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来袭,掌控粮食资源的美元又有了乘虚而入、乘人之危、化危为机的救市机遇,美元又能充当一贯充当的挽狂澜于既倒的救世英雄角色了。因此,粮食危机必定是美元由弱转强的又一次崛起。任何资源危机之下,资源富国都能坐收渔利。全球持续的大宗商品涨价潮中,俄罗斯已经坐享其成,由贫转富了。而接替了日本,坐上了全球资源最短缺国家座椅的中国,难免在资源危机尤其是粮食危机中受制于人。
总之,美元一旦在粮食危机中获得新的价值支撑,必将维持其稳健升值、黄金般保值的霸主地位。所以,美元不够好,但它最不坏。但人民币还在升值,怎么办?好办,静待美元兑人民币由贬转升的拐点来临时,你多兑一点吧。当然了,眼下看上去更稳健、更保值的货币,不是美元,而是英镑。
至于少持有房产之所以变得越来越紧迫,是由于国内的超级资产泡沫看上去平滑消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跌宕破裂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它能软着陆,越来越感觉它会像探空气球般爆掉--高房价脱离现实的购买力太远,消费者只能望洋兴叹。一旦超高密度的资金难以为继,也就是高空缺氧缺压时,黑洞坍缩的反向吸力会吞噬所有来不及逃脱者。
保本靠避险,取利靠应变
中国等新兴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过热风险提高,通货膨胀压力还在上涨。大量资本的流入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中国房屋价格可能发生的大幅度调整,对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将会构成严峻的挑战。今后,发达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可能要超过新兴市场,资金流向与股市热点也将开始从新兴市场转向发达国家。投资人已开始减少在新兴市场的投资比例,增加在发达国家市场的比例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
打高尔夫的一个要诀,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就是人们常说的“只可顺守,不可逆取”。顺势,既是指你的维权要合理合法,讲求策略,更是指你的投资要跟随滞胀的走势。
市场冲浪,“趋势永远是你的朋友”。顺势而为,需要看准趋势。但不同的人,对于趋势有不同的解读。人类的认知结构,有着类似“提个马灯走进黑屋子里,东照照、西看看”的特点。步移景换,观照角度不同,眼中的趋势就不一样。你要看准大趋势,又无法完整收集市场的海量信息,怎么办?你只能借助“完型”理论。完型理论,又称“格式塔”理论。完型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相加,整体具有大于部分、先于部分而又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提出,要从整体结构上重建知觉场。而你要看准大趋势,必须具有完型眼光。
我年轻时无处拜师,想听懂交响乐只能自学。1970年在郑州当学徒工时,咬牙跺脚地花了5块钱,买了本《红色娘子军》总谱。听着收音机里反复灌输的红色交响乐,我下了班就琢磨那个总谱,总算悟出了点交响乐的本质。什么本质?就是四个乐章或四管制,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轮替,也如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四个经济周期。
那些千姿百态的变奏,走得再远也不会丢失,就像那些减7和弦、属7和弦,都离不开12平均律。市场周期与市价波动,看似离市值太远,但终归会回到主旋律上来。我已年近花甲,能用历史感看市场了:一切看似“过大而不能倒”的东西,终究会被时间摧毁掉。因而,过大而不能倒的高房价,与过大而不能破的泡沫繁荣、泡沫复苏是一个道理,终究都抵不过天体运行般难以抗拒的市场周期。
虽然无法阻止或扭转市场周期的变化,但经济人却可以用“反身性”(索罗斯语)措施,去对冲各个周期。像是发射催雨弹一样,减害增益,减缓市场的波动。譬如,高涨时采取冷却措施,衰退时采取刺激措施。但在国内,一心促成大起,又一心害怕大落。高涨时不但不泼冷水,反倒揠苗助长。衰退来临,又用非常手段刺激。其实,“萧条是高涨种下的种子”(哈耶克语),大落是对大起的惩罚。牛刀说的“穷人通胀,富人通缩”,是说市价分化得没了谱。但穷人多是消费,富人多有投资。因此,滞胀是消费者的通胀,对于投资者,就是通缩。滞胀对于穷人消费,大为不利。但对于富人投资,却仍有机会。换言之,滞胀对于消费者“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对于投资者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房价暴涨,富人可以用脚投票。卖掉多余的房子移民国外,因祸得福,借机当个华侨,也算是投机套利。不谙投机、无力投资的穷人只有消费,兜里的钞票贬值,就只能用手投票。怎么投?要么你多干一份工,自己给自己加薪;要么就是甩手不干了,罢工、怠工,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无论怎么加薪,都是你奢望收入能够大于支出,不至于入不敷出。总之,用脚投票也罢,用手投票也罢,最终都是经济人拿货币当了选票。货币能够成为选票,意味着经济人拥有最终主权。也就是说,虽然不得不跟着市价走,但你仍有最终选择权。
作为消费者,你看到消费市价高涨,生活成本大增,市面由旺转淡;而作为投资者,我看到的则是原材料市价与厂租、店租、房租齐涨,经营成本大增,白领、蓝领开始逃离大城市。作为消费者,你看到“餐桌保卫战”,被戏称为“蹭饭族”的白领、蓝领纷纷涌入学校餐厅用餐;作为投资者,我看到的则是忍气吞声也要保住饭碗的“保碗族”、骆驼穿针眼的“考碗族”,是职场上求稳、消费上从紧的房奴、车奴们。
作为消费者,你看到市场上外贸尾货、退单货大量上市,店家让利的清盘价、跳楼价比比皆是;作为投资者,我看到的则是进入2011年以来,近1/3加工企业陷入接单与涨工资的两难--不能大幅提高工资吗?不能。大幅加薪会推高成本,原本不多的订单会更少。不能加薪,就有几百万农民工留乡不出,或辞工返乡。作为投资者,我看到厂家关停并转的阵痛,看到店家转手清盘退租的洗牌。
滞胀莅临,虽然陌生,但经济人也能应对。人是市场主体,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不会借口“不可抗拒的外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顺从客观规律”而放弃选择。哪怕是迫于生计、迫于要支付的日常账单,你也要搜寻商机,继续赚钱。何况消费在延续,投资在延续,滞胀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指认知可以改变市场预期,而市场预期又可以反过来改变市场行情。因此,迎战滞胀的努力,也能增益减害,减缓滞胀对于经济人的冲击。通胀阶段,白领与蓝领等工薪阶层一同受货币贬值之害,但受害最多的,还是依靠退休金的固定收入者。涨价风潮中,生产者与经营者,也即厂家、商家受益。放贷者吃亏,但贷款者占便宜。因为币值下跌,导致贷出的多,还款少了。
通胀转入滞胀,有损有益开始变化,开始了损益各方的换位对调。市场冷落后,厂家、商家因滞销而受损,赢利下降。银行利率节节攀升,放贷人收益增加,贷款者负担加重。房产泡沫破裂,重仓持有房产者,抛售也变不了现,房产缩水为负资产。届时,市场奉行现金为王,不再轻易投资资产。如果通缩如约而至,物价全面下跌,币值上升,消费者受益,固定收入的退休者更能受益。
无论市场是高涨还是低迷,储蓄总比债券安全,债券又比股票安全。国内一般认为,基金要比股票安全。而国外一般却把基金的安全性排在了股票之后。但无论是基金还是股票,一般而言,又比自己直接投资创业要安全一些。但自己投资创业,一般也要比放高利贷安全。放高利贷,一般来说,又比借钱给亲朋好友要安全一些。
但也不尽然。这些排序,会依据你的见识与能力有所不同。比如,市场低迷时,乘低吸纳股票的机会会多于市场高涨时。但同时,买进股票的风险与潜在的未来收益一同升高了,你怎么办?是安全第一,还是冒险一搏?债券与股票,虽然都是证券,但其中的区别还是很明显。
债券是债务凭证,证明你借给它钱后握有债权;而股票只是所有权凭证,不但不能保证收益,还要与发行人共负盈亏。债券都要保证其约定的收益,本金加利息也都有事先的纸面约定。
股票则不同。绝大多数公司根本不分红或很少分红,股票持有人全靠股市交易或公司增资扩股赚钱。但许多增资扩股,形同于拆来新砖补旧墙。有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得吓人,玩的是惊险的庞氏融资游戏。一旦发觉这类公司的马脚,你必须择机抛掉其股票,以避免被套。
没必要把所有的钱都存入银行,是个理财的基本法则。因为几乎所有其他理财领域,都比银行回报要高。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钱都买成债券,更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投入股市。把钱存入银行,也不是唯一的避险途径。国债、外币、黄金等,都是闲置资金的避险途径。
存入银行的钱,一定要有明确的长期目标:是养老积蓄,还是购房储备,抑或子女教育投资?要实现其中任何一项目标,或两项以上兼有的目标,存钱都是越多越好,存期越长越好的。而且,随着你的年龄、职位、收入和身体的变化,随着储蓄目标的逐步实现,还应该做出及时调整。
记住,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理论上都有可能破产。
一旦破产,会导致你的存款按破产清算比例,只能拿回一部分。对于银行来说,流动性恐慌造成的短期挤兑,听起来虽然令人惶恐,但实际上,银行内部才知情的债务偿付能力的下降,也即超出安全线的呆坏账,才是更为严重的资产安全警讯。一般来说,呆坏账的上升,比起短期挤兑危机来,更为严重。为什么?因为资产偿债率的下降,使银行自身难以克服亏空,会拉响它破产的预警。
因而,不要把钱全存入一个银行,也不要以为银行越大越安全。有些规模不大的银行,风险反倒可控。如果不是为了生意上资金的应急便利,为了限制自己的透支消费,尽量不要用信用卡,只用借记卡。尤其是上学或刚入职的孩子,还没有积蓄可以应对大额支出时,只用借记卡,不办信用卡,是个限制他轻率透支、轻率借贷的好办法。一旦信用卡发生透支,应当在最短的计息期内,尽快全额清偿,以避免累计的高息。
储蓄、外币、黄金、债券、股票之类,都是适合长期持有的品种。如果总想倒腾来倒腾去地谋求短期收益,一定不划算。所以,要想以逸待劳地应对滞胀,摆脱短期获利的投机心理,把所有投资的回报期都设置得更长久些,才是个明智的选择。
某个经理人承诺项目的高回报来劝募,你必须保持警惕。这类游说,往往避重就轻,故意隐瞒了其中的高风险。
凡投资的项目,你如果完全陌生,或虽然是熟悉的项目,但投入的资本金超过了你的安全备份底线,如需要拿出超过60%的积蓄出来,或抵押出去的资产超过了你资产总额的60%,都要有怀疑。你要敢于拒绝,小心被套。总之,任何时候,你的投资不能导致你的消费大幅度紧缩。保持消费的衣食无忧,是拿出余额投资的底线。
退休后的收入,能有退休前收入的约80%,你的实际生活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实际上,只减少20%的收入,你仍能够保持在职时的生活水平。为什么?因为虽然你减少了部分收入,但随着退休,那些在职时的应酬费、交通费、误餐费、置装费等必要支出,也会跟着减少。
总之,任何情况下,你要留足风险备份,不能让自己的企业或家庭出现财务恐慌。一般而言,留有占资产总额约15%的现金,应对不可预见的支出,是个起码的备份。
你可以抱持跟我一样的人生遗憾:离开了泡沫与通胀,这辈子再也难以轻松赚钱了--其实,中国经济的每一次高涨,都不免演变成某种财富再分配游戏,并且,其游戏规则越来越不公平了。虽然你跟我一样,可以无限眷恋那个在泡沫与通胀中狂挣滥花的难忘岁月,但你不必怀疑,6000点股指是昙花一现。你也不必怀疑,2万元/平方米的房价不可能持续。总之,你不必怀疑通胀与泡沫总是季节性的,不必怀疑“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不必怀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今后这6~8年,是中国人的埋单时间。总之,时间能摆平一切,包括戳破泡沫、消解通胀、走出滞胀与通缩、迎来市场新一轮的复苏与高涨。虽然这一路上处处都有商机,但所有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