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置画笔四年专注写作,须发又白了一大把,其中酸甜苦辣,尽都浸渍在悠悠的岁月中,当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原计划凭数十年与恩师近距离接触的优势,再收集罗列些资料,便可大功告成,但一年后,当书稿完成,诸君读后点头无多摇头多。为了达成当初“君子一言”的承诺,权把写作当成一次人生的历练、学养的提升,便效法愚公,又耗时三年,数易其稿,终将拙作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年面壁深悟,这世界值得做的事太多,但要认真做好一件事,却是很难的,不痛下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功夫,诸事难成。把一个体艺术生命作为学术研究课题,本来就是个冒险,何况业余旁及。虽说游泳中可学会游泳,多呛几口水也无妨,但学术问题毕竟是个严肃的,精神领地中的崇高殿堂,单凭激情冲动带来的只能是幼稚肤浅。因此痛下决心在川内寻踪觅迹,采访历史当事人,广泛搜集整理先生遗稿遗作,甚至追寻先师足迹重走写生路线,体悟揣摩。同时这“四年面壁”也成了重新整合自我,深入探索研究,从先贤圣哲中吸取睿智,经一番近乎脱胎换骨的洗礼重生过程。
反省四年来所失者,的确失去了一段临池挥毫的痛快,也许还丧失一些利益机会;然所得者,终能入禅净心,与天国中的恩师作心灵对话。在大量阅读中,回归自我,参悟作画之道,做人之至理。对一个需要艺术涵养,渴望心灵追求的人来说,仅此足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尽管笔者心怀敬意书写历史,但拙作所述也仅是一孔之见,无非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钱锺书先生说:“作者必然,读者为必然。”笔者对能耐心读完本书的读者深表敬意,若能得到一纸半句赐教则感激万分。
写作过程中,令我十分感动的是周围许许多多的人都怀着对李琼久先生的赞赏和敬意,纷纷向我伸出热情的援手,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关心支持,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谢。同时要感谢黄潮、徐燕平、吴诗玉、金国强、冷卫强、杨进、蒋渝、赵义、王玻等一批朋友始终如一的支持帮助,对多年来收藏研究李琼久艺术的郑照义先生的支持帮助一并致谢。
感谢为本书热情提供文献资料、宝贵记忆的苏国超、盛志中、温吉言、周连城、陈方玺、罗明波、葛小灵、陈泽生、卜敬恒、河川、黄仲新、吴耀等师兄,以及对本书写作给予文学、美学指导的江源、税海模先生。并对一直支持着我的爱妻高福琼一并致谢。
郭志全
2011年9月于嘉州蜀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