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并非如诗如画、酣畅淋漓,并非震撼天地,激荡全社会,形成“革命派梦寐以求的连锁反应”。相反,没有任何明显成就,留下的几乎全是失败的记录。其中,不乏无援孤军枪炮破旧、钱粮不济的窘境;不乏策反清军首鼠两端、降而复叛的无奈;不乏乌合之众不从指挥、一哄而散,撤下来无从安置、群聚孙中山住宅讨伙食的尴尬。而清廷每次均几乎不费大力,即将其镇压了。
有人了解了这些“真相”,觉得没劲。用“百十人”、“闹哄哄”、“烂枪”、“泄密”、“兵变”、“骚乱”、“不和”、“各自拉山头为王”、“溃逃”、“自行解散”、“各自回家”、“逃进……避风头”等词语,调侃加讥哨。疑道:这也叫“革命”?这也叫“轰轰烈烈”的“反清武装起义”?
可以肯定地回答:这就是“革命”。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因而“壮烈”的“反清武装起义”。
不管有哪些先天不足的缺陷,不管有哪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其中不少是留学海外、学富五车的青年才俊,在十次武装起义中,前仆后继,一次一次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唤起了武装推翻清朝的国民革命。
以下是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方声洞的遗书,事隔一个世纪,烈士的激情与执着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父亲大人膝下:
跪禀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
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未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竭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谓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
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
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
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报仇也。临书不胜企祷之至。
敬请
万福金安
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于州城
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姊妹、诸嫂、诸侄儿女及诸亲戚统此告别本期两大政治要闻之二
国会为救亡之良药
——全国掀起速开国会请愿高潮
本年(1908年)春夏之际,请愿召开国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不唯立宪派代表人物,绅商学界也热心于此事。雪片般的请愿书,蜂拥至京的请愿代表,数十万的请愿签名,还有那些割臂、股写血书的壮举,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了这个没落帝国的人民正在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致力于促进一种大变革的发生。
要闻报道
本年(1908年)3月10日,湖南首先派代表雷光宇赴京上书请愿速开国会。请愿书由宪政讲习会杨度亲自起草,绅商学界四千余人签名,呈送督察院代奏,要求清廷于一二年内召开国会。
同月,河南省各府县立宪派代表在省教育会集会,讨论请愿速开国会。
宪政讲习会的熊范舆在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国会一旦不成,即政治无从整理。吾豫宜急起从湘人后,速开全省大会,推举代表入京请愿”,得到与会者赞同。请愿书由在籍翰林院编修王安澜主稿,编修蒋艮领衔,签名者五千余人,推举代表胡汝霖、杨懋源赴北京都察院呈递。
6月16日,江苏寓沪士绅在新开酱园胡同法政讲习所召开会议,朗读并逐句解释请愿书稿,获与会者一致同意。广东、江苏、安徽、直隶、奉天、吉林、山东、山西、浙江、江西、福建、贵州等省立宪派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签名请愿活动。除江西、福建、贵州等省未及派代表入京外,多数省份又纷纷派代表进京上请愿书,或要求两三年内召集国会;或要求一年以内即开国会。
此外,湖南省女界单独上速开国会请愿书,北京八旗士民亦签名上书请开国会。黑龙江巡抚程德全,两江总督端方,河南巡抚林绍年,驻外使臣孙宝琦、胡惟德、李家驹等也电奏请开国会。
要闻内幕
20世纪初,追随康有为、梁启超的原改良派成为立宪派,他们顺时应势,认为只有改良专制主义的政权结构,速开国会,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才能“安上全下”,消弭革命,抵御外侮。于是将立宪作为政治目标,在国内外同时发起宣传攻势,要求清廷实施宪政。
清廷鉴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为应对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1905年12月2日诏命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等五大臣出使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1906年9月1日颁布上谕,宣布“仿行宪政”。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使立宪派欣喜若狂,抓住了开展立宪运动的依据,一时间成立了七十多个鼓吹立宪的宪政团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的“预备立宪公会”;东京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发起组织的“政闻社”(1908年1月,政闻社本部迁回上海);东京杨度、熊范舆发起成立的“宪政讲习会”(又名宪政公会)等。这些团体的共同目标,是要求清廷召开具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职权的国会,建立有实权的责任内阁。当他们发现清廷并无立宪诚意,只不过是“假立宪之名,以行专制之实”时,则联合起来,采取“匍匐都门,积诚馨哀”,迫使清廷真立宪的方式,发动了速开国会请愿运动。
速开国会请愿运动分两个阶段。1908年夏季形成高潮的请愿运动是为第一阶段。
速开国会请愿运动由“宪政讲习会”首发。早在1906年冬,杨度就在《中国新报叙》中提出:“立宪之事不可依赖政府,而唯恃吾民自任之。”1907年9月25日,宪政讲习会派熊范舆、沈钧儒、恒钧、雷光宇等人赴京,将有一百余人签名的第一份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书呈送都察院代奏。指出:“国家不可以孤立,政治不可以独裁,孤立者国必亡,独裁者民必乱。”中国今日正处在“存亡危急之秋”,外部列强环逼,内部革命蜂起,非开设民选议院,使万机决于公论,政权广及齐民,则独裁之弊不除,内乱之源不塞”。“恐三数年后,燎原莫救”,要求清廷“于一二年内即行开设民选议院,俾全国人民得以勉参国政,协赞鸿图,同德一心,合力御外”。
此请愿书引起极大反响,召开国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国外留学生、华侨等纷纷上书或致电清廷,要求速开国会。
国内宪政讲习会根据地湖南首先派出代表赴京上书,带动各省立宪派发起请愿签名运动,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速开国会请愿运动。1908年3月以后,河南、广东、江苏、安徽、直隶、奉天、吉林、山东、山西、浙江等省陆续派代表赴京上书,要求速开国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会”、“宪政讲习会”还在上海联合发起组织“国会期成会”。
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张謇以预备立宪公会名义,于5月致函湖南宪政公会、湖北宪政筹备会、广东自治会及河南、直隶、山西、安徽、四川、贵州等省立宪派头面人物,商约齐集北京,恳请清廷速开国会,将速开国会请愿运动推向高潮。
各省绅、商、学界代表纷纷赴京,请速开国会。湖南代表首先到京,二次请愿,签名者达一万多人,且催问都察院何以不将雷光宇代表全湘士民撰写的请愿书转递清廷。随后,河南、江苏、安徽等各省请愿代表接踵而至,请愿书雪片似地投入都察院。
5月30日,预备立宪公会郑孝胥、张謇、汤寿潜等联名致电清宪政编查馆,称:
今日时局,外忧内患,乘机并发,必有旋乾转坤之举,使举国人心思耳目,皆受摄以归于一途,则忧患可以潜弥,富强可以徐图。
开设国会一事,天下观瞻所系,即中国存亡所关,非宣布最近期限,无以消弭祸乱,维系人心。空言预备,则成功难。近闻有主张十年、二十年者,灰爱国者之心,长揭竿者之气。
切愿王爷、中堂、宫保上念朝事之艰,下顺兆民之望,乘此上下同心之际,奋其毅力,一鼓作气,决开国会,以二年为限。
7月17日,清廷查禁积极鼓动请愿运动的政闻社,企图杀一儆百。但请愿之势不可挡,直隶、京师、八旗代表连日上书:北京工商各界一千余人,公推电灯公司经理冯公度领衔,派孙毓文等递交请愿书,要求“定期三年,召集国会”;八旗一千六百余人以旗人“世受国恩,身经国难,对于国事有应尽之天职”,由恒钧领衔,派常文、黄容惠递交请愿书提出“三年召开国会”;直隶派温世霖、孙洪伊等递交请愿书一千余人签名。安徽、吉林、山东、浙江、山西请愿代表接连至京:安徽请愿书一万余人签名;吉林《要求国会启》四千六百六十八人签名;山东请愿书一千余人签名,稍后登州、莱州、青州各处又有数千人签名,拟作第二次上书;浙江省请愿书八千余人签名,其中八百多为老年人,还有五百多为天主教徒;广东省请愿书一万一千余人签名;山西请愿书两万余人签名。在京山西籍官员驱车乘轿,往正阳门车站迎接本省代表,声势颇大,轰动京师。已递请愿书的各省代表,再联合上书宪政编查馆。
在此情势下,清廷一些封疆大吏、驻外使臣如陈夔龙、端方、孙宝琦等也先后上奏朝廷,要求速开国会,或者速定开国会的期限,以免人心沸腾。等等。
7月22日,清廷批准宪政编查馆拟定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咨议局通过的议案报该省督抚认可生效。如“所决事件有轻蔑朝廷情形者”,“有妨碍国家治安者”,“督抚有权奏请解散”咨议局。
此后,各省立宪派开始忙于筹备咨议局议员的选举活动,将请开国会之事暂行搁置。
相关链接
预备立宪公会于1906年12月16日成立,会址上海,机关刊物《预备立宪公报》。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
预备立宪公会是江浙立宪派政治团体,成员中很多人是洋务派及民族资本家。
郑孝胥(福建闽侯人)曾入李鸿章、张之洞幕,任驻日总领事,江南制造局督办,并创办制呢厂。张謇(江苏南通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和通州师范学校。汤寿潜(浙江山阴人),进士,官至两淮盐运史,倡筹款筑路,并总理筑沪杭路事,力主实业救国。
普通成员如朱福诜、王清穆、周廷弼、许鼎霖等都是工商业界实力雄厚的资本家。三百五十八位列名成员中,企业主、公司经理、商会总理及在各种工商企业任职的有八十四人,约占会员总数的23%,做过知县以上的七十七人,约占会员总数的21.5%,另有不少会员供职于文化、教育、新闻界。
预备立宪公会得到某些督抚的支持或资助,出版《预备立宪公报》、《宪志日刊》和大量书籍,宣传鼓吹宪政;编纂法律草本,办讲习所,宣讲宪政学理;组织和推动国会请愿,在立宪运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闻社1907年10月17日成立,社址日本东京。1908年1月,其本部迁回上海。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发起组织。虚社长、副社长之职,由马良任总务员,徐佛苏、麦孟华为常务员,徐公勉、张嘉森、隆福等六人为评议员。
政治宗旨为:一、确定立宪政治,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使国人皆有参政之权;二、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三、确立地方自治,厘正中央地方之权限;四、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五、指陈内政外交利害得失,唤起国人政治热心及对国家之责任心,增长国人政治智识与道德。
政闻社编撰杂志、日报、书籍鼓吹立宪,“交通各内地,输入政治上之学识及通告政治上之利弊,又调查其关于政治上一切之事”,就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事件向清廷提出建议和警言。
在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中,政闻社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发起成立“国会期成会”,派人联络清廷王公大员及各地立宪团体,广设分支机构,发展会员,最多时达千余人。
清廷镇压国会请愿运动,以政闻社开刀,于1910年8月13日下令查禁。政闻社遂解散。
宪政讲习会1907年夏成立,又名宪政公会,会址日本东京。杨度、熊范舆等发起组织。会长熊范舆。
宪政讲习会宗旨为“预备宪政进行之方法,以期宪政之实行”,主张实行责任政府,设立民选议院。
宪政讲习会以学会形式充实其宪政之党势,“凡足迹所到之处,无不为讲习会势力范围”。在国内最早以湖南为根据地,北京、上海等地亦设分会。
国会请愿运动中,该会首当其冲。然杨度成为官方人物后,失去“民间势力”色彩,随着熊范舆的离湘,渐至衰落。
事件影响
1909年10月,各省成立咨议局。咨议局议长、咨议员中有很多立宪派成员,他们取得了合法活动的阵地,强烈要求切实参政,再度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此为速开国会请愿运动的第二阶段,前后三次,较第一阶段声势更为浩大。
同月13日,江苏省咨议局局长张謇同江苏巡抚瑞澂商议,由张謇出面联络各省咨议局;瑞澂出面联络各省督抚,分别请求朝廷速开国会和速设责任内阁。11月27日张謇召集十六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召开咨议局联合会,正式推定各省咨议局赴京代表,组成国会请愿代表团。1910年1月16日,“国会请愿代表团”三十三人在直隶代表孙洪伊的率领下,向都察院呈递由林长民起草、张謇修改定稿的请愿书,提出内外危机重重,非速开国会不足救急,强烈要求朝廷“速降谕旨,颁布议院法及选举法,期以一年之内召集国会”。不久,清廷颁发上谕,以“筹备既未完全,国民知识程度又未画一”
为理由,拒绝“速开国会”的要求。第一次请愿失败。