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自己的驾培商品已挂出来,用心的教练纷纷上网去看,曾科就提了好多意见,办公室都来了好多趟。
“我看了下,所有教练的图片都是一个样式,而且介绍都写得很好,没有特色,能不能加点个性化的东西。比如说像我,我跑过川藏线,几万公里安全驾驶经验,还可以给学员介绍沿途的风土人情;我手下有位李教练,之前当过兵,去过西藏驻守,还在政府部门干过,和学员除了教学,还有很多的谈资,学员们可以收获到更多知识,对于现在个性化的学员群体来说,这非常好,能否加上去?”这主意甚好,不过几天,曾科就提供了很多资料,页面显得比其他教练丰富许多。
对教练来说,这无疑是提升竞争力,拉开差异化的好事。我们下来纷纷给教练提建议,但是大部分教练对此没有任何反应,可以说是木讷,觉得这样的工作可有可无。在他们心中,招生已经完全变成了我们的事情。殊不知,善于思考和钻研,早就已经在不同教练之间拉开了距离,和任何平台都没有关系。
通过这段时间与教练的频繁接触,我们更多了解了江都的驾培市场,和南川的操作大体差不多,只是规模和市场更大,总共有七八十家驾校,更加分散,也就是说这个市场面临的问题将会更多。
虽然协议已和教练签订,报名、学车、考试、隐性收费、等等都已明确了责任,可学员还是选了师傅就得从一而终。好教练还是坏教练,有运气因素,也需要加以时日来筛选。筛选就需要付出代价,对早期的学员是,对平台来说也是。
和教练深聊之后,才发现,这些所谓的条款能规避的还是表面的问题而已。深层次的问题,整个行业体制以及游戏规则就已经决定了。
学员学车从报名开始,不管价格高低,其实都有后期被隐性收费的可能性,因为全部权利(报名、练车、约考)都掌握在教练手中。价格和后期吃拿卡要并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但是基本上价格更高的,风险小;而低价格的,风险必然更大,因为价格低意味着教练利润降低甚至亏本;但只要教练正直,也还是可以降低风险,得碰运气。
先从报名说起,报名名额由车管所根据驾校车辆数来发放,而名额又会随着市场和政策进行调整,发放下来也全挂在教练车头上,学员没有其他的报名渠道。每一辆车上,外地户口名额占比很小,且必须办理暂住证才能报名,手续繁琐,如果学员想尽快报名或者教练代办暂住证,外地户口的学员势必多出几百元成本。
再说考试,考试名额与报名名额同理,对于大部分学员来说,没报名之前很在乎价格,但是后期会发现学车的质量和效率才更为重要,可要是想快速参加考试,还是必需得通过教练拿名额。
国家对于补考费有着明确的收费标准,可由教练代办的时候,总会有学员疑惑怎么会那么贵。其实是教练收了复训费。因为学员没有顺利通过科目考试,教练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成本继续培训。传统的一费制,如果遇到聪明的学员,教练肯定满心欢喜;可是遇到极端的笨学员,教练也得收,复训的成本是收还是不收?不收自己没得赚,收了就有可能是“乱收费”,也深觉为难。而不明就里的学员以为这就是补考费。
再者考试的时间、场地全在教练手上,好多学员有过考试舍近求远的经历,其实并不需要这么辛苦。背后的潜规则是学员的吃饭住宿等费用都有返点,教练就是冲着这些返点才诱导学员去自己有关系的考场。
再说到学车已经罄竹难书,这是最长的过程,也是最复杂的过程,如果遇到不好的教练,那么学车的噩梦便开始了。
包接送承诺无效:一般学车报名时教练都会承诺包接送,可是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出发的时间和地点不一样,如何做到。这也确实为难教练,好一点的学员一说就通,可遇上那种钻牛角尖的就麻烦了。
等待练车时间长:几个人到训练场轮着练,一天时间下来,一个人也就均摊1-2小时。学员们白无聊赖,上网,充电宝备齐。负责的教练会多带一些,不负责的,学员带学员,或者自己练,自己跑去玩牌打麻将,实在是太常见。
这还算好的,练车安排全是教练说了算,学员有时间?不好意思,教练已经安排满了。有可能是事实,但也有可能,学员钱交少得少,又想尽快拿证,这时候相信不用教练说,学员也懂得孝敬了。买包烟,吃个饭什么的都还算好;教练打麻将约学员,教练过生约学员,那可就得学员自己懂事了。
跑长途才说重点:学习驾驶分为两块,一块场地,一块练路。跑长途就这么来了,按理说练路的时候就是模拟实际驾驶,教练完全可以将考试要点告知学员,可是这些事情,有时会放到跑长途的时候再告知。
学时卡猫腻:仔细研究了很多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学时的硬性要求。可是到了地方上,真正的市场是怎样呢?教练们必须花钱在车上安装打卡设备和摄像头,江都的安装收费是3000多;每个月还要给使用费,100多元,一年下来1000多;每增加一个学员,还有系统管理费。
江都之前很多年用的都是A部的学时管理系统,后来B部通过招投标另做了一套系统,市面上一部分驾校和车辆进行了更换,还有一部分仍沿用着之前的。而在学时定义和操作流程上,两套系统是不同的公司所作,有差异。
我们搞不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经过教练的点拨,才搞明白:一直以来,驾培行业受两个部门管辖,一个是A部,主管培训和资质审批;另一个是B部,主管考试和发证。本应相安无事,各管各的事,无奈全国一年驾考市场收入上千亿,这可是块让人心动的肥肉,于是纷纷上马培训计时系统,各用各的标准,A部要用学时去保障学习效果,而B部要用学时去监管学习效果。
粗略算了一下这笔费用,全江都2.3万辆车,光是设备安装下来接近亿元,每月还要按时上缴100多元使用费,一年下来好几千万,还没加系统管理费。够养活很多人了,不管是之前的系统也好,现在的也好,赚个盆满钵满不在话下。
如果以规定的学时来要求,学时摄像资料数据大得超乎想象,偶尔抽查一下,基本形同虚设。为了满足学时要求,教练们用打卡设备,更有甚者购买“跑马机”帮学员把学时打满。但是,这是要另外收费的,江都市场1.2百不等。试想,如果学时要求是市场实际水平,教练何必去干这种脱裤子放屁的事儿。而经历了几百名学员,我们统计得出,大部分学员的学时在30个左右,与地方规定的几大十项去甚远。如果实际按学时要求培训,哪怕江都的价格翻番教练都是亏。
对学员来说,学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些利益之争压根就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于是所有的学员卡都放在了教练手中,根据不同的系统规则来进行操作。如果教练没有帮学员把卡打满,那也是没法约考的。
一直传说中的驾培改革,吹了近10年的风,没有太大的变化。驾校和教练只有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规则调整去不断适应政策。对于所谓的改革,大家也早已麻木,上面都还没有理顺,谁来管这些小虾米,放心得按部就班,以前怎么弄还怎么弄,先把钱挣了再说。一小撮的行业新生代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在通过网络、服务和宣传来慢慢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当然,吃拿卡要的顽固分子也大有人在。
驾培是一个完全的卖方市场,学员要学车,要考试,可能被告知名额紧张,付加急费,学员不想浪费时间,那就交钱吧,不乏报名只交两三千,学出来花一万者,拿教练自己的话来说“这哪是在教车,纯粹是在找学员养老送终”。有学员想不要之前的钱,另外找教练,可是不好意思,注销是需要教练和驾校来办理的。如果碰到人品差的教练,就好比陷入了一片沼泽,越挣扎越痛苦。
随着市场的觉醒,民众对于自学自考,限制驾校教练权利的呼声更加高涨。早在14年10月的时候,公安部也做了市场调研工作,针对“自学直考”做了民意调查,市场的态度褒贬不一,初衷是好的,但是车辆、场地、资质,包括对应的法律规章缺乏支撑和可行性。
2014年12月,南川发生了一则教练性侵女学员的丑闻,将驾考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可在那么大的市场中,不说这样的极端案例,学员忍气吞声的事实一直存在。此事之后,南川市率先将学员自主约考系统开启,算是做了尝试。
我们隐约感觉到,这对项目来说是好事。其一,本来追求行业的透明环境就是我们的初心所在;再者,所有的权利卡在驾校教练手上,如此封闭的市场,关键环节全部依靠驾校教练,消费者早已怨声载道;而随着互联网的进程加快,驾考市场竞争异常剧烈充分竞争,也是到了该洗牌之时,互联网会变成洗牌工具。
我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互联网创业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期待着能顺带成为驾培行业风口上的“猪”。如果说以前只是觉得误打误撞想做这个事情,现在,是确定要做这件事情,互联网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