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习者自我激励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进取的个性,使之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与学生独立进取的个性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独立进取抑或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的上进心。上进心强,抱负水平高,将持续地推动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良好的效果又给学生的学习动机带来自我强化的作用,产生良性循环。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要保证学习者积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兴趣,就要激发和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内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含义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既包括发生的积极影响,也包括发生的消极影响。学习迁移的实质就是把学得的知识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组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
学习迁移现象在人们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中最为明显。例如,学习一种外语有助于学习同一语系的另一种外语,是知识的迁移;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自行车的人更快学会骑摩托车,是技能的迁移;在学习中养成了爱整洁的习惯,有助于在生活中形成爱整洁的习惯,是行为方式的迁移。所以,促进有效迁移的大量发生,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迁移不仅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也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较好地利用迁移条件,选择内容,改进教法,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习迁移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全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进度、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编排与选择等都应遵循迁移规律,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工作收到更好成效。学习迁移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学习迁移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可分有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先前学习促进新近学习叫正迁移。如会写铅笔字,就容易学会写钢笔字。先学加法,就容易学会乘法。会骑自行车,就容易学会骑摩托车。
负迁移,也叫干扰,指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刚学的新知识技能等,有消极干扰作用。负迁移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而排除干扰。学习的迁移与干扰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两种技能既有迁移也有干扰。中国人学习日本语,一开始汉语对学习日文(含有大量汉字)有正迁移,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汉语句子里的词序与日本语句子里的词序有些是相反的,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按迁移影响的顺序,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一般迁移与特征迁移
按迁移内容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具体的知识或动作技能的迁移。
(4)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方向可把迁移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不同层次之间的知识、技能、观念等的相互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上下迁移。认知结构中,概念根据概括的不同水平,有上位结构与下位结构的两个层次。上位结构包括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上位概念、上位规则等;下位结构包括抽象概念水平较低的下位概念、下位结构、下位规则等。上位结构与下位结构之间可以互相迁移就形成了这种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是指同一层次上并列的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例如,有关写钢笔字的经验可以向写毛笔字迁移,有关加法的知识可以向乘法迁移等。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客观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两个主要因素。
(1)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
①前后两次学习材料有无共性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学习材料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似性在迁移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作用,其中两种学习在原理上相似是最重要的,它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表面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并不是产生迁移的原因,如果两种学习原理相似,表面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可以产生正迁移,如果原理不相似,则表面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只会带来负迁移。此外,一些组织结构良好、包括了正确的原理和原则的知识、总结性的学习材料容易产生正迁移作用,从而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②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两种学习任务的目标和加工过程的相似性在促进迁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相似的目标和加工过程增强了知觉的相似性,而知觉相似性又有助于在迁移情境中提取相关信息。
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习的情境,如学习场所、环境布置、教学或测验人员等,它们越相似,学习者就越能利用有关线索,使迁移在问题解决中得以出现。
④教师的教学
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或情境之间的相似性,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学生就会发生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新的问题。
(2)影响学习迁移的个体因素
①认知结构
皮亚杰研究了逻辑结构在学习中的迁移作用,他认为学生一旦掌握了逻辑结构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布鲁纳认为,许多被称为学习迁移的现象,能富有成效地看作一个人把学得的编码系统应用到新的事件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关键因素。
②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和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使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在迁移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如果个体具有利用先前的经验去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则可以促进主动的、有意识的迁移。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③学习者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学习者的分析概括能力高,则能有效地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学问题进行剖析,概括出问题和所学过的知识相同的原理所在,从而产生积极的迁移。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极大的制约着对当前事物的理解,已有知识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理解新事物的实质,顺利实现广泛的迁移。
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使用相关的学习迁移理论。
(1)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促进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相似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是常见的迁移现象,两种学习的迁移是由于两种学习的共同成分。要促进原理的迁移,就要准确理解原理,正确地运用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未理解原理的情况下,就去应用原理,容易造成学习负迁移的发生。如果在学习中,能让学习者自己通过研究、思考,自己总结出原理、法则,充分掌握应用原理的条件、方法、途径和手段,则有助于学习的迁移。所以,教师在选择这些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提供较多的演示或典型例证去丰富学生的具体经验,不断提高他们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水平,实现良好的迁移效果。
(2)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
精选的内容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使教学内容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重视教材各要素间的内在关系。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迁移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指出它们的异同点,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能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握事物的整体关系,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这种方法和习惯对新知识的学习可能起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为防止这些已形成的学习方法起负迁移作用,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适宜指导,从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识记和回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
(4)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的教学程序,也会影响迁移作用的实现。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即整体安排,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二是微观方面,即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程序,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突显出来,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在安排教学程序时,要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处理好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做到先前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或打下基础,后面学习是前面学习的必然趋势或发展结果。
(5)发展学习者的概括能力与理解能力
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揭示新事物的实质,越有利于学习者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去,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发展学习者的概括能力,首先,要让学习者认识到概括的重要性;其次,要帮助学习者养成概括的习惯,要引导学习者自己去概括,增加概括的次数;再次,要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新问题,通过将已有的概括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去,增加知识,形成广泛的迁移。
同时,迁移与学习者理解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果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有了充分理解,迁移也容易产生。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设立许多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从中找出答案。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储存在个体记忆中有组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研究知识的学习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学习的目的。
一、知识的内涵与种类
1.知识的内涵
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的主要学习任务。而就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人们习惯性地将知识区分为狭义的知识与广义的知识。对于知识的内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什么是知识有不同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布卢姆认为知识就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是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是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美国霍华德认为知识即是由信息构成的、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表征;而美国加涅则认为知识是言语信息,即用言语符号来标志某种事物或表述某些信息。
狭义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知识,一般仅指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这种狭义的知识概念是和技能并列的。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狭义的知识),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而来的种种技能、技巧和能力。
2.知识的种类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由于对知识的概念和范围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者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对知识所做的分类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对知识做不同的分类。
奥苏贝尔将知识的学习分为由简单到复杂的表征学习(词汇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也称高级规则的学习)。显然,知识也可以相应地依循由简单到复杂的性质而区分为词汇、概念、命题、规则、高级规则等。
加涅则从学习的结果这一角度将知识分为:智慧技能,即使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认知策略,即通过概括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更为特殊的习得的智慧技能,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记忆,这是一类对内办事的能力;言语信息,即陈述观念的能力;动作技能;态度。这里,以言语信息指代狭义的知识,将技能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J.Andson),按照知识的性质,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是指有关事实、定义、法则与规则的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完成某项任务或操作的知识,是以产生方式及其系统来表征的,或者说是“如何做”的知识,如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都是属于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的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
1.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理解是指学习者了解传递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理解就是“懂”,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如果没有理解,只会造成对语言或符号的死记硬背。同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也难以巩固和应用。
在现实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和对学习内容的概括。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感性知识的活动,主要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形象化的理解和表征,在课堂上对知识做感性加工的阶段。对学习内容的概括是指将学习内容的直观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加工,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是理性知识的活动。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抽象的理解和表征,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做理性加工的阶段。一般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以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达到正确的理性概括水平,并能灵活运用理性知识为目的的。
2.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巩固是指将所理解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记忆的过程来看,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两个环节来实现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的巩固是知识储存以及在储存过程中进一步得到精加工,与更多的知识形成联系的过程。知识在保持的过程中,如不加以复习和运用,会发生遗忘性同化;如果经常得到复习和运用,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优化,同时也会增加运用知识的准确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