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想,亲生兄弟并不是关系疏远的人,卧室也不是会客的正厅,夜晚睡眠时间,更不是进退礼节需要十分周全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想太过于拘束,所以自然而然地言语行为也会变得任意随便。
可是刘琎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连腰带都没有束好,全身也没有打理好,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回复哥哥呢?那是多没礼貌的事情啊!夜半时分,没有穿戴整齐,就连回应一声都不敢了。连小事都如此的谨小慎微,当他身临大节的时候,不就更是毫不苟且了吗?想必一定更为谦恭审慎、诚惶诚恐了。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哥哥是多么的敬重,兄弟二人的友爱之情,又是多么的深厚。
曾经有一次,刘琎和朋友孔澈一起坐船游览。和煦的阳光,迷人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他们谈古论今,甚为惬意。小船乘风破浪,缓缓地前行,只见沿途山高水阔、非常壮美,置身其中真是神清气爽、心胸开阔。突然间,从远处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美妙的歌声,寻声望去,原来是许多美丽的少妇出门踏青,正在岸边愉快地悠游嬉戏。
这些婀娜多姿的女子,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美丽,孔澈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他起初碍于情面,先偷偷地看上几眼,后来竟不知不觉陶醉其中,上上下下打量个不停,完全忘掉了身旁的刘琎。
圣人教导我们“非礼勿视”,不正当的场景、不健康的书报,败坏风气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站,都不适合去看。在异性面前的举止言动,也是如此,像这样特意地端详观瞻,很显然是失礼不当的。刘琎对孔澈的表现感到甚为不齿,于是就一言不发地端起椅子,独自搬到另一边去坐,表示不肯和心行不端良的人做朋友。孔澈遂感到很窘迫羞愧,却又不知所措,只好孤孤单单地独自低头忏悔。
严于律己的刘琎,在品德学问、道德涵养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一时之选。文惠太子久仰其盛名,礼敬有加地把他请到东宫任职。刘琎不负众望,他忠心耿耿,兢兢业业,成为一代名臣。
《孝经》云:“友爱兄弟的人,自然懂得孝敬长辈;善于持家的人,将治家的原则推而广之,就能在做官的时候更好地造福社会国家。”刘琎能够成为一代名臣,无不归功于他至诚的孝顺与友爱,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自幼的严于律己、谦卑恭敬。
我们知道,读书旨在变化气质,而不只是单纯地增长知识技能而已。言行与经典如有背离,则需痛自反省、见贤思齐、改过向善。我们见到刘琎如此的恭敬谨慎,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做太过拘谨,甚至不合时宜。如果为道求学,用的是这种态度的话,方能真正履道含和,日日进步。
我们冷静想想,任何事情,都是从微细的小事累积而成的。所以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许多不好的习惯,也都是从小小的动作、小小的过失开始,进而累积到很大的错误,以至于到最后难以修正。所以,刘琎深值我们切实效法的,是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守于义、合于礼,充满了真诚恭敬。
“刘琎束带”的故事启发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君子都不失其恭敬之心。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真诚恭敬,才能够“德日进,过日少”,我们在道德品行上,才真正得以日新又新。
【注释】①琎:jìn。②遽:jù,仓猝。③瓛:huán。
牛弘不问
牛弘之弟,酗酒杀牛,其妻往诉,不问不尤。
隋朝牛弘,原来本姓寮①,他的父亲叫寮允,后魏国的侍中官,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最喜欢读书,见闻又很广博。
牛弘不问牛弘在襁褓的时候,有一次一个会看相的人经过,看到了牛弘相貌,就告诉他的父亲说:“此儿当贵,当善待之。”应该好好地养育他,教育他,果然牛弘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叫牛弼②,非常喜欢喝酒,有一天弟弟酗酒醉后,把牛弘驾车的一头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看到这情景很惊讶,认为这是很大的事情,赶紧跑去告诉他说:“你弟弟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竟敢把你驾车的那头牛射死了。”牛弘听了妻子这些话,不以为然地说:“杀了就算了,做肉干、肉松之类的好了。”妻子误认为丈夫读书没听清,又重复说了一遍,但牛弘却说:“我知道了。”仍然在读书,丝毫没受影响。
清代邑人李文耕说:“兄弟为什么不能和睦,大部分都是由于妇女的关系。由于妻子在当中挑拨离间,才引起兄弟不和。虽然妇女很容易用言语影响丈夫,破坏兄弟间的感情,但兄弟不能因妻子挑拨而不顾及手足之情。牛弘对待自己的弟弟如此宽宏大量,实在是很难得。”
【注释】①寮:Iiǎo。②弼:bì。
田真叹荆
田真昆仲,议分紫荆,树即枯死,悲悔同声。
隋朝时有一户田氏人家,住着田真、田庆和田广三兄弟。自他们分别成家之后,兄弟三人就想要各自发展,所以他们就决定要分家,把家产分成了三份。
分到最后,只剩下庭院中那棵开满紫红色花朵的紫荆树了,几十年来,它一直是欣欣向荣,象征着这个家庭的兴旺。一代又一代的田氏子孙,就是在紫荆树默默的俯视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和乐融融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好多代人。老树蕴涵着人们不尽的追忆和缅怀。
哥哥田真叹息着说道:“田家的历史有多长,紫荆树就有多老。”
田庆不以为然地说:“我们家产都分完了,留着这棵树也没什么用了,不如也把它给分了。”
幼弟田广精打细算地说:“有理有理,紫荆树的树皮和木材都可以入药,我们干脆直接把它砍掉,一人分一份,还能卖个好价钱呢。再说,我们分了家之后,都要各奔前程,谁还顾得上照顾它啊?”
田真说:“使不得,使不得。我们怎么忍心伤害这些美丽的花朵和碧绿的叶子呢?它鲜活的生命力,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眼见那翠绿的色泽,谁不发自内心地赞美它的生命?家族有多兴旺,紫荆树就有多美。这是我们家族繁盛的见证,怎能如此伤害于它呢?”
田庆说:“哥哥您别犯傻了,谁还会注意到这棵老树?您要是不肯,那我就和弟弟对半分了。”
两位弟弟那样坚持,哥哥也爱莫能助,于是他们决定将紫荆树砍成三段。田真仰望着昔日的故宅和茂盛的老树,内心十分的伤感,但也无可奈何。
隔天,原本茂盛挺拔的紫荆树,一夕之间突然全部枯萎凋零。原本壮硕挺直的枝干,翠色可人的叶子,顷刻间仿佛成为枯死的紫荆,看到的人无不大惊失色,疑惑地想到:难道紫荆树也伤心欲绝,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被截成三段,不如先自行了断吧。
三兄弟见到这个情形,首先大吃一惊,此时开始痛切地忏悔:为什么手足之情要这样分离?连树都觉得伤心,连树都为之涕泣,连树都不想再活下去。昨天热火朝天的砍斫①计划,一时间令两位弟弟感到万分地沮丧羞愧。
哥哥神情肃穆地说:“树木原本就是同气连枝的,正是因为听说将要被砍成三段,它们才会如此悲伤,我们人竟然连树木都不如啊!”
田庆看到这番景象,非常有体悟,他追悔不已地说:“当我们还非常小的时候,我们同吃同住,同出同息。那种在父母身旁承欢膝下、同舟共济的幸福生活,现在想起来还那么令人怀念。”
弟弟伤感地说:“现在父母都不在了,我们兄弟就是最亲最亲的人了,如果连我们都不肯团结友爱的话,那父母在天之灵一定会天天流眼泪,一定会比紫荆树还要伤心的。”
田真说:“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从前的生活呢?‘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重振家业,就要通力合作,和睦共处,团结一心。”
兄弟三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把分家的契约在紫荆树面前一同烧毁,决定继续同舟共济,共同经营幸福的生活。兄弟三人默默地祝祷着,感恩祖先留下的这棵紫荆树,显示了及时的枯萎,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连树木都有真情,难道人连树木都不如吗?
第二天,当太阳早早地爬上枝头的时候,弟弟打开窗户时,惊讶地喊了起来:“哥哥,哥哥,快来看看,叶子绿了,紫荆树的头抬起来了,叶子变绿了。”
鸟儿听到他的叫声,也不由自主地朝着紫荆树那片绿油油的枝头望去。两位哥哥惊讶地探出了头,紫荆花那片殷红的色彩,湿润了他们的眼睛……
从此之后,他们兄弟更加友爱,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再也不提分家分财产的事情了。美丽的紫荆树,也繁茂如初,就像这个团结如故的家庭一样,欣欣向荣,充满无限生机。
“和”为贵。人体各个器官如果不能偕同配合,身体必遭病魔的侵袭;团体不和睦,必定迅速瓦解;国家上下不团结,则很难抵御外敌的入侵。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睦何其重要!兄弟是同气连枝的生命共同体,就像树枝树干一样不可分离,只有和谐共处,才能繁茂兴盛。彼此之间如果产生对立和嫌隙,整棵树都会受到伤害。
“田真叹荆”的故事,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妻梅鹤子”的林和靖。林和靖是宋朝时代的一位隐士,原名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他在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贫如洗,三餐不继,然而,林和靖颇不以为意,对物质上的贫乏,全然不放在心里。
他自幼勤奋刻苦,致力于圣贤之学,淡泊名利,尤其不喜欢趋炎附势。后来归隐到了杭州,在西湖的孤山结庐而居,二十年来都未曾到过城镇市集。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林和靖,厌弃世间的功名利禄,潜心体悟圣哲的道理。临终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感怀言志,余韵不尽。
林和靖一生都没有娶妻生子,他在草庐的庭院中,种植了许多梅花,还养了一群气质高贵的仙鹤。徜徉在青山绿水、松鹤梅兰之间,多少诗情画意在其中。林和靖尽其一生,都与它们相随相伴,人称“妻梅鹤子”。
然而林和靖过世之后,他所种植的这些梅树,都相继枯萎而死,所有的仙鹤,也都一只只悲鸣不已,哀号欲绝。没过多久,全都相继随林和靖而去。
由此可知,真诚之心,无不感人心怀,化及万物。纵使是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也能受到感动。同样,恶贯满盈、穷凶极恶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出来的肃杀之气,也会影响周遭的一切,让花木为之枯萎凋零,令人们为之畏怯恐惧。因而,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我们怎能不戒惧谨慎呢?
人生苦短,数十寒暑间,这些同体连枝的兄弟姐妹,真的是“一回相见一回老”。想想我们还有多少时日,能够珍惜同聚同处的时光?千万不要等到追悔莫及之时,才徒自悲切,那不是为时已晚了吗?骨肉之情、手足之爱,当要切切珍惜啊!
法照禅师写了一首叙述兄弟的诗词: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回为弟兄。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于子孙做样看。
【注释】①斫:zhuó,砍削。
李绩焚须
李绩在官,为姐煮粥,火焚其须,不用妾仆。
唐朝李绩,字懋①功。原来他本姓徐,叫徐世绩,后改为李绩,因为当时太宗皇帝跟父亲李渊一起打天下的时候,李绩随着他们父子俩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唐朝,唐太宗非常感念他对国家的功劳,所以赐他姓李,并且封他为“英国公”,做了宰相。有一次他返乡探亲,顺道去探望他的姐姐,姐姐这个时候碰巧生病了,李绩就留下来照顾姐姐,每天侍候着姐姐,亲自给姐姐煮粥,古时候煮粥很不容易,李绩在外面蹲着用炉子烧着劈柴煮粥,不小心一阵风吹来竟把李绩的胡须烧着了,姐姐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佣人很多,为什么要你自己做,辛苦到这般地步呢?”李绩回答:“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我们还能有几时在一起,我为姐姐煮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李绩在外做官,太不容易了,所以姐弟之情,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注释】①懋:mào。
文本乞恩
文本有弟,太宗不悦,婉曲陈情,泣下呜①咽。
唐朝文本,姓岑②,做了右丞相。他的弟弟岑文昭,做了校书郎。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多是些轻薄没有修养之人。太宗皇帝非常重视臣子们的德行,所以看到文昭屡屡出差错,心里很不高兴,对岑文本说:“你的弟弟事故很多,我要把他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岑文本听后就叩着头对太宗皇帝说:“我的弟弟因为很小就没有文本乞恩了父亲,所以老母非常溺爱他,现在皇上要叫他外出,母亲一定忧愁劳瘁的。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母了,让我回到家里,竭力劝诫他,弃恶从善。”讲到这时,他就呜呜咽咽地哭泣起来了。太宗皇帝很看重他爱惜弟弟的情谊,就收回成命。后来文昭也改邪归正了。
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就是说,孩子在孩提时懂得敬爱父母,稍微长大之后懂得友爱兄弟,这些都不用学习就能知道的,因为它是源自于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历史记载,文本记忆力好,文笔好,浑然天成。太宗说:“有文本在,天下的诏书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他跟过去写诏书的人最大不同的是,文本的文思非常流畅,而且出口成章。来不及写,他就口述,有几个童子一起书写,很快就把这些诏书写完。完成以后,大家看这些诏书内容非常好,所以文本当时以文而出名,太宗也器重他,因此,今天他乞求太宗才得到答应,手足之情也出自一片孝心。
【注释】①呜:wū。②岑:cén。
公艺百忍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睦族之道,忍字百余。
唐朝张公艺,他的家里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块不分家,也因为这么和气兴盛,引起皇帝的注意。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当时皇帝重视,表扬这户人家能和睦共处,足以成为邻里的典范。到了隋朝,以及唐太宗时也一样得到朝廷的表扬。等到了高宗时,这户人家依然兴盛。有一次,高宗皇帝到泰山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来拜访张公艺,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他提起笔竞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呈给皇上,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宗族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最主要是领导人有偏颇、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徇私,家人当然就会起愤愤不平之心。除此之外,长幼是否有序,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尊卑,没有次第,那么这个家一定是很混乱,在一起相处时一定纷争不断,更何况彼此之间如果不能相互的包容,就会相互争吵,彼此不能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不愿意努力生产,家里的产业就不能蒸蒸日上,这个家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如果每一个人,都积极为家里作贡献,在平时互相协助,都能用这个‘忍’字,做到礼让,那么家庭当然就能和睦了。”
从上述的故事我们看到,张公艺的家能够九代同堂的秘诀是一个“忍”字,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忍”。经典中说“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法”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来,如果你没有忍耐的功夫,就一事无成。如果我们学会了忍耐,那最终的结果是“百忍成金”。
士选让产
张氏士选,阴骘①满面,让产青年,名传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