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说过,消费的攀比与炫耀,满足了人的虚荣与虚骄,造成了财富的虚掷与虚耗。泡沫消费能够泛滥,根源在于身份消费、职务消费的大行其道。官场风气在先,市场有样学样。身份消费和职务消费,成了病态消费、泡沫消费的坏榜样。
发达国家是职业社会,不是身份社会。消费有分层,却没有身份消费。国内是个官本位社会,因而,身份消费里盛行职务消费,奢侈消费里盛行特权消费。
与成熟的西方市场比较,你很难否认国内市场是个泡沫四溅、充满虚耗的市场。大量你习以为常的消费行为,违逆了市场法则,虚掷了财富。每年数千亿元的公车消费,其中有多少虚耗?每年数千亿元的公费吃喝,其中有多少虚掷?每年数百亿元的会议消费,其中有多少虚耗?每年数百亿元的公费出国,其中又有多少虚掷?随处可见的保安、无处不装的防盗门窗,为治安不宁付出的代价,估算一下,每年也要上千亿。若能准确统计出每年的礼品、礼金、礼券消费,更是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数字。
过度包装后被送来送去的各色礼品,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赝品,谁家都有一堆。其畸高市价,满足了人情面子;其真实市值,只能由回收礼品的摊贩来定。谁敢说,这些虚与委蛇的人情面子消费不是泡沫?你无法否认,200元的茶杯和600元的洗脚盆,像1瓶3600元的酒和1条800元的烟一样,都是泡沫消费。令人咋舌的市价,往往被用于发票报销的公关贿赂。而西方的同类生意,全是私人消费的领域。
而国内的保健品更是个令西方人摸不着头脑的产业,国内仅保健品的年产值就超过了千亿。其中,那些自诩能同时补这补那的搭档,或花一样钱补五样的补品,全是些神秘主义的巫魅消费。什么叫巫魅消费?说穿了,跟我年轻时喝鳖汤、红茶菌,注射鸡血、鱼腥草、柴胡同属一类,也跟秦始皇、唐明皇炼丹求长生不老药同属一类。既然同属一类,就需要提醒这类老年消费者学点科学,懂得年轻态是源于荷尔蒙与多巴胺的分泌,而不是源于什么补品。要想继续分泌年轻态,一点儿也不复杂,停了药别停了性交就成。
全国仅假冒伪劣商品,每年就会造成上千亿的损失,而假冒伪劣的重灾区就在身份消费、职务消费领域。为什么?因为因果报应,双方是恶性互动。这类消费的实质,不就是花钱买面子吗?花钱买面子?那还不好办,经营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轻易就能投其所好。把商品与服务包装得无比昂贵,不就能满足面子需要了吗?
市场的本质,在于需求产生供给。有什么需求,就有什么供给。有面子需求,就有面子的供给;有罪恶的需求,也会有罪恶的供给。所以,消费的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根源在于国内并存着两类消费。
一类,是追求虚荣的身份消费,追求摆谱的职务消费。另一类,则是追求物美价廉的平民消费,追求物超所值的穷人消费。两类消费共处于一个市场之中,需要你处处去辨别:哪一类消费货真价实,物有所值;哪一类消费是化了妆、整了容的垃圾,是满足虚荣的面子消费,是滥竽充数的泡沫消费。
借贷买房就是一个陷阱
资本借贷与消费借贷完全不同。资本借贷用于生产性劳动,便可以产生利润,借贷方既返还资本,支付了利息,又不会侵占其他的收入来源。把借款用于消费则不然,它不会产生利润,使得借款者必须通过侵占其他收入来源,才有能力归还本金和利息。
--亚当·斯密
通胀转入滞胀,股价、房价低迷,借贷利率开始攀升。放贷人开始节节升息,导致借贷人还本付息的成本升高,借贷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了。虽然钱不够花,但你还敢借钱吗?
看任何市场行为,郎咸平一贯主张要看本质。比如可以透支的信用卡,表面上看,你凭借良好的信用记录,可以便利地小额借贷。但实质是银行放了高利贷。信用卡的透支利率为日息万分之五,未清偿部分按月收取复利,为年息18%以上。这个利率也不逊于任何民间的高利贷了。买了房,房奴就得两头作战了。一头,是月供增加;另一头,则是日常生活开销增加。为什么房奴们钱不够花了?因为按揭买房是勉为其难,其实质是“买不起房借钱也要买”。消费借贷,你借来的其实不是钱,而是银行房子的分期居住权。月入三五千的白领们,本来钱就不够花,再透过房贷来大笔借债,一旦滞胀驾到,一头加息紧缩信贷,一头物价继续上涨,你能不两面受敌、两头作战吗?
借钱炒楼能够挣钱,而借钱买房只是花钱。这两者的根本区别还不在于滞胀不同于通胀,而在于投资不同于消费。炒楼的实质是借钱投资,房贷的实质是借钱消费。别看当事人办的都是按揭,其中的区别可大了去了:炒楼者办的其实是假按揭。如前所述,炒房者“未买时先想到卖”。因而,对于他们来说,假按揭是为了真投机。
但真按揭的购房者呢?按揭买房不过是借贷消费,不过是买不起房时寅吃卯粮,用未来收入作抵押,借来了银行的钱买房。也因此,他们把自己未来20年的预期收入,一纸合约许给了银行。房贷合约的实质,是一单远期期货合同。
按揭购房,是你有生以来,唯一买不起却透支未来收入来买的一件耐用消费品。经常给我理发的师傅,办了个30年的按揭,现在他40多岁,还房贷得还到70多岁。按理说,凡签20年、30年期货合约,一般得律师、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公证师一起上,先对签约双方长期的身体健康、长期收入、职业、婚姻、家庭稳定性等等做一番科学评估。且不论银行能否放贷,只论自己能否履约还款,也得把自己的职业前景、长期偿债能力自我评估一番才对。
事实上,国内缺乏西方那种成熟的社保、个人信用和理财的法治环境,有的倒是政策多变、市场多变、信用缺失,甚至老赖、“滚刀肉”等。因而,任何疾病、失业、跳槽、离婚或人身、家庭意外,都可能导致期货违约,导致已付款打了水漂。
借钱炒楼与借钱买房都是借贷,但两种不同的借贷目的却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借钱炒楼属于牟利的资本投资,玩得好可以获利,返本付息后,会有利润。而借钱用于消费则不然。自住按揭,等于借钱住房子。只有耗费,没有赢利。亚当·斯密的原话是:“借款者必须通过侵占其他收入来源,才有能力归还本金与利息。”具体到房贷,就是房奴必须拿出工薪收入或积蓄,或另外挣钱,才能返本付息。而拿出工资或积蓄,或另谋月供,就是侵占了自己的正常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一向看好投资借贷,看空消费借贷。为什么?因为他认为,投资借贷的用途,一般是谨慎的、勤劳的、会生息的有用之途。而“借钱消费的人不久就会破产,并连带借给他钱的人也后悔”。为什么呢?因为消费借贷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借钱进行消费而不创造利润的,通常只有以不动产作抵押的乡绅”。什么叫做乡绅?说白了就是坐吃山空的土地主。当然了,我不能把格外看重购房置业的房贷人,说成是“寅吃卯粮、坐吃山空”的乡下财主,但是,提醒你注意,消费贷款容易变成一个陷阱,按揭买房买的只是居住权。
对于我的提醒,你可能不敢苟同:你不知道刷卡透支、借贷消费早已成为西方的主流消费模式?你不知道年轻时借贷消费,老年消费萎缩的错位理论?我的回答是:我全知道,但我知道得更多。借贷消费是高税收、高福利、高稳定、高保障、高信用的西方消费模式,但国内缺乏借贷消费的“5高”条件。我知道,年轻时往往缺钱,而老了往往不缺钱。但我更知道,中国人习惯于透支青春,不透支老年。我还知道,国内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人口老龄化,会使年轻人不堪重负。我知道经济学提倡赤字预算、轻度通胀和刺激消费,不再提倡量入为出的节俭。但我更知道,世界各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信贷扩张和借贷消费上。最近的例子,就是次贷危机--美国穷人买不起房,借钱也要买房造成了危机。
亚当·斯密关于消费借贷会破产的忠告,被233年后的美国次贷危机应验了。听听克鲁格曼的原话吧:“2005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说美国的经济已经成为人们靠卖房子过活的社会,他们相互买房子的钱都是从中国借来的,这绝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但现实如此。2005年,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这个方式很不错,但它肯定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