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算没钱也能买到黄金那样昂贵的东西。
过来人的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的国君——秦孝公为了壮大自己的国家,就向天下人颁布了招聘启事,说自己的国家现在一穷二白,基本属于不招人待见的那种,但是希望真正的人才能来应聘,和他一同改变现状。如果国家富强了,他愿意和这个功臣共享秦国。
秦孝公的招聘启事一贴出来,就赢得了广泛好评,人人都夸这个国君很慷慨。不过,前来秦国应聘的人却屈指可数。没办法,当时的秦国是诸国中最穷的,人口稀少,地理环境也不好,一看就没啥发展前途。就算秦孝公开出愿意共享秦国的优厚条件,敢上门试试的人实在不多。
就在孝公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叫卫鞅的人出现了。他在见到孝公后,表示自己有信心让秦国富强起来。秦孝公考验了他几个回合,觉得这人很有能力,就准备录用他。卫鞅便申明:“用我也行,不过你一定要百分百地信任我。毕竟要想让秦国富强,就一定要改革。改革这事最忌讳的就是不同心,也只有君臣一条心,改革才会成功,秦国才能富强。”
孝公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说道:“你尽管放心,我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改革都是因为君臣不同心,才导致失败的。你既然已经许诺给我一个富强的秦国,我就会百分百地信任你。”
之后,卫鞅的改革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秦国的很多贵族都在这场变革中,有了或多或少的利益损失,大家不乐意了,就跑到孝公面前去告状,说:“卫鞅那家伙要改革就改吧,可是他把我们折腾得越来越穷了。老大,你要是再继续纵容他的话,恐怕秦国就要让他给折腾没了。”
秦孝公不理众人的反对,异常坚定地说:“告诉你们吧,卫鞅的改革都是经过我的允许的。你们还是全心支持变法好了,否则,反对他就是反对我!”
官员们见劝说无效,只好重新聚在一起,继续商量:“肯定是我们的分量不够,要不鼓动孝公的儿子赢驷出马?咱就不信太子上阵,还搞不定一个外来户!”
于是,赢驷在一帮官员的鼓动下,也站出来反对变法了,并公开跟卫鞅唱反调。秦孝公彻底怒了,大骂:“我正忙得焦头烂额呢,你小子居然也跑出来凑热闹,是不是欠收拾啊?”他一气之下,就把鼓动儿子闹事的官员治了罪,一个割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
从这以后,官员们才真正意识到秦孝公的改革决心,渐渐偃旗息鼓,再也不敢妄动了。而秦国在卫鞅的治理下,也一天比一天富强起来,人民的生活好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秦孝公有感于卫鞅的功劳,便让他总管全国的军政,并且赐给他封地,准许他在封地上拥有自己的军队,卫鞅俨然成了秦国的半个主人。
点|睛|智|慧
战国时候,诸国纷争,家家忙着抢地盘,可以说是一个用实力说话的时代。其实,当时有很多国家为了胜出,都选择用改革来提升自身实力,但失败的却多不胜数,像商鞅变法这样成功的案例可说是绝无仅有的。原因无他,就在于秦孝公的全力支持。
我们身处社会中,很多时候遇到的事,都是自己一个人无法解决的。这种情况下,无疑需要他人的协助。而只有两个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难题,才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但如果各自为阵,以自身利益为先的话,那么最终就只有失败这一个结果了。
§§§第十七章 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老祖宗说话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常常在有吃穿的时候想想没有吃穿的日子,别等到没有吃穿的时候再去想有吃穿的日子。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个身家过亿的老华侨,在回到祖国以后,捐了上百万的资产用来修建学校。等到学校建好后,校长和老师特地请他过来参观,一路陪同他的还有县里的部分领导。老华侨边走边看,不时地夸赞大家的工作做得很到位。
当众人走过操场的时候,老华侨却突然一声不发地离开人群,快步走到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前,二话不说将其拧紧。有人见了,觉得很奇怪,暗说:“难道这老先生在国外待了这么多年,过的都是缺水的日子?”更有人是窃窃私语:“不就是滴几滴水吗?他几百万的钱都随手扔给咱们了,还在乎这点水资源?”
大家虽然有疑问,不过也依然一路陪笑。等参观得差不多了,众人又邀请老华侨去吃午饭,他笑呵呵地答应下来。午餐是意料中的丰盛,他边吃边说:“出国这么多年,到老了还是最喜欢老家的食物啊,地道!”领导们和他边吃边聊,整个午宴大家都吃得很开心。
众人酒足饭饱之后,老华侨就把服务员叫过来,说:“你帮咱们找些食品袋过来,这些没吃完的我们要打包回去,免得浪费了。”
一帮领导着急了,赶紧劝说:“您老就甭操心了,您都给我们这么多钱修建学校,我们请您吃顿饭算啥?放心吧,这顿饭咱可没花多少钱,打包就不用了。”
有的人也说:“不用打包了,咱们回家也有新鲜饭菜吃,不用吃这顿剩下的。”
老华侨却正色说:“你们都误会我的意思了啊,我不是心疼钱,而是不喜欢浪费。虽然我很富裕,这辈子吃过的好东西也是多不胜数。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从来不把吃剩的食物随手丢弃。再说先前自来水的事情吧,我们用水是在情理之中的,但如果浪费水资源就错了。可能今天很多人都觉得,一滴水一顿饭算不上什么,但是当有一天你身无长物的时候,一个馒头对于你来说都是救命的粮食。”
大家听得连连点头,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老华侨便接着说:“即使我们在富有的时候,也应该忆苦思甜,想想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这样才知道珍惜,真正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不是吗?”他刚一说完,人群中忍不住爆出一片掌声,众人纷纷表示,今天听了他的话实在是受益匪浅。
点|睛|智|慧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这话说得很在理,第一代艰苦创业,因为知道过苦日子的滋味不好受,所以就会拼命往上爬,也很懂得珍惜,知道一顿饭一杯水都来之不易。不过,等到儿子孙子上位,从没过过苦日子的他们,就安于享乐,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制,久而久之,千万家财也被他们败光。
可见,就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应该想想我们一无所有时的愁苦。只有忆苦,才懂得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才不会迷失本心,而导致一败涂地。
§§§第十八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
老祖宗说话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
石头跟石头相摩擦就会有火,不摩擦,连烟都没有。
过来人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玄宗皇帝李隆基很宠爱贵妃杨玉环,连国家大事都不管了,天天只想着跟美人风花雪月。当皇帝的一撂挑子,下边一帮大臣便开始忙着争名夺利,其中抢得最厉害就要属宰相杨国忠和节度使安禄山了。其实,这两人认真说起来,还是亲戚呢。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而安禄山又认了杨玉环当干妈,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外甥。但在权力面前,两人愣是斗得天翻地覆。
早在杨国忠没有发迹之前,他还是很拿安禄山当回事的,毕竟对方可是威震一方的将军,他一个平民,哪儿惹得起?暗地里,他虽然没少咒骂安禄山的肥猪样,但表面上却把对方奉若天人,吃饭要帮夹菜,走路要搀扶着对方,只差代替下人给安禄山换衣服了。
不过,风水轮流转,杨国忠现在总算当上了宰相,地位和身份已经大大不同了,还要他继续伺候安禄山?没门!要知道,现在全天下除了皇帝以外,就属他的官最大了,那他还用怕谁!而安禄山明显适应不了,一来少了个跟在自己屁股后面讨好的人不说,二来曾经自己看不上眼的庸才居然当上了宰相,还想让他俯首称臣,绝不可能!
就这样,杨国忠和安禄山彻底对上了。这两人三天两头地我说你一句坏话,你对我使一个暗招。连长期忙着谈恋爱的玄宗都看不下去了,出来当和事佬,说:“你们都是我的左膀右臂,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按理来说应该相辅相成,共同治理国家的,就别闹了,太伤和气了。”不过,玄宗很久不管国事了,说的话没有分量,这两人压根就没听进去,依然争斗不休。
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越来越大,到了后来,杨国忠见一时半会儿拿对方没辙,就开始三天两头地跟玄宗说:“皇上啊,您别看安禄山表面上憨厚老实,其实他早就有造反之心了,您说您把全国的大半兵权都交到他手里了,他要不反就是傻子了不是?”
开始唐玄宗还不信,可杨国忠说得多了,他也开始动摇。于是就下令:“赶紧把在边疆驻守的安禄山找回来!”安禄山这会儿的确是在暗中招兵买马,不过他还没准备造反,一听皇帝要召他回去,心里就不由得“咯噔”一下,暗说:“肯定是姓杨的那家伙嚼舌根来着,哼,实在不行咱就真的反了给你们看看!”
安禄山深知,玄宗叫自己回去肯定是听信了杨国忠的话,他当下就决定:“我这次不带一兵一卒,也好在皇帝面前增加可信度。”果真,他空着一双手,单枪匹马地回到了京城。众人一看,便对杨国忠说:“你看,你那仇家一听皇上召见,就马不停蹄地赶来,连自身的危险都顾不上了,怎么也不像要造反的样子嘛。”
杨国忠可没料到老对手有这么一招,暗地里咬牙切齿,后悔自己冲动行事。安禄山暂时保全了自身,却很明白,如果杨国忠这样的小人待在玄宗身边,自己就算不造反总有一天也会被他暗害的,他当即暗下决心:“回去以后一定要集结兵马,打到京城,先把这姓杨的宰了再说!”
很快,逃出生天的安禄山又一路急奔回老家,登高一呼:“都是杨国忠那家伙胡言乱语,害得皇帝老儿开始怀疑我。哼,先下手为强,你们大家都站出来,跟我一块儿反了吧。”于是,安禄山拉开“清君侧,铲除奸臣杨国忠”的旗号,从边疆一路杀来,直奔京城长安。
唐玄宗和一帮官员得知消息后,惊惧万分。杨国忠这时倒是不着急了,摊开一双手,十分得意地说:“看,我早说过他要反的,可你们就是不相信,现在知道后悔了吧。”
就这样,杨国忠和安禄山的争斗升级,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国运就是从这时开始走下坡路,昔日的繁华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点|睛|智|慧
人和人相处,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但作为当事者的我们,不能一味地推卸责任,认为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而自己只是其中的无辜者。毕竟所有的矛盾和纠纷都不是单方面造成的,究其深层原因,往往当事者双方都有过错。
因此,当我们与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争吵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这种时候,不如双方都先消消气,分析一下引起冲突的原因,再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