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挑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困难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因为越是困难的工作,越需要意志。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在生活中应该敢于吃苦受累。当然,在锻炼中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
(3)针对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意志力的培养既包括整体,也包括个别意志品质的完善,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意志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对于十分执拗与顽固的学生,教师应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的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大胆、勇敢、果断的品质;对于过分的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教师要提高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激发他们的坚韧精神。
(4)重视榜样和群体意志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改变人的知、情、意、行都有巨大的力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树立典型的榜样,使学生在认识上认同,在情感上受到震撼,促进学生在意志行动中必然会模仿榜样,从而激发出坚强的意志力量。
个体意志与群体意志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优良的个体意志品质能提高群体意志的层次,坚强的群体意志也会优化个体的意志行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重视优良班风、校风等的建立,通过群体意志来培养个体的意志品质。
(5)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在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自我锻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个体发展中,通过自我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克服懒散等不良品质,并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师长期地严格要求和监督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锻炼的结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的能力。
二、抗挫素质及其锤炼
1.挫折与抗挫素质
挫折,是指导在个体有目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中常在挫败、挫伤、受阻的意义上使用“挫折”一词,挫折的体验可给个体激起自身防御体制,引导认识产生创造性的飞跃。但如果挫折太大或太久,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则会引起应激反应,并由于情绪波动导致行为偏差引发身心疾病。
与挫折相对应,抗挫素质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承受挫折情境和排解挫折感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水平。抗挫素质是个体保持与环境的良好适应、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由挫折承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部分组成。挫折承受力,也称“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它表现为对挫折的负荷能力,减轻挫折的反应强度。挫折排解力,亦称“排挫力”,指个体遭遇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适,积极改善挫折情境、摆脱挫折感的能力。它则表现为对挫折情境的改造能力。一般来说,抗挫素质好的人,能够忍受重大挫折,并以理智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对待挫折,在挫折面前能够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力;抗挫素质差的人,常常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不知所措,以非理智的态度和不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大量事实表明,人的抗挫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2.挫折反应的种种表现
个体体验到挫折后,在情绪和行为上的表现往往以综合的形式出现,但常见的反应有以下几类:
(1)攻击行为
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会引起认知归因,进而会产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常常表现为两种形式,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直接攻击是指可能直接指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其表现方式为语言攻击或者人身攻击,或对物品的直接毁坏等。例如,自己的要求被父母拒绝时,发脾气摔东西。转向攻击是指个体把攻击行为转向自己或者其他的人或物。例如,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下课后和同学吵架等。
(2)消沉
当个人想要追求生活中的某种目标,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挫折时,就有可能产生消沉反应。消沉反应也称为“习得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不是天生的,是有机体在其生活环境中从反复遭受挫败的经验中学到的。
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时,人类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每个人在其一生之中,都可能对他生活环境中的某些方面,譬如,爱情、婚姻、事业、家庭……等等,产生出某种期待,希望能达到某些目标。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他可能变得心灰意懒,不再对这个目标抱任何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通常只是对某些特定的事物伤心失望,而不至于将其消沉扩及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一旦他把这种消沉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把自己的所有注意都集中在负面情绪上,长吁短叹,得过且过,甚至“借酒浇愁”、“吸毒解闷”,就会造成人生的沉沦。
(3)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受到威胁时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一种隐隐约约有害的预感。这种消极情绪由紧张不安、急躁、忧虑、抑郁等交织在一起,能使人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痛苦状态中。焦虑对个体的学习、生活和环境适应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适度的焦虑水平可以激发个体潜力,提高个体随机应变的能力。例如考试前适度的焦虑可提高复习效率;但焦虑过度或持续时间较久则会导致神经状态失调,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
(4)冷漠
冷漠是指当个体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等情绪反应。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行为表现方式。冷漠行为的发生同个体过去的经验密切相关。如果个体每遇挫折后采用攻击方式就能够克服困境,那他以后就会继续采用攻击的方式;反之若因采用攻击而招致更大的挫折,那他就会采用相反的方式,即逃避或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挫折。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成分,只是个体的愤怒被暂时压抑,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这种现象表面显得冷淡退让,内心深处则往往隐藏着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的情绪反应。
(5)忍耐
忍耐也可能是造成人生沉沦的不良应对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忍耐”,有许多民俗谚语鼓励个人要用“忍耐”的方式,来应付生活中的逆境。譬如,百忍成金、小不忍则乱大谋、退一步路,海阔天空,等等,目的都是鼓励个人要忍耐,这种说法是相当有道理的。如果个人在人生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困难很大,一时难以克服,在实践自己的计划、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只有忍耐,坚持不懈地去克服困难,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但是,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人生目标,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只会“逆来顺受”,不能以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忍耐”会使人畏缩不前,精神萎靡,逐渐丧失生命的光彩,最后还可能造成人生的沉沦,这是不足取的。
(6)逃避
逃避是个体不敢面对自己预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去的行为。主要类型有:
其一,逃向另一个现实。例如,有的人在生活中碰了钉子或者追求的目标、理想一时不能实现时,便心灰意冷,沉迷于赌博、烟酒之中。
其二,逃向幻想世界。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对挫折,借以脱离现实。幻想能使人暂时脱离现实,使人在受到挫折后减轻焦虑和不安,从而有助于提高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但幻想本身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则会降低个体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其三,逃向生理疾病。这是个体为了避免困难而出现的生理障碍。如参加高考的学生考试当天发烧、生病,这种疾病的发生是无意识的,与装病不同。
3.挫折的自我调节
个体在遭遇挫折以后,除了请人疏导之外,还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通过个人的自我力量应对挫折。
(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
挫折具有双重性,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个体经受挫折之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自身的不足,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还能够磨炼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力和智慧,增长知识和才干。当个体受到挫折后,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目标、方法、阻力和助力,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对挫折做出符合实际的准确归因。
(2)调整心态,合理应对
调整心态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什么:确定自我心理的困扰,是哪种类型的挫折引发的挫折感。二是为什么:寻找导致困扰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导致这种或几种挫折的原因。三是该怎么办: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四是怎么样:监督、巩固心理调适的成效。要注意的是,认识到心理问题而不去行动并不能解决问题,俗话说“上帝只能拯救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3)改善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主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以消除或改善,挫折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尽可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挫折的产生;挫折发生后,认真分析原因,不断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挫折情境;努力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尽快从挫折中脱身。
(4)转换视角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静心想一想、耐心比一比、甘心让一让。”一是改变策略,近处着手,脚踏实地。当一种动机经一再努力尝试仍无法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个体需要调整目标,变换策略,使目标与自己现有的条件差距小一些,经过努力能实现,这样会减少挫折情境和挫折感的产生。凡事不能强求,顺其自然,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先定在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到的位置。二是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善于调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佳行动路线和策略。
(5)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在感到自己将要产生或已经产生了自我挫败感时,个体要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进行调节,把挫折当成自我磨炼的机会,从而减轻内心的不平衡感,解除由挫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唤起自信心。同时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和坚持性,以提高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4.对挫折者进行辅导
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各种挫折,但有的人因为挫折而成熟,最终在与挫折、困难的斗争中获得成功;而有的人却因为心理脆弱,经历几次挫折就向困难低头、逃避或轻生。对于青少年来说,因为多数从小受家长溺爱、事事顺心,容易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就不知所措或依赖父母、老师来处理。因此,及早发现挫折应对能力差的青少年,并对其在认知和行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显得至关重要。
(1)改变看待挫折与困难的消极思维
在分析清楚人所面临的挫折问题后,教会他们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并引导他们就自己面临的所有挫折做改变认知的练习。如指导学生对挫折、失败进行总结,通过经验总结的方式,改变消极思维。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面对挫折,应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准确把握上下、进出的辩证关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首先,人的一生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荣就有辱。一个人要顺应自然法则,做到上得来下得去。
(2)通过友好的沟通,分析学生的挫折内容
挫折类问题因挫折大小不同,强度不同,辅导方法也会有所差别。辅导的第一步,应该是清楚地了解辅导对象所遇或通常遇到的挫折内容。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友好的提问了解学生遇到的挫折。比如,你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与棘手的问题?经常为什么问题而烦恼呢?什么事情影响到了你的情绪?能具体说说你面临的困境吗?
(3)利用各种方法,控制辅导对象的不良情绪
遭遇挫折的辅导对象,面对辅导教师时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或异常激动。辅导教师在正式辅导之前,首先要通过积极倾听、微笑、认同等手段,采用放松疗法或宣泄法,控制住辅导对象的不良情绪。等辅导对象心情平静,能够正常沟通时,再开始实施正式的辅导。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意志?它有哪些特征?
2.分析意志在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方面所起的作用。
3.如何培养和锻炼人的优良的意志品质?
5.结合当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抗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