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几次作战,智、信、仁、勇、严兼备,堪为军事指挥艺术的典范,但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极富哲学智慧的心理战术。王阳明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的几次军事行动,都很好地运用了心理战术,通过先破对手“心中贼”来瓦解对手,也就是《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在对待赣南农民起义时,他的一篇《告谕利头巢贼》推心置腹,循循善诱,顺利地使对手分化为两派,其中一派前来归降,为最后的完胜打下了基础。《告谕利头巢贼》体现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人人皆有良知,天理明觉,真诚恻怛②,盗贼也不例外”,王阳明接着分析造反者走上这条绝路的原因“或是为官府所迫,或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然后言辞恳切地体恤他们做盗贼的难处“担惊受怕,出则畏官避仇,入则防诛惧剿,潜行遁迹,忧苦终身,卒之身灭家破,妻子戮辱,亦有何好?”最后恩威并用,表示只要归降,既往不咎,若一意孤行,不要怪我不仁。“呜呼!民吾同胞,尔等皆吾赤子,吾终不能抚恤尔等而至于杀尔,痛哉,痛哉,兴言至此,不觉泪下”。如此宏文,难怪连盗贼读了都要动心。
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是他一生军功的顶点,这里我们可以看王阳明攻心的奇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时,王阳明首先利用反间计,散布假情报,迷惑、离间对手,使得朱宸濠犹疑不决,没有立即出兵,给各地争取了准备的时间。等朱宸濠终于出鄱阳,下九江,直趋安庆,窥伺留都南京时,王阳明抓住朱宸濠后方空虚之机,率领士卒直取南昌。待朱宸濠仓促回援时,王阳明驱兵痛击朱宸濠于鄱阳湖樵舍。王阳明战前让人用竹木准备了免死牌,上书一行小字“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关键时刻,王阳明下令连夜将几十万块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第二天天亮,叛军人手一块免死牌,军心大哗。朱宸濠见大势已去,只有哀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
【注释】①宸濠:chénháo。②恻怛:cèdá,悲痛。【附】
但愿主公常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谨以此文,献给年复一年,缅怀先祖的清明时分。)
在那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时节,有一个中国人共同追念的日子,那就是公历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二日是中国传统的寒食节。寒食节禁绝烟火,只吃冷食,这个传统渊源于晋文公与介之推等人唇齿相依的感人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继承王位,而陷害太子申生,申生含冤自尽。申生的弟弟重耳,是一位礼贤下士的贤者,他为了躲避杀身的祸患,不得已之下,带着五位大臣、数位随从出逃列国,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艰难的流亡生活。
当重耳等人走到五鹿之时,饥渴交加,只好在乡间野路中乞讨。然而路上的一位乡人,送给他们的却是一把无法食用的、厚厚的黄土,重耳看到之后威怒不已。风餐露宿的流亡生活,与有家难归的苦难遭遇,使他内心百感交集。
然而此时赵衰站了出来,他说:“这把黄土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土..护佑这块土地上的子民,是上天赋予主上的重责。这把土,我们要跪在地上接受它,这是皇天后土恩泽主公的祝福。”
重耳一行,沉痛地凝视着茫茫大地。他手握着这把国土,跪倒在苍渺的皇天之下。
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礼遇有加,不但把宗族的女子许配给他,而且还送他很多财物。漂泊在外的人,能过上这样安定的生活,实在是弥足珍贵。然而好景不长,数年后桓公过世,齐国又发生了动乱。重耳依恋他的妻子,不忍心离去。赵衰和咎犯商议,再不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恐怕是凶多吉少。重耳的妻子得知后,就劝他赶紧离开,重耳却难舍难分,他说:“人的一生,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还有其他什么好希求的呢?就算有生命危险,我也不会离开这里,我注定要和此地共存共亡。”
深明大义的妻子此时表情凝重地对他说:“您是一国的公子,面临国与家的深重灾难,困顿逃亡而来到齐国。多少的人都期待着你,重振家国的基业。而今,你却为了我一个孤弱的女子,忘却了身负的重责,忘却了多少贤臣良相为你出生入死那深重的恩德。连我都为您感到羞愧啊。”于是妻子和赵衰等人密谋,把重耳灌醉了之后,日夜兼程地赶着车子,把他送离齐国。妻子含着泪,目送丈夫一行远行而逝,消失在辽远的天际之中。
身为晋国的公子,重耳以他的贤德昭名于诸侯间。追随他的几位忠心耿耿的贤臣,也被时人称为德才足以辅国的“国相”与“国器”。十九年后,公子重耳得到秦君的帮助,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之后,勤政清明,励精图治,德政泽及百姓,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子民都感戴他的恩惠。文公知恩图报,对曾追随他漂泊在外,同甘共苦的功臣们,给予丰厚的封赏。他赏罚分明,以“导以仁义,防以德惠”为上赏,以辅佐国政、出外征战为次赏。然而还没有封赏完,晋国遭遇到了新的内忧与外患,晋文公无暇顾及封赏之事,归隐在家的介之推就这样被遗忘了。
介之推,又名介子推,“子”是古代对贤者的一种尊称。当年介子推离家别母,追随重耳在外流浪了十九年,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眼看食物都吃光了,重耳饥饿到了极处,连路都走不动。介之推感到非常沉痛,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主人就此饿死在奔亡的路途中。所以就悄悄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把肉烧给主人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侍君”的感人故事。
流亡生活结束后,咎犯对个人的功劳念念在心。介子推感到很不以为然,他说:“公子得以复国,这是民心所向、天心所归,而您却认为是个人的功劳,真是令人感到羞耻啊!我不愿意和这样的人同处一朝。”于是介子推功成身退,归隐而去。他告别了十九年来患难与共的君上,独自驾船离去,隐居于山水之中。
晋文公赏赐功臣,没有顾及隐居在外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功劳。他感叹地说:“上天绝不会眼看着晋国灭绝,而舍之不顾。在晋国的王室中,主上承受了多少心志的磨炼,成为众望所归的贤明之君。他注定会成为晋国的国主,那是子民殷殷的众望,也是上天赋予的大任。然而随从的大臣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是多么虚无不实的想法!窃取他人的财物尚且称之为盗,何况是贪求皇天的功业,把它看做是自己的呢!这样的人怎么能与之共处?”
介之推的母亲劝他说:“与其如此穷苦不堪,还不如向君王求取一些封赏,日子兴许过得宽裕一些。而今你就是死了,也不知向谁申诉,这又何苦呢?”介之推说:“指责这样的行为,却又效法于它,这个罪过不是更大吗?既然有言在先,我是绝不会接受晋国的俸禄的。”
母亲说:“你的功劳这么大,又不求任何的回报,把这样的志节告知晋国的人,又有何妨?”介之推说:“言语是立身处世的文采与华章。我既然一心想要归隐,哪里还需再为自己表白什么?如果去邀功请赏,这不是念念还希求显达吗?”他的母亲感叹地说:“有你这样有志节的儿子,是为人母亲最大的幸福。既然你要坚守美善的德行,我就和你一起隐居吧!”
时人曾经赞美介子推,说他就像是辅助龙主升天的祥龙。当龙主得以纵横万里的时候,其他的四条龙,也都随之飞黄腾达了。但却只有介子推不求利禄,归隐而去。
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恩德,想尽办法要召请他入朝,但都被拒绝了。介子推坚持自己与人无争的志节,与“不如归去”的追求,一再地避开晋文公的追访。最后文公终于打听到,介之推隐居在绵山之中。于是他决定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通路,希望介子推背着他的母亲,从这条路上逃下来。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没有见到母子二人的身影。等到火光绝灭之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之下。
晋文公缓步走在绵山之中,遥想那些患难与共的日子,内心无限感慨。“就把这座山封为介山,记下我的罪过,旌表忠孝清烈的善人吧。”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柳树之下,并为介之推建立了祠堂。他率领文武大臣来拜祭他,内心沉痛异常。晋文公用那棵烧焦的柳树,做成了一双木鞋,每天伤心地流着眼泪,哭喊着“悲哉足下”,痛惜追念股肱之臣那真挚不渝的忠诚与清烈。想不到第二年,就在那棵烧焦的柳树上,一条条嫩绿的枝芽,又开始迎风飘展了。晋文公折下了一束枝条,戴在了自己的头冠上。他晓谕全国,把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禁绝烟火,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表达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的怀念。
在寒食节那天,人们用面粉和枣泥制成“子推饼”,并捏成燕子的形状,称之为“之推燕”,百姓们用柳条把燕子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着他的回来。人们还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追念。介子推以他的忠义与清烈,永永远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间。
“清明无客不思家”,伴随着家庭、宗族那深厚的凝聚力,千百年来,寒食节与清明节以其特有的“慎终追远”的蕴涵,表现和传承了中国人万代久远相袭而继的敦厚良善的民风。在每个感念祖德的共享时分,它就像绵绵无尽的细雨一般,润泽在这片广袤而又深厚的土地上,静静地流淌在属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
编后语:太史公曾经说过:“晋文公是古人所谓的明君,流亡在外十九年,举步维艰,历经磨难。然而即位后追赏大臣,尚且遗忘了介子推,那么那些无心治国的骄主们,又会是怎样的呢!所以说在上位的领导者,要统御万邦、安抚百官,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到了东汉时代,三万名太学生的首领、“介休三贤”之一的郭泰,在绵山为介子推修建了一座孝廉牌坊,以表达对先贤的追念与崇敬。
☆☆☆☆☆
尽忠
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事亲接物,了无二心。
只期尽分,不计人知,如是之人,堪为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