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鲁伯禽,观于桥梓①,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周朝初年时,周公有个儿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什么。商子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乔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怎么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乔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乔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地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赞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注释】①梓:zǐ。
宋桓①罪己
宋桓未立,深明大体,遇水恤民,言惧名礼。
周朝时,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的庄公差人去慰问。宋国庄公的公子御说②,名桓,受他父亲之命,对鲁国差来的人说:“因为孤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贵国君侯的慰问。
鲁国的大夫官臧③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说:“宋国将要兴起了。从前夏朝禹王、商朝汤王,每每归罪自己,所以他们都很快地兴起了。亡国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件归罪别人,所以他们都亡国了。并且诸侯列国里面,有了凶灾的事情,就自己称孤,这是最合于礼的。言语既然恐惧,称呼又很合礼,所以宋国的兴起是无疑的了。”
古人曾说:“君子有了过错,就老老实实向人家认错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向人家解释时就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宋桓公遇事能以君子处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代明主。
【注释】①桓:huán。②说:yuè。③臧:zāng。
锄麑①触槐
锄麑刺盾,奉命而来,不贼恭敬,竟自触槐。
周朝时,晋国里有一个人,名叫锄麑,生平又勇敢又很懂得礼体。晋国的灵公却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他的臣子赵盾,谥号“赵宣子”,劝谏他好几次,晋灵公很讨厌他,就差了锄麑去行刺。可是锄麑去行刺的时间很早,凌晨三点多就到了赵宣子的家里,这时赵宣子的卧室门却已经开了,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然后在那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锄麑见了这样情形很惊讶,就退了出来,叹着一口气,心想:一个人平居时候,都毕恭毕敬,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这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失信于天下黎明百姓;假如我不杀他,又失信于君王,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最后锄麑就撞树自杀了。
【注释】①麑:ní,小鹿。
孙晷①温恭
孙晷独处,未尝倾斜,穷老告索,欣敬有加。
晋朝时,有个姓孙名晷的人,他为人恭、谨、孝、悌,清静俭约,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他的容貌举止也一样端庄,双目观望时不会倾斜一点儿。虽然他的家里已经被封侯,很富有,可是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菜,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坚持读书吟诗的功课,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怡然自得。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常常到家里来借钱,别人都讨厌并怠慢他们,但是孙晷却格外地欢迎和敬重他们。天冷的时候,同他们一处睡觉;吃饭的时候,就同他们一桌吃。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都一致称赞他的为人。
【注释】①晷:guǐ,时间。
荣绪拜经
宋臧荣绪,笃爱五经,孔子生日,膜拜典型。
南北朝时,南宋朝的臧荣绪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蔬菜,拿来做祭祀祖宗和供养母亲。后来母亲死了,他就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很恭敬地拜着,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也一定要献供。臧荣绪隐居在京口这个地方,教授着一班学生,当时的读书人,因为他虽然不做官,却是很有学问,所以称他披褐先生,他为人表明大道,笃爱《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部经。因为孔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所以他到了这一天,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穿了礼服戴了礼帽拜着。他又因为喝酒是要扰乱人的德行,所以常常警诫别人要少喝酒或不喝酒,他平生品行纯正笃实。
原平恭耕
郭子原平,事死如生,恐人裸袒,束带躬耕。
南北朝时,长江以南的宋朝,有一个守礼的孝子,姓郭名原平,从小就非常孝顺。他家里非常穷苦,郭原平替人家做工,把得来的工钱置办物品,奉养他的父母。后来父母死了,安葬以后,坟的前面有几十亩田地,郭原平见那耕田的人赤身露体,未免亵渎①了他父母的在天之灵,就把家里的产业都出卖了,用很高的价格,把那块地买下,束好了衣带,流着眼泪,亲自去耕种开垦,每次出去卖物,只讨一半的价钱,城里的人都晓得他是郭原平,就把他的讨价加倍给他,郭原平不肯收,而城里的人坚持给,最后,郭原平只好以比市场价便宜一些收了钱。
【注释】①亵渎:xièdú,轻慢,对人不恭敬。索敞严肃
索敞讲学,肃而有礼,己立立人,多士济济。
南北朝时,北魏朝里有一个姓索名敞的人,在朝里做了中书博士的官。这时候的魏朝,一味地讲究武力功劳,贵家的子弟们,都不留意去考究学问。但索敞教导人勤谨,循循善诱,既严肃,又有礼节,因此,贵家的子弟跟他游学并且都很敬畏他,所以能功成名就的人很多,官做到尚书太守的人就有几十个。索敞又因为《礼记》里的丧服一部分向来没有专篇,都是散见在各篇里面,他就一概选出来再分了类,做成了一篇《丧服要记》。
彦光易俗
彦光立学,招致大儒,焦通礼阙①,令其观图。
隋朝时,梁彦光在相州地方做刺史官,相州地方的人性情向来是阴险偏颇、变化多端。所以,梁彦光就招集了品行端正的读书人,在每一个乡村里设立一个学校,不是圣贤人的书不讲。因为这个缘故,人人都很刻苦勉励,相州地方的风俗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个姓焦名通的人,对双亲没有礼节,被他的堂兄弟告发了,梁彦光就叫焦通去看孔子庙里韩伯俞因为母亲打他不痛,悲伤母亲的力衰,对着母亲大哭的画像,焦通悲痛惭愧,显现出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于是梁彦光就教训他一番,叫他回去,焦通终于悔过了,成为一个品行良善的人。
【注释】①阙:quē,过失。
德言对经
德言开经,辄先祓①濯②,束带振襟,危坐苦学。
唐朝时,有一个名叫萧德言的人,字文行,他精通《左氏春秋》。在太宗皇帝的时候,先做了专掌国史的官,后来又升任弘文馆学士。萧德言到了晚年的时候,更加刻苦研究学问,每逢要摊开经书,一定先要洗手、洗脸,并且束好衣带,端端正正地坐着。妻子劝他说:“老年人为什么还要自己这样的寻苦吃呢?”萧德言回答妻子说:“对着先圣人的言语,哪敢怕辛苦呢?”皇帝下了诏书叫他去教授晋王读经书,又封了他武阳县的侯爵。萧德言死的时候,已经九十七岁了。
【注释】①祓:fú,古代的习俗,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③濯:zhuó,洗。
朱熹①间居
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②未离。
朱熹宋朝时,有个著名的大儒叫朱熹,表字仲晦,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晦翁。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皇帝看到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吧。”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礼服,戴了袱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他的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迈着整齐的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习惯,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坚持。
【注释】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须臾,一会儿。
居仁敬斋
居仁主敬,以敬名斋,居丧守礼,骨立如柴。
明朝时,有一个讲学家,姓胡名居仁,表字叔心,是馀干地方的人,跟着吴与弼读书,他的学问是以搜求放失的本心为主,因为正心,把一个“敬”字放在心里,所以就把这个“敬”字做了他书斋的名字。他平常面对妻子像见了严肃的宾客一样,他的父母亡故了,居丧时候非常悲泣,以至骨瘦如柴,只能拄杖行走,整整三年不走进内室的门。他和人家说话,从不讲到利禄上去。后来在白鹿书院里做讲道的主教,谨慎地修行,坚守清规。后来,他终身甘愿做一个平民,不肯出去做官。
☆☆☆☆☆
不迁怒
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愤怒牢骚。
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是无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