疡有减轻。仍按原法立方。前方去黄柏,枳壳易为枳实6克,加蒲公英15克。蒲黄粉末用完仍继续涂搽患处。
三诊:服药2剂,诸证均愈,大便已畅,食眠亦佳,恐其再发,特再就诊。嘱其效不更方,照前方再服2剂,隔日1剂。
【解读】
口腔溃疡与中医的“口疮”类同。《医贯》:“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症见口腔内唇、颊、上腭等处黏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溃疡面,单个或多个不等,呈椭圆形,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影响进食,痛苦颇甚。论病因有因心火上炎,熏蒸于口;有因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聚于口;有因脾肾两虚,虚火上扰于口。施师治疗此症,常以凉膈散、清胃散、清胃泻火汤、甘桔汤加减为主,并常用生蒲黄粉涂搽患处,或用柿霜饼噙化,每收速愈之效;《千金方》载重舌生疮,蒲黄末敷之,不过三上瘥。柿霜,《本草纲目》载:柿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
大生地——细辛——升麻
大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肾养心。细辛气味香窜,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干地黄之甘寒,直达上焦,共奏清热止痛之效,而无燥烈升散之弊。升麻体轻升散,升阳散郁,清热解毒,引药上行,与大生地、细辛参合,直达病所,清热解毒、止痛之力益彰。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牛蒡子——青连翘(见第36页)。
黄连——细辛
黄连苦寒,清热解毒,泻心胃之火;细辛升散走上,祛风止痛。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黄连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毒、泻火、消炎、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口舌生疮。
黄连、细辛伍用,出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名曰兼金散,善治口疮,并云:“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验之临床,治口疮疗效甚好。
苦桔梗——甘草
桔梗辛开苦降,专入肺经,宣散升提,利咽止痛,为治咽痛、音哑之要药;甘草味甘性平,生用性凉,解毒消肿,泻火利咽,缓急止痛。二药伍用,直奔咽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益彰。
桔梗、甘草伍用,名曰甘桔汤。出自《伤寒论》。桔梗1两,甘草2两,水煎,分3次服。治少阴病咽喉痛。施师用来治疗口腔溃疡,盖桔梗辛开苦降,但辛而不燥,苦而不峻,质轻升浮,载清热解毒之品直达病所。甘草用其生品,取其清热解毒之功是也。诸药参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之力增强。
二、维生素B2缺乏症
汪某 女 25岁 病历号 51、10、434
病起于两年前,初时口唇发痒,夜晚尤甚,继而形成溃疡,流水结成黄痂,经久不愈,饮食俱痛,苦恼异常。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维生素B2缺乏症。近来两腿出现红斑,有热痛之感,头晕痛,心慌,睡眠多梦,习惯性便秘,饮食正常。
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数而细。
【辨证立法】
脾胃郁热,症现口唇肿烂,大便燥结,久则燥热入血,郁滞生斑。心主血,心火过盛则心慌多梦。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活血为法。
【处方】
绿升麻 1.5克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酒玄参12克
火麻仁15克
东白薇6克
北细辛1.5克
晚蚕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
紫花地丁
蒲公英 各6克
炒远志6克
川黄柏10克
杏 仁各6克(同捣)
炒蒲黄10克
紫草根5克
生甘草5克二诊:服药10剂,口唇痒止,溃疡也极见好转,睡眠安稳,心慌,头晕均效,腿上红斑未现,希望用常方巩固。
仍遵前法,每周服2剂,至愈为度。
【处方】
绿升麻 1克
东白薇6克
青连翘10克
炒皂角子
晚蚕沙 各10克(同布包)
火麻仁15克
北细辛1克
紫花地丁
蒲公英各6克
杏 仁 各10克(同捣)
生甘草 5克
川黄柏 10克
紫草根
浮萍 各5克
夏枯草 10克
炒蒲黄 10克【解读】
本案原属脾胃郁热日久,致成口腔溃疡,大便燥结,积热之甚矣。以证来论,三黄石膏汤用之甚宜。然以其脉沉数而细,若用苦寒泻下之剂,反致热邪深入,则体力更见衰弱,遂以清热、养阴、润燥、兼用活血之法,两年夙疾,十剂大效。审脉识证,具见巧思。方中升麻、细辛不独载药上升直达病所,配以浮萍,亦取“火郁发之”之意。黄柏、连翘、白薇、夏枯草、紫花地丁、紫草、生甘草清热泻火,桃杏仁、蒲黄活血,寸冬、玄参养阴,麻仁、蚕沙、皂荚润燥通便。
川黄柏——升麻、细辛
黄柏苦寒坚阴,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制膀胱、命门之火,以退虚热;升麻升阳散郁,清热解郁,引药上行。二药参合,直达病所,泻火解毒之力益彰。细辛味辛而厚,气温而烈,升散走窜,与黄柏、升麻参合,滋阴降火,消肿止痛之力倍增。
朱茯神——朱寸冬(见第26页)。
晚蚕沙——皂荚(见第16页)。
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花地丁)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散结消肿的力量增强。
紫花地丁、蒲公英伍用,善治一切化脓性炎症,但用量宜大,30~60克均可。若治尿路感染,宜与益元散、车前草、墨旱莲伍用,其效更著。
笔者尝治一罹腮腺炎男性患儿,主取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伍以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水煎,分为4次服下。药服2剂,热退、痛止、肿消一半有余,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又进2剂,病即告愈。
桃仁——杏仁(见第66页)。
紫草——浮萍
浮萍体轻气浮,偏走气分,善清气分邪毒,以散风、祛邪、透疹、利尿;紫草专入血分,长于清血分热毒,以清热凉血、解毒化斑。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两清,透疹解毒,祛风止痒,其功益彰。
第二节 荨 麻 疹
一、积滞内停,外受风邪
张某 女 19岁 病历号 52、7、586
遍身易起红色痒疹,时发、时愈,已有七八年之久。平时消化不良,大便干燥,有时呕吐,腹部胀痛,喜食酸味。近日上述胃肠症状又现,并伴发痒疹。
舌苔垢腻,六脉滑数。
【辨证立法】
平素饮食无节,胃肠受损,消化不良。积滞生热,郁久入于血分,外感风邪,即发痒疹。治宜消导胃肠积滞,并疏风、清热法。
【处方】
广皮炭 各5克
醋柴胡 5克
杭白芍 10克(同炒)
酒当归 6克
炒防风 5克
焦山楂 10克
炒半夏曲 10克
旋覆花 6克(同布包)
宣木瓜 10克
莱菔子
缨 各6克
蝉 蜕 5克
炒谷
麦芽 各10克
炒皂角子
晚蚕沙 各10克(同布包)
黑芥穗 6克
乌梅炭 5克二诊:服药6剂,痒疹全消,大便通畅,食欲增进,消化力好转。嘱留此方,再发庠疹,即连服数剂。
二、湿热久蕴,感受风邪
赵某 女 42岁 病历号 53、4、712
突于昨夜,全身瘙痒,遍起红疹,逐渐连及成片,—夜未能安睡,晨起发现颜面、手足均肿,皮肤自觉灼热,头晕、腰酸,小便深黄。
舌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立法】
血热受风,遍身痒疹,素蕴湿热,随风而发,故作浮肿,急用清血热,疏风邪法治之。
【处方】
炒防风 5克
黑芥穗 6克
桑寄生
枝 各18克
沙苑子
白蒺藜 各10克
东白薇 6克
白 芍 各10克
柴 胡 3克
桂 枝 1.5克(同炒)
绿升麻 1.5克 蝉 蜕 5克
川黄柏6克
川当归6克
淡豆豉12克
炒山栀5克
北细辛1.5克
甘草梢5克
蒲公英
紫花地丁各10克
二诊:服药4剂,瘙痒全消,惟腰酸痛,四肢关节疼痛,头晕,小便短,风热已消,湿气未净,再进通络利湿为治。
【处方】
柴 胡
桂 枝 各3克
杭白芍 10克(同炒)
片姜黄 10克
车前草
墨旱莲 各12克
宣木瓜 10克
桑寄生
枝 各18克
金狗脊 15克 酒川芎 5克
川萆薢
石韦 各10克
熟地黄 各6克
砂 仁 5克
细 辛 1.5克(同捣)
川黄柏 6克
炙草节 6克
川杜仲
续断 各6克【解读】
上案风疹为消化不良,积滞内停,外感风寒使然。本例则因湿热久蕴感风而发,临床常见此病。施师治此病,以柴胡发少阳之火,升麻发阳明之火,防风发太阳之火。诸药味薄气清,升举其阳,通畅三焦,更以山栀清三焦之火,佐以黑芥穗、蝉蜕、豆豉引血中风热,出表而解。配伍紧严,一诊数剂即愈。本案患者,初诊方连服4剂,痒疹全消。但腰酸尿少,关节疼之症未愈,风热虽消,湿滞未净,故又予通络利湿之剂,嘱其服至症状消失为止。另外,证属过敏所致者,施师常与过敏煎(银柴胡、五味子、乌梅、炒防风、生甘草)伍用,以增强疗效,用者宜审。
炒防风——黑芥穗(见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