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训练法正是基于移情的以上作用而形成的道德情感训练方法,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我国学者曾进行过一项自然教育情境下的研究,尝试出一套“移情训练系列法”李辽:《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心理学报,1990(1)……在移情训练法的运用中,应注意:第一,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教育受教育者;第二,丰富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特别是增进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互动中的积极性情绪情感;第三,鼓励受教育者多活动,多交往,或者扮演多重角色,增进他们对他人情感和态度的敏感性,学习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第四,帮助受教育者尽可能少地习得某些社会偏见,并力图克服既存的社会偏见。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这一技术最初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在心理治疗中创立的,这一技术目前已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公认的有效方法之一。
角色扮演法对于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
(5)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业绩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磨炼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但是,在心理学上,榜样示范法主要还是源于榜样学习技术在品德及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让儿童接触利他榜样可以增加利他行为,而成人的利他榜样行为有助于儿童做出相应的助人行为。
在品德培养中,运用榜样示范法,一是要注意“远”、“近”榜样的结合;二是要注意充分发挥教育者(包括教育者、父母等)的表率作用;三是榜样要具体化、人格化,注意对榜样的宣传不要过多和过于理想化,否则,容易使人反感,乃至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四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分析,增强他们鉴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水平。
(6)活动道德教育法
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教育。参见戚万学:《活动教育道德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其实质在于活动--个体的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该模式中“活动”的范畴包括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体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及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也就是说,它是要求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以促进个体道德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做好这一模式要求:道德教育必须是无灌输的教育;在全部教育过程中都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治的尊重。道德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在现实中实践自己的道德生活为目的。(7)生态德育法
生态德育法,要求教育者突破传统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理性生态人的思想信念。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生态德育,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开设活动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大学的生态德育重在生态理性的积淀,通过生态与生态道德文化、生态伦理思想史、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道德观等多方面渗透及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现实体验,增强其生态道德责任感,提高主体参与生态保护的意愿。
四、学校的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过程中只有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最终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品德教育才真正达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境界。从品德心理形成过程看,“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一般是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沿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顺序发展,但在实际品德教育中,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为开端实施培养和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基础,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针对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个体品德教育、培养的原则是晓之以理,提高道德认识的关键是形成道德观念。
一个人只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知道是与非,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做出自觉的行为。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的一些共同因素抽象出来的。所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必须创造道德实践机会,让学生在道德情境中明辨是非,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青少年的道德是非观念是在集体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良好的集体舆论是青少年道德是非观念的形成的重要基础。集体舆论对集体成员品德形成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体的道德行为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是“强化”的信号。二是直接影响个体道德认识的提高。三是集体荣誉的源泉。如果按这种作用程度为指标,把一个班集体的舆论分为三级水平:一是有压倒一切的正确集体舆论;二是正确舆论能占上风;三是没有正确的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先进集体道德心理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成员变化的“晴雨表”.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七届46.当青少年亲身体会按一定道德要求行动给集体和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支持与好评,并得到情绪上的愉快的体验时,他们就会具体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产生按这一要求继续做好事的欲望。对于青少年学生;我们尤其要充分重视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在道德信念形成中的作用。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和集体行为规则,不仅能使道德要求成为集体成员的行动指南,而且能使错误的道德观念和不良的行为受到制止和逐步改造。青少年的道德信念的形成光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使所在集体的绝大部分成员都确定共同一致的道德需要倾向时,个人的道德信念才能巩固和提高。
3.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
道德情感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关系的反映,因此,与学生道德情感有密切联系的是学生的道德需要。若家长、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的道德需要一致,就产生积极、肯定的道德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道德情感体验,例如,某学生“助人为乐”是因为“助人为乐”的道德准则转化为该学生的道德需要,当自己或他人做出与本人道德需要相一致的行为时,引起了“愉快”这一内心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关键是围绕学生的道德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来进行的。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认识是积极情感体验的基础;二是提供典型案例,在事例的分析中提高判断能力,丰富道德情感;三是交给学生化解消极情感体验的方法,激发和保持积极情感;四是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榜样示范”教育。
4.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学生具有道德意志力,就能按照道德要求,在“知”与“情”的基础上促进道德动机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它是学生做出道德行为的保证。与成人相比,中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力是比较薄弱的,自控能力也较差,表现为:已有的道德动机难以战胜内心冲突中的非道德动机;难以抵御现实生活的各种诱惑,常在外界的诱惑下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因此在学生品德教育中,道德意志是保证“知”与“情”向“行”转化的关键因素。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是品德心理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力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二是组织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道德意志锻炼的感性经验;三是加强自我锻炼,从小事做起,养成自我检查、监督和激励的良好习惯;四是在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学生品德不能单靠道德动机教育和道德行为方式的指导,还必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和训练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从为他们提供先进的道德榜样着手。先进的道德榜样常常被认为是道德标准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和青少年学习的方向。他们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信。透过榜样人物的言行、思想活动,把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可以使青少年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和受到深刻的教育。
培养和训练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必须创设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和排除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和训练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应该注意到:一是在有意练习时,要使他们明确练习的目的意义及阶段要求,激发他们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二是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松懈、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三是要不间断地坚持练习,并且及时向他们反馈练习的成绩,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是正确、合理地使用强化方式。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品德?它与道德有何区别?
2.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3.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4.论述学校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5.结合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时代特征,谈谈学校如何开展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